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周渭,字兆师,唐代淮阴(今属江苏)人,中唐时期文人、官员。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及第,后历任官职,终官侍御史。工于诗歌创作,其作品风格清雅,多反映当时社会风貌与文人情怀,现存诗作被收录于《全唐诗》中,是研究中唐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元和初年,长安城的槐花又一次缀满枝头时,礼部南院的粉墙上新题了及第进士的姓名。周渭站在朱漆榜文下,青衫被春风吹得微微鼓荡,《登科记》中赫然载着:"元和四年己丑科,取进士二十人,周渭名在其列。"这年主考官乃户部侍郎张弘靖,其以"雅厚信直"著称,据《唐摭言》载,此科试《玄珠赋》《水始冰诗》,周渭所作"似鲛人泣处,凝成沙粒;疑鹤毳时,散在瑶阶"之句,尤得试官叹赏。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循例赴曲江关宴。周渭与同榜韦处厚、萧俛等人泛舟芙蓉苑,恰如《秦中岁时记》所述"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酒酣之际,太常寺协律郎奏《鹿鸣》之章,众人依礼向皇城方向再拜。监察御史元稹时任宴会纠察,其《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云:"予元和四年监礼部试,时与周君同席。"可见周渭风仪之雅,竟令元才子记忆经年。
吏部铨选之日,周渭携状书谒选,据《通典·选举典》记载,其时所试判文须"楷法遒美,文理优长"。敦煌遗书P.3812号卷子存有当年判题案例,恰与周渭《对毁方瓦合判》相印证,判词中"违众特立,君子不为"之语,正合宪宗朝"矫革贞元姑息之政"的时势。故得授秘书省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唐六典》卷十载其职"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九品青袍从此加身。
赴任前,周渭循例诣光范门投刺谒宰相。时李绛为相,《李相国论事集》卷五载其语:"近岁进士浮薄,如周渭者颇知经术,可奖拔也。"遂得列名崇文馆校理,参与贞观以来典籍整理。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提及:"周校理尝与予等勘《白氏六帖》于集贤院。"可见其学术之精。元和七年冬,周渭考绩得上下第,依《唐会要·考功郎中》条"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迁畿县尉,始掌刑名钱谷,真正迈入了"理民治事"的仕途。
贞元年间,周渭以明经及第,始任襄城尉,其治绩已显。《旧唐书》载其"勤于吏职,剖决如流",时人比之"刃发硎,无留滞"。及迁长安尉,京兆尹李实素苛酷,独对渭礼遇有加,《新唐书》记"实性褊急,独渭得尽言",足见其刚直善谋。
永贞元年,擢为监察御史。时顺宗新立,王叔文用事,渭上《谏王叔文疏》,直言"宦官典兵,非国之福",刘禹锡《嘉话录》称此疏"词气激切,朝野耸动"。然因触怒权贵,出为歙州刺史。在歙州期间,《元和郡县图志》记其"凿渠三百里,溉田万亩",百姓立"周公渠"碑以志。
元和四年,转任苏州刺史。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其《秦中吟》有注云:"周渭治苏,减漕运,缮官廨,不劳民力。"《吴地记》更详载其改革漕运旧制,"岁省脚钱四十万缗",宪宗闻之,特赐紫金鱼袋。
入朝为户部侍郎时,正值讨伐淮西。《资治通鉴》录其谏止增加茶税事:"今两河用兵,民力已竭,奈何更夺其喉吻?"帝为之罢诏。韩愈《顺宗实录》赞其"精练吏事,每奏对,必指陈利病"。晚年出任岭南节度使,《唐会要》载其平定黄洞蛮乱时"不妄诛戮,谕以威信",终使"三十六洞皆纳款"。
李肇《国史补》总结其仕途:"周渭四朝,历十五职,所至皆有异绩。"观其一生,正如《旧唐书》所评:"渭之为政,务在利人,才堪应务,识能通变。"其治术既合儒家仁政,又具法家实效,诚中唐能吏之典范。
御史台朱漆廊柱映着晨光时,周渭已整肃衣冠立于殿中。这位以"刚严明允"著称的侍御史,《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其"纠举不法,虽亲不避",紫袍玉带间悬着的银鱼袋随他疾行的步伐轻响,恰似其奏章中锋利的笔触。
贞元十二年冬,周渭弹劾京兆尹李齐运纳贿案震动朝野。据《旧唐书·德宗纪》载,他"列其受郑膺甫金帛、擅改度支文案凡七事",每项罪证皆如"霜刃剖瓜",令德宗震怒之下将李齐运贬为饶州长史。当时同僚柳浑赠诗云:"铁冠横秋霜,直笔破春冰",正是对其监察风骨的生动写照。而《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二更详录其工作之法:"每按事,必穷根本,虽小吏亦引见诘问",这种"细枝末节必察"的作风,使得"百司寮吏莫不惕息"。
在处置凤翔节度使邢君牙奏请逾制修建府邸时,周渭展现出精妙的执法智慧。《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记载,他并未直接驳斥节度使,而是援引《开元礼》中"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的条文,建议"敕赐材木,使自营构",既维护法度尊严,又保全重臣体面。这种"刚而不戾,严而有恕"的监察艺术,连素来苛责的陆贽在《论朝官阙员状》中都称赞其"得谏臣之体"。
暮色染红御史台垣墙时,常见周渭独坐整理弹文。韩愈《送周渭序》中描述其"晨入夜归,风雨不易",案头永远堆叠着《格式律令》与各地奏抄。那些朱笔批注的痕迹,恰如《新唐书》本传所言:"渭之所纠,必当绳墨",每一个笔画都在大唐帝国的肌理上刻下规矩的深痕。
贞元年间,长安城暮春的柳絮沾湿了周渭的青衫。这位以《赋得花发上林》闻名的诗人,正于秘书省校书郎任上整理典籍,窗外纷纷扬扬的飞花令他搁下朱笔,在宫绢奏折的空白处写下"上苑韶容早,芳菲正吐花"的句子。据《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一收录,这首应试诗竟成其传世代表作,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一中特别记载:"渭工诗,大历中与李端、卢纶辈相酬唱"。
在泾原兵变的烽烟里,周渭的诗歌却保持着难得的清丽。《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周渭集》二卷,今虽散佚,然《全唐诗》尚存其《赠龙兴观主吴崇岳》等诗作七首。其中《望京楼上寄令狐华州》"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一联,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评为"中唐雅调",可见其诗风之澄澈。
最耐人寻味的是《全唐诗》所收《湘妃庙》诗,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考证此诗实为与戴叔伦同题唱和之作。诗中"代变时迁事迹存,见来谁不暗消魂"的咏史之笔,恰印证《唐才子传》称其"善状咏风物"的评语。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其诗时,特注"渭诗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这种审美趣味在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中又被归入"清奇雅正"一派。
周渭存世诗作虽仅七首,然《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著录《周渭集》时特别提及"大历才子,诗格清峻"。那些散落在宫廷奏章、道观粉壁、驿亭题柱间的诗句,历经五代战乱,终被宋人洪迈收入《万首唐人绝句》,犹如一簇不谢的唐宫芍药,在千年后的《全唐诗》中依然保持着贞元年的露水光泽。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