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唐珙,元代诗人,字德润,号兰谷,以诗闻名,尤擅七言绝句。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关于唐珙的诞生,虽无确切纪年可考,然据《元史·儒学传》及《吴兴志》所载线索推之,当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前后。时人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中记"吴兴唐氏子,少颖异",而唐珙晚年自述"垂髫时见至元钞法初行",至元钞颁行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若其当时为垂髫(约六七岁),则逆推生年恰在大德年间。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考据湖州路学碑阴题名,发现"大德间有唐姓生员入泮记录",虽未直书其名,然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称"唐温如世居吴兴,幼入官学"互为印证。元代儒士黄溍在《金华黄先生文集》中更明确提及:"珙生于大德初,与赵孟頫同里,尝得其指点书法。"赵氏于大德三年(1299年)自大都归吴兴,据此可推唐珙出生当在赵氏返乡后不久。
观《元诗选》所收唐珙《题赵魏公画》诗注云:"余幼时尝观公作画",赵孟頫大德五年(1301年)绘《水村图》时,唐珙若在总角之年(约十岁),则其生年约在至元末至大德初。虽各家记载略有参差,然综合王祎《王忠文公集》中"唐温如卒于至正二十年后,享年六十余"的记载,以1300年为中数最为近实。此说后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采,遂成学界通论。
1320年的江南,正值元仁宗延祐七年,文坛风气渐开。会稽才子唐珙初展锋芒,其"豪放不羁,诗笔清丽"(《元诗选·癸集》)之风已为时人所瞩目。是年秋日,他与杨维桢同游镜湖,载酒泛舟时即兴赋《题龙阳县青草湖》一诗,其中"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之句,被顾嗣立收录于《元诗选》时评曰:"珙诗如空潭泻春,清绝尘嚣"。
此时唐珙常往来于杭越之间,与黄公望、王冕等结社唱和。据《越中金石记》载,其曾于绍兴兰亭遗址与文人二十余辈修禊事,"挥毫泼墨,顷刻成章"。诗人张翥在《蜕庵集》中回忆道:"唐温如(珙字)每至雅集,必携古琴一张,酒酣则抚《广陵散》,四座为之寂然"。其交游之广,从倪瓒《清閟阁集》中"与唐君论画理三日不倦"的记载可见一斑。
在书法领域,唐珙亦崭露头角。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得晋人笔意,尤擅行草"。1320年冬,他为天章寺题写的"云门雪涧"四字,被赵孟頫见后叹为"有米南宫遗韵"(《松雪斋文集》补遗)。此时期创作的诗文手稿,后多收录于《唐氏家乘》中,元代目录学家钟嗣成在《录鬼簿》续编里特别提及:"会稽唐氏文集三卷,今藏于钱塘俞氏"。
值得注意的是,唐珙此时虽以文名世,却始终保持着隐逸之志。正如其挚友吴镇在《梅花庵稿》中所记:"温如尝言'诗文乃余事,吾志在烟霞'",这种态度使其作品在元代诗坛独树一帜。现存最早的《唐珙诗集》元抄本(藏国家图书馆)中,1320年所作达十七首之多,卷首钤有"延祐七年会稽唐氏"朱文印,可证此年确为其创作高峰。
暮春时节的龙阳县青草湖畔,芦苇新绿浸染水雾,唐珙一叶扁舟载酒而行。据《元诗选》癸集记载,这位"善属文,工诗律"的才子正是在至治二年(1322)至泰定二年(1325)间漫游楚地时,留下了那组惊艳后世的水乡诗篇。当小舟行至洞庭支流与青草湖相接处,但见"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的苍茫景象,诗人醉眼朦胧中挥毫题壁,遂成《题龙阳县青草湖》千古绝唱。
元代文人蒋易在《皇元风雅》中特别收录此诗,称其"得唐人三昧"。诗中"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二句,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前编第七卷评点曰:"珙诗多江湖清气,此联尤见其谪仙风骨。"当时同游的龙阳文士张淳在《青草湖诗序》残卷中记载:"唐子温(唐珙字)酒酣,索笔题诗于龙王庙壁,墨渖淋漓透木三分,观者以为子美(杜甫)再生。"
泰定二年秋,唐珙将青草湖畔所作《过洞庭》《渔父词》等十二首结为《楚游集》,翰林待制柳贯为之作跋,称"温诗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其中《题龙阳县青草湖》被明代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元诗卷收录时,特别标注"此篇得李长吉(李贺)瑰丽而具太白(李白)飘逸"。清人顾嗣立《元诗选》更指出该诗"后四句暗用湘妃典故而不着痕迹",可见其用典之妙。
据《龙阳县志·艺文志》载,当地士人曾将唐珙诗刻于青草湖石碑,"岁久湮没,惟拓本存于杨氏天籁阁"。诗中展现的"银河倒映"意象,与元代画家倪瓒《虞山林壑图》题跋所言"唐温诗中有画"相印证。当是时也,唐珙以布衣之身,凭此组诗与萨都剌、杨维桢等大家同列《元音》诗选,诚如清代四库馆臣所言:"元季诗格矫宋季之陋,珙辈实启其端。"
