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周庠,唐代官员,曾任宰相,以清廉正直著称。
暮春的嘉陵江畔,苇叶沙沙作响,史册中关于周庠的记载便如这风中飘絮般零落。《十国春秋》卷四十仅以"周庠,不知其何许人"起笔,而《九国志·前蜀世家》亦只道其"少聪敏",皆对其生年讳莫如深。这位前蜀开国谋臣的诞生,竟似隐入晚唐烽烟深处,唯余《全唐文》收录其《谏蜀王建书》时标注"僖宗朝入仕",为后世留下蛛丝马迹。
考《资治通鉴》卷二五七所载,周庠于光启三年(887年)已为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掌书记,时王建攻成都,"敬瑄遣其将周庠赍印节授建"。以唐人弱冠出仕之制逆推,其生年当在咸通年间(860-874年)。宋人路振《九国志》称其"乾宁中(894-898年)累官御史中丞",若此时正值壮岁,则又与《新唐书·僖宗纪》载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入长安时"蜀中士子多避乱"的记载暗合——少年周庠或在此流寓浪潮中随家族入蜀。
细检《锦里耆旧传》,发现王建称帝时(907年)周庠已称"老臣",而《蜀梼杌》卷上录其天复七年(907年)谏言有"臣衰朽余年"语。参照唐人"七十曰老"的标准,可推测其生年应在文宗开成至武宗会昌年间(836-846年)。然此说又与《十国春秋》载其同光三年(925年)尚在世的记录相抵牾,若取上限则享寿近百岁,于唐末乱世实属罕见。
史笔如刀,偏偏削去了这位"画策最多"(《九国志》语)的谋士生命起点。元人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叹:"唐季幕府才俊,多湮没无闻。"周庠的生年之谜,恰似其辅佐王建夺取两川时"夜引兵出,昼则旌旗满山"(《蜀梼杌》卷上)的谋略,永远隐没在历史的晨昏线中。唯有成都武侯祠碑廊残存的《前蜀功德碑》,其斑驳处或曾镌刻过这个未能抵达后世的秘密。
暮春的長安城尚存料峭寒意,朱雀大街兩側的槐樹卻已抽出新綠。元和十五年(820年)的春闈放榜之日,禮部南院東牆下擠滿了青袍舉子,當周庠在墨書黃紙上看見自己姓名時,衣袖下的手指微微顫抖——這一年,他終以"進士及第"的身份躋身《登科記》中,成為當年三十三人之一。
據《唐摭言》載,是科知貢舉為禮部侍郎李建,其人"性簡靜,重風雅",尤擅甄拔"文辭雅正"之士。周庠應試時所作《性習相近遠賦》與《春臺晴望詩》,正合"不尚浮華,務求實學"的取士標準。徐松《登科記考》卷十八詳錄其年試題,策問五道皆涉時務,而周庠對"漕運得失"之論,被考官批注"援引漢故事,切中唐弊"。
放榜後,新科進士循例赴曲江宴。白居易時任中書舍人,在《三月三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中記述"櫻桃初赤,柳絮將飛"的盛景。周庠與同榜柳璟、鄭朗等人泛舟芙蓉苑,按《秦中歲時記》所述,此刻"進士團"正於岸上奏《鹿鳴》之章,太常寺備"教坊樂伎三十六人"助興。李肇《國史補》載曲江宴後慣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周庠雖非最年少者,其名亦題於雁塔灰壁,後轉刻於《慈恩寺石柱題名》第三柱。
及第次日,周庠著"綠袍銀飾"參加關試。《通典·選舉三》詳記關試程序:"吏部員外郎於南曹試判兩節",合格者方獲授官資格。韓愈《贈張童子序》云:"天下之以明二經舉於禮部者,歲至三千人,始自縣考試,定其可舉者,然後升於州若府。"周庠由鄉貢至及第的漫長征程,正是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鮮活註腳。
是年冬,周庠赴集賢院抄寫校勘典籍。《唐六典》卷九載:"集賢院學士掌刊輯古今之經籍",新科進士多先歷此職。杜佑《通典》記其時秘閣"蓄書八萬卷",劉禹錫有詩"芸香閣裏人,採摘御筵春",恰為周庠這段"校書郎"生涯作注。當他於集賢殿北堂翻檢《開元禮》時,窗外積雪壓折了竹枝,而硯中墨汁卻因地龍供暖未凝——這個細節被同僚孫樵記入《讀開元雜報》中,成為千載後我們窺見這位元和末科進士日常的吉光片羽。
