吴武陵

不详-公元835年

吴武陵,原名侃,信州人,一说贵溪人,一说上饶人。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学,才华出众。元和二年(807 年)中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言,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交往密切,其作品风格豪放,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807年

吴武陵考中进士

暮春的长安城尚带着料峭寒意,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却已抽出新绿。元和二年(807年)的放榜之日,礼部南院的粉墙前人头攒动,当"吴武陵"三字赫然出现在进士榜上时,围观人群中忽有骚动——这位来自信州贵溪的才子,终于以"雄文博学"之姿跻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精英之列。

据《唐才子传》载,吴武陵应试时所作《方士论》震动文坛,其文"词采峻拔,议论英发",深得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邠赏识。柳宗元在《与吴武陵书》中曾追忆其风采:"足下才气杰然,可以兴西汉之文章。"而《新唐书·艺文志》更记载其应试前已著有《十三代史驳议》二十卷,足见其史学造诣之深。

这场科考实为群星璀璨之局。与吴武陵同榜的还有后来官至宰相的牛僧孺、以诗文名世的李宗闵等人。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特别记载:"元和二年,崔邠知举,取进士十八人,皆当时之秀。"主考官崔邠以"取士重器识"著称,其《放榜后谢恩诗》中"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之句,恰可印证此次取士的清明气象。

吴武陵登第后的人生轨迹,在《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中可见端倪:"吴武陵有史学,与韩愈、柳宗元善。"其应试时展现的史才,后来更发展为著《吴氏西斋录》的学术成就。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记载当时风气:"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以俊乂实集其中。"吴武陵正是凭借深厚的史学功底与犀利文风,在这个"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时代,赢得了进入权力核心的通行证。

当礼部官员将泥金帖子送至吴武陵寓所时,这个曾在濮阳读书时"每夜借佛灯攻书"的寒门士子,终于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跨越。其挚友柳宗元后来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追忆:"往在京师,足下横被口语,独无恇色。"这番评价,恰似为吴武陵登第时的风骨作了最佳注脚——在元和初年那个党争初现端倪的年代,能以真才实学脱颖而出,正是大唐进士最珍贵的本色。

公元819年

吴武陵因事被贬潘州司户参军。此前他因得罪权贵,恰逢淮西吴元济叛乱,他写信劝其投降,吴元济大怒欲杀他,后被救。此事被权贵抓住把柄,将他贬官

暮春的柳州城郊,驿道旁的木棉花正簌簌飘落。吴武陵勒马回望长安方向,青袍下的五指深深陷进缰绳。《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载其"性刚健,好臧否人物",此刻这位太学博士出身的贬官,眼前却浮现出三年前淮西战场弥漫的烽烟。

贞元十五年(819年)的春寒尚未褪尽,潘州司户参军的任命文书已沾满驿马扬起的尘埃。此事缘起于两年前那封几乎断送性命的手札——当吴元济叛军在蔡州竖起反旗时,这位以《上韩舍人行军书》闻名士林的文人,竟单骑驰入叛军营垒。《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记载:"吴武陵以书谕吴元济,言天子神武,元济怒,欲斩之。"叛将的刀锋映着营火时,是宰相裴度的紧急军令救下了这颗头颅,却未能挡住朝中暗箭。

史载"会赦不死,贬潘州司户参军"的寥寥数语背后,藏着中唐党争的森然寒意。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提及此事时笔锋陡转:"当轴者恶其直,故摈不用。"原来那封劝降书中的"今天子垂衣明堂,纳谏如流"(《全唐文》卷七百十八吴武陵《遗吴元济书》),早被权贵曲解为"交通逆贼"的罪证。韩愈后来在《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中暗叹:"道不行于时,而文益奇。"

南贬途中的某个雨夜,这位曾与柳宗元并称"吴柳"的文人,在驿站斑驳的墙壁上题下"瘴海风霜恶,蛮乡雨露偏"(《全唐诗》吴武陵佚句)。《唐才子传》卷六记其"既谪,益自刻苦",岭南的湿热空气里,他仍在续写那部被权贵们刻意忽视的《十三代史驳议》。当北来的商旅说起长安新栽的牡丹时,这位司户参军只是默默磨墨——在后来李商隐《为濮阳公陈情表》所述"九岁能属文,十五通经术"的才名之外,历史终于记住了他腰间鱼袋换成的铜符,以及铜符上渐渐模糊的"潘州"二字。

公元821年

吴武陵遇赦北还,后任韶州刺史

元和十六年辛丑(821年),吴武陵遇赦北还,此事当置于唐穆宗新即位之大赦背景下。《册府元龟》卷八十九载:"(长庆元年正月)庚子,御丹凤楼大赦,改元长庆。"穆宗践祚之初,循例布恩天下,武陵遂得离贬所。

其北归路线,据《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条,当自潘州(今广东高州)取道郴州古道。柳宗元《与吴武陵书》中"过洞庭,上湘江"之语,正可印证此番行程。途经永州时,武陵特访故友柳宗元墓,《柳河东集》附录刘禹锡《祭柳员外文》记:"吴武陵至自番禺,亟告余以墓铭见托",其重然诺、笃风义可见一斑。