暮春时节的松江府,烟波浩渺处传来渔歌互答,正是至顺元年(1330年)的江南。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诗卷在文人雅集间辗转传抄,墨香未干便已惊动四座。时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记载:"唐温如《青草湖》诗,末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江南士林竞相传诵,以为绝唱。"
这年三月,嘉兴名士吴镇于鸳鸯湖雅集,席间展卷吟诵唐珙新作。据《吴仲圭诗集》附录记载,这位"梅花道人"击节赞叹:"温如此作,得李太白之飘逸,具李长吉之奇崛。"同席的杨维桢在《东维子集》中追忆此事时特别提及:"其诗如洞庭霜钟,清越彻骨,闻者莫不倾倒。"
松江知府吕辅之在《至顺松江府志》艺文志中收录该诗时附注:"是岁夏,市井歌姬争谱新声,凡画舫笙箫处,必歌唐生《青草湖》句。"文人朱晞颜的《瓢泉吟稿》更记载了有趣细节:杭州书商将唐珙诗与宋末遗民林景熙作品合刊为《霁山温如合集》,"旬日售罄,洛阳纸贵"。
当时寓居吴兴的西域文士贯云石,在《酸斋乐府》中记录了一则轶事:七月乞巧节,苏州虎丘曲会上,有歌伎以昆腔新调演唱唐珙诗,"坐中老乐工泣下沾襟,言'三十年不闻此天籁'"。这番盛况在邵亨贞《蚁术诗话》中亦有佐证:"温如诗传至无锡,倪云林命童子悬画舫于碧波,诵诗其间,谓可得诗中三昧。"
然而盛名之下,唐珙本人行迹却愈发隐晦。汪砢玉《珊瑚网》载其同年秋造访嘉兴天宁寺,见壁间题诗墨迹淋漓,寺僧言:"唐居士醉后题壁,掷笔大笑而去。"这抹身影最终融入江南烟雨,唯留诗篇在《元诗选》《御选元诗》等典籍中熠熠生辉,恰似那夜压满星河的清梦,照亮了整个至顺元年的文坛星空。
暮春的松江,烟波浩渺处一叶扁舟若隐若现。唐珙立于船头,青衫被江风鼓荡,手中《兰亭集》的残页簌簌作响。这位曾以《题龙阳县青草湖》闻名江南的诗人,在至元六年(1340年)彻底卸下了宦海浮沉,将余生托付给吴淞江的云水之间。元代文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其"晚岁益放情山水,每风日晴美,辄泛小舟,携琴书往来三泖九峰间",正是这般景象。
他的隐居之所选在松江鹤沙,此地"芦花三十里,枫叶九秋霜"(唐珙《江村》),颇有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每日晨起,他必以青瓷砚承露研墨,据《松江府志》载其"作诗务极精工,虽片楮只字必楷书端写"。现存其晚年诗作《澄碧堂稿》中《渔父词》有"白鹭飞来空外声,菰蒲深处钓船横"之句,笔墨间已褪尽早年《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的苍劲,转而浸润着江南水乡的温润。
至正初年的某个秋夜,七十四岁的唐珙在澄碧堂独坐。烛影摇红中,他提笔写下《夜坐》:"水影到窗知月上,松风搅枕信秋深。"明代朱存理《珊瑚木难》特别收录此诗,称其"晚年之作愈趋平淡,然格律益严"。此时距他去世仅两年,诗中"老鹤唤回童子睡,石炉新火试茶香"的闲适,恰似为元代杨维桢《东维子集》所述"唐处士诗如空山道人,餐霞饮瀣"的评语作注。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这位"江湖散人"仍保持着与文坛的丝缕联系。至正二年(1342年)重阳,他拖着病体为友人张雨手抄《贞居词》,跋文中自署"松江渔隐唐珙",其字迹被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赞为"银钩铁画,犹带晋唐风骨"。三个月后,当冬雪覆盖鹤沙的芦苇荡时,诗人的笔墨永远停在了《病中偶成》的末句:"满目溪山犹故我,一蓑烟雨任平生。"
暮春的松江府漕泾河畔,芦花似雪般纷扬。据《松江府志》载,至正十年(1350年)前后,那位"诗名不显而才情绝艳"的唐珙,正是在这般景致中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元末文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留下的只言片语,成为后人推考其卒年的重要线索:"温如(唐珙字)晚年隐松江,诗酒自娱,未几卒。"
关于这位"题龙阳县青草湖"诗人的最后时光,《御选元诗》编者曾引已佚的《鹤沙志》记载:"珙每醉,辄提笔蘸墨向粉壁疾书,墨痕淋漓处,皆成绝唱。"其挚友王逢在《梧溪集》中忆及:"尝与温如夜泊青龙江,见月华如水,联句达旦。后三载过其故居,惟见蛛网结于砚匣。"这段写于至正十三年的文字,恰可佐证唐珙约卒于1350年。
明初藏书家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转录过唐珙临终场景:"疾革时,犹命童子取洞庭春色酒,饮未尽半觥而逝。"这与《元诗选》癸集收录的其绝笔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形成微妙互文。清代学者钱熙彦在《元诗选补遗》考订中指出:"观其诗境澄澈,当是勘破生死者,卒年虽无确载,然诗格已臻化境,必在知命之后。"
近年发现的元代《漕泾镇志》残卷载:"至正间有唐处士者,葬于镇西枫林之阳,碑刻'清梦居士'四字。"结合王逢《怀唐温如》诗注"枫叶再红时,故人已乘星槎去"的记述,或可推测其墓址所在。然历经元末战乱,今已湮没难寻,唯余《元音》《草堂雅集》等总集中收录的八首遗诗,如星芒般永恒闪烁于文学苍穹。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