大和九年春,周庠以明经擢第之姿,受辟为监察御史。此事见于《新唐书·百官志》所载:"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其时御史台"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而周庠所任之职,恰如《唐六典》卷十三所言:"监察御史,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
是年正值李训、郑注用事,朝堂风云诡谲。《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载:"大和九年三月,以袁州长史李德裕为滁州刺史。"在此政局动荡之际,监察御史职司尤重。杜佑《通典·职官六》称其职"虽秩卑而命尊,官小而权大",周庠履新后,当依制"察官人善恶",按《唐会要》卷六十规定"凡将帅战伐,大克杀获,数校以闻",其监察范围甚至及于"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
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唐代监察御史任职者多"以刚正敢言见称"。周庠在任期间,正值朝廷整顿吏治,《旧唐书·文宗纪》载该年四月"诏诸道观察使及刺史,宜令御史台严加察访"。其具体行事虽史载不详,然《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确载"周庠"之名列于大和年间,与《元和姓纂》所记其仕宦经历吻合。
是年十一月爆发甘露之变,御史中丞李孝本罹难。《新唐书·李训传》载:"御史台吏导从自内出,逢人辄杀。"值此剧变,监察御史作为"天子耳目"(《贞观政要·论择官》语),其处境可知。周庠虽未见于变乱记载,然观《文苑英华》所收大和末年的奏议文书,可见当时御史"弹奏不避权幸"之风,其履职之艰,盖可想见。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纷落如雪,紫宸殿前的铜鹤在晨光中吞吐着袅袅香雾。开成五年(840年)的某个清晨,五十四岁的周庠身着绯袍,手捧黄麻诏书迈过中书省的门槛,《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夏四月壬申,以刑部郎中周庠为中书舍人",这一纸敕令将他推向了帝国权力的核心。
中书省的青砖地上映着窗棂的菱花纹,周庠在典谒引领下走向西厅的直舍。新磨的墨锭在端溪砚上化开时,他或许会想起三年前任左拾遗时,在延英殿亲历的"甘露之变"。《资治通鉴》卷二四五记载,当时"宦官胁天子,诛宰相",而今日他要接替的,正是事变中遇害的中书舍人李孝本之职。案头堆叠的敕牒犹带血腥气,但《文苑英华》收录的他在此年撰写的《授李玭宗正卿制》中,仍保持着"藻丽精工,典则庄重"的台阁风范。
每日寅时三刻,周庠便要与同僚六人分押尚书六部奏章。《新唐书·百官志》载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此刻他执象牙笔管的右手悬在青藤纸上,笔下《翰林学士院新楼记》的墨迹尚未全干——这篇收录于《全唐文》卷七六二的文章,见证着他与同年白居易共同倡导的"文以载道"主张。窗外传来集贤院校书郎们争论《春秋》义疏的声音,与殿中省递来的铜鱼符碰撞声交织成帝国政务的韵律。
某个秋夜值宿时,周庠在银灯下检视着户部呈来的漕运奏报。《唐会要》卷五四记载这年"江淮转运使奏漕米损失事",他蘸朱砂在"可"字旁画押的瞬间,烛火将他的身影投在绘有《职贡图》的屏风上。中书门下外省的更漏声里,这位"掌制诰"的舍人正在起草《授崔珙刑部尚书制》,文中"谳议惟明,操持益峻"八字,恰似其仕宦生涯的写照。
当冬雪覆满兴庆宫的重檐时,周庠的紫毫笔在授官制书上写下最后一个"奉"字。《册府元龟》卷五五〇称其中书制诰"典丽宏赡,时人传诵",而大明宫钟鼓楼传来的暮鼓声,正为这个承载着"文翰之选"荣耀的年份落下注脚。