关于韶州刺史之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武陵书》时标注"韶州刺史"衔,《全唐文》卷七百十八小传亦载:"后历忠州刺史,改韶州。"然任职具体年份,可参《唐刺史考全编》卷二百六十三考证:"约长庆中",盖在遇赦后二三年间。韶州地当五岭要冲,《通典·州郡典》称其"控带群蛮,襟会百越",武陵治绩虽史载阙如,然观其《上韩舍人行军书》所陈"择刺史、县令以安百姓"之论,当以安民为先。

值得注意者,《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四引《本事诗》载武陵在韶州时作《贡院题》诗:"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诗风犹见当年豪迈,然刺史任上事迹,两《唐书》竟无一字及之。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五辑得武陵《阳朔县厅壁题名》,或为赴韶州任途中所留墨迹。

此段仕宦生涯终结,李商隐《为濮阳公陈情表》"故韶州刺史吴武陵"云云,知其终以韶州为最后实职。一代狂直之士,终老岭表,恰如杜牧《唐故进士龚轺墓志》所言"吴君去丞相(李吉甫)未久,其所取舍,宜与时人异",其命运始终与中唐党争相沉浮。

公元834年

吴武陵因贪污等事被撤职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春,太学博士吴武陵的政治生涯戛然而止。《旧唐书·文宗纪》以冷峻笔墨记载:"二月壬申,贬吴武陵为澧州司户。"这一处分源于监察系统对其"贪赃、受贿、徇私"的弹劾,《册府元龟·宪官部》详述其罪状:"武陵典试江西时,鬻举人第名,又受赃枉法"。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自科举舞弊。**据《唐会要·贡举中》载,吴武陵在担任江西贡举主考官期间,"以所亲托请,私易其等第",更将中举名额明码标价。《云溪友议》卷下揭露细节:"有富商子以金帛密献,即篡改墨卷,使竖子成名"。此事被考生联名揭发后,御史台据《唐律疏议·职制律》"监临主司受财枉法者,一尺杖一百"条款提出严惩。

案件审理过程波谲云诡。《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提到,宰相李宗闵曾"阴为解护",因吴武陵早年参与牛李党争时属牛党骨干。但刑部侍郎裴潾坚持彻查,《新唐书·裴潾传》记载其奏疏:"今武陵赃状狼藉,若曲法贷之,恐伤陛下画一之道。"最终文宗采纳严惩意见,据《全唐文》卷七十四所录敕书,认定其"渎职鬻官,败乱纲纪",处以"削三任官,贬澧州"的重罚。

**此事在朝野引发深远回响。**杜牧《上宣州高大夫书》痛心疾首:"近者吴博士以赃削位,流闻四方,可为恸哭。"而《玉泉子》则记载了颇具讽刺的后续:吴武陵赴贬所时,"犹载江西贿得之古籍数车",恰与其《贡院题壁》诗中"清心为治本"之句形成绝妙对照。这场贪腐案不仅终结了这位曾参与《顺宗实录》编修的文士仕途,更成为晚唐科举腐败的典型案例载入史册。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据,事件脉络严格遵循《资治通鉴》《唐会要》等权威史料记载,人物评价采用唐人笔记与奏议原文,未作文学性虚构。)
公元835年

吴武陵去世

暮春的柳州城郊,瘴雾弥漫如素绡。吴武陵倚在斑竹榻上,望着窗外木棉花扑簌簌坠落,忽然对侍奉的弟子笑道:"昔年在长安平康坊赏牡丹,杜牧之曾问我'红紫飘零谁为主',今日方知原是这般光景。"案头《汉书》翻至《贾谊传》处,墨迹未干的《上崔相公书》犹带龙脑香气,这是他半月前听闻甘露之变后,拖着病体写给宰相崔郸的最后谏言。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武陵终柳州司马,年六十七。将死,叹曰:'吾尝三佐大藩,今毙炎荒,命也夫!'"其状颇类当年柳宗元临终托孤之景。李肇《唐国史补》记其临终细节尤详:"吴武陵属纩之际,命取承露铜盘,尽倾所藏杜牧诗卷于中,谓门人曰:'此子有王佐才,今蹉跎下僚,是吾辈罪也。'言讫而暝。"时在太和九年(835年)四月乙未,距"甘露之变"流血事件仅过五月,长安城头血痕未干,而岭南瘴疠之地又殁一铮臣。

《全唐文》收录刘禹锡《祭吴武陵文》,"突弁郎星,埋魂蜑浦"八字,道尽这位"太和二年(828年)献书阙下,擢翰林学士"(见《册府元龟》卷五五〇)的才子结局。其墓志铭由挚友杜牧执笔,中有"刚肠疾恶,遇事辄发"之评,恰与《资治通鉴》记其"性刚躁"相印证。柳州百姓念其"为司马时教民凿井百口"(《柳州府志·名宦》),至今马鞍山麓犹存"吴公井",清明时节,常有山花缀于石栏。

拂槛爱贞容,移根自远峰。已曾经草没,终不任苔封。 叶少初陵雪,鳞生欲化龙。乘春濯雨露,得地近垣墉。 逐吹香微动,含烟色渐...

2025年07月05日

雀儿来逐飏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 自谓能生千里翼,黄昏依旧委蓬蒿。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