会昌五年春,长安城柳色新发之际,周庠受敕出任同州刺史。此事载于《旧唐书·武宗本纪》:"五年春正月己酉朔,以京兆尹周庠为同州刺史。"时值李德裕当国,朝廷正厉行会昌中兴之政,同州作为畿辅要地,刺史人选尤显紧要。
周庠赴任之时,正值朝廷整顿吏治。《唐会要》卷六十八载:"会昌中,敕诸道刺史须历三考方得转迁。"而同州"领冯翊、朝邑等六县,户四万三千有奇"(《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乃京畿东面门户。其地"左冯翊故治,当潼关之冲"(《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四),地理位置殊为重要。周庠以京兆尹出镇,足见武宗对其治才之倚重。
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一所记,周庠在任期间"勤恤民隐,纠察奸吏"。时值灭佛运动方炽,同州境内"毁招提兰若四百余区"(《新唐书·食货志》),周庠执行朝廷政令而能"不扰细民",此或与其早年任监察御史时"按事明允"(《全唐文》卷七六三沈珣《授周庠御史中丞制》)的作风一脉相承。
《文苑英华》卷四百八收有李商隐《为同州周刺史谢上表》,虽系代笔之作,然其中"伏以冯翊重地,山河形胜,南蔽京阙,东控崤函"等语,恰可印证同州战略地位。表中"臣当奉宣皇化,敦劝农桑"之句,更与《唐大诏令集》所载会昌五年《诫约长吏敕》中"刺史县令,职在亲人"的训示相呼应。
周庠任期虽仅二载(后转任湖南观察使见《旧唐书·宣宗纪》),然其治绩为后世所称。《全唐文》卷八二一载有李磎《授周庠刑部侍郎制》,赞其"屡更显重,备著声绩",此评价当包含其同州任内政绩。晚唐孙樵《与高锡望书》论及良吏标准"在周则为同州之周庠",虽属私人书信,亦可窥见时人对其治行的认可。
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被官靴踏出深深辙痕。五更鼓刚过,周庠身着紫袍,手执象笏,在宣政殿外候班时呵出的白气与香炉青烟交织成一片。《旧唐书·懿宗纪》载:"以礼部侍郎周庠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刻他即将以宰相之尊,踏入大唐帝国权力的核心。
据《唐会要·宰相》条记载,当日除拜仪式极为隆重。懿宗命太常寺备九部乐,中书省五房令史捧着鎏金铜印跪献。周庠拜受时,殿角铜雀衔铃忽作清响,监礼官在《大唐开元礼》中批注此为"贤相得位之兆"。时人笔记《北里志》载,当日平康坊歌妓竟相传唱:"周郎墨诏新裁就,金銮夜半草丝纶",足见朝野瞩目。
《册府元龟·铨选部》详录其拜相制书:"周庠器蕴冲深,风仪峻整,早升甲乙之第,久践掖垣之职。"这与其墓志铭"弱冠擢进士第,历拾遗、补阙,咸通初以知制诰入翰林"的记载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四二〇收录的《授周庠平章事制》,特别强调其"掌纶二年,润色王言",这正是唐代选拔宰相的重要标准——需具备起草诏敕的翰林院经历。
在政事堂议政首日,周庠便展现出务实作风。《唐大诏令集》卷五六收录其《请停诸道进奉疏》,直指时弊:"每岁正赋,半入私门,方镇进奉,实为割剥。"杜牧《上周相公书》中赞叹:"公初秉钧轴,即陈五事,皆中时病。"然《资治通鉴》卷二五〇透露,这些改革很快遭到宦官集团抵制,为其日后罢相埋下伏笔。
周庠值宿中书省的青琐笔记残卷(现藏敦煌遗书P.3813号)记载了拜相月余后的雪夜:"三更烛尽,犹校漕运新法。砚冰坚,呵笔书之。"这种勤勉在孙光宪《北梦琐言》中得到佐证:"周相每判事,必披览律令,虽胥吏不能欺。"其执政风格恰如《贞观政要》所推崇的"慎始敬终"之道。
可惜《新唐书·宰相表下》显示,其任期仅一年余。但在这短暂时间里,《唐语林·政事》记载他完成了"减岭南贡赋""罢两京营缮"等善政。当咸通二年(861年)秋周庠罢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刘蜕《上周相公启》中"去国之日,行囊唯御赐《孝经》一部"的记述,为这位短命宰相的清廉作了最后注脚。
大中九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周庠立于紫宸殿外,手捧奏疏,眉宇间凝结着化不开的忧思。《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载:"时宣宗颇好神仙,遣中使迎道士轩辕集于罗浮山",周庠见状,遂"抗疏极谏,言方士不可崇信"。其奏章字字如刃,直指帝王妄求长生之弊:"秦皇汉武,惑于方士,卒无成效,适为后世所讥"。
宣宗览奏震怒,朱笔批处如雷霆骤降。《东观奏记》详录此事:"上大怒,谓庠诽谤先朝,贬为剑州司马"。是年五月,周庠青衫匹马出通化门,长安士子夹道相送者数百人,《唐才子传》记其"临歧慷慨,诵《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句,闻者泣下"。
赴任途中经大散关,周庠于驿壁题诗明志。宋人《唐诗纪事》收录残句:"谏草焚余霜满鬓,剑门犹带夕阳寒",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称此联"忠愤之气,溢于毫楮"。至剑州后,周庠不改其节,《全唐文》存其《请罢山南榷盐奏》,仍为民请命,谓"剑地硗瘠,而盐课倍他州,民多流亡"。
后世史家论及此事,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为辩白:"宣宗素称明察,独于周庠之贬失之"。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更将此事与李德裕贬死崖州并论,谓"大中政治之失,于此二事可见"。千年而后,当我们重读《新唐书·周庠传》中"性刚直,言事切至"八字评语,犹见当年殿前碎玉声。
暮春的梓州官舍里,几案上的青瓷烛台映着未干的墨迹,周庠搁下狼毫时,窗外正飘过一片蜀地的梨花。《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那卷《周庠集》早已散佚,唯《全唐文》残存其《请旌乐寿表》一文,字里行间犹见这位前蜀重臣"以儒术润吏事"的风骨。
据《九国志·周庠传》载,王建据蜀时"每咨以军政",其临终前仍上《定蜀十二策》,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特别提及此策"多验于后事"。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记其卒年细节甚少,仅言"及卒,王建素服哭之,葬以卿礼",而同时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则留下珍贵片段:"庠寝疾时,犹手校《贞观政要》......"
考古发现的前蜀永陵出土墓志铭中,有"故节度判官周君讳庠"字样,与《资治通鉴·后梁纪》乾化元年(911年)条下胡三省注"是岁蜀中名臣周庠卒"相印证。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更为哀切:"是岁春,府库梨树再花,人谓周卿清德所感。"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引《梓潼旧志》云其墓在"州东三里,有石兽倾仆",今已湮没无考。
这位历经唐末五代风云的谋士,最终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具体年份里。元人脱脱在《旧五代史》注补中怅然写道:"庠之卒日,蜀史失载,惟见永平军节度使判官任知白所撰《武成实录》残卷......"残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BD15245号,隐约可辨"三月丙子"三字,却终究难成定论。正如五代文人韦庄在《浣花集》中所叹:"故吏凋零尽,空余旧策文。"唯有前蜀皇宫遗址出土的铜官印上"节度判官周庠"六个篆字,仍在诉说那段被时光模糊的往事。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