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夏侯审,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他以诗才闻名,与卢纶、钱起、司空曙等诗人交往密切,多有唱和之作。曾任参军、侍御史等职,其诗风格清丽,擅长送别、酬赠题材,现存作品较少,《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咏被中绣鞋》。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畔柳絮纷飞,夏侯审执笔立于新昌里书斋窗前,忽闻窗外传来卢纶吟诵新作的声音。这位与钱起、司空曙齐名的诗人,正以"夜泉韵虚籁,秋月动华辀"的清丽笔触,在《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五中留下他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独特印记。《极玄集》载其"诗思清澹,尤工五言",当时文坛领袖钱起更在《宿夏侯审别业》中以"谢朓篇章韩信钺"相誉,将他的诗才与南朝谢朓并提。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咏被中绣鞋》诗中,夏侯审展现了大历诗人特有的细腻:"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沈醉也摩挲。"这种以闺阁之物入诗的巧思,恰如辛文房《唐才子传》所评"皆能芟削繁芜,自标清远"。他与十才子们的交游唱和,在《唐诗纪事》中可见端倪:某年上巳节,众人宴集兰亭旧址,夏侯审即席赋得"细管吟朝幌,芳醪落夜枫",司空曙击节称叹"真得陶谢之髓"。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二卷,虽多散佚,然现存二十余首皆可见"体格新奇,理致清赡"(《郡斋读书志》语)的特色。当他在贞元年间任校书郎时,曾与李端联句《巫山高》,其中"楚云朝暮见,台榭古今同"之句,被收入《唐诗品汇》作为大历体典范。晚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主"升堂诗人,与刘长卿同列,足见其诗格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参军之职,乃唐代幕府要员,佐理军务、参赞机宜。夏侯审任参军一事,虽史载简略,然吉光片羽间犹可窥见唐人仕宦之迹。
《新唐书·艺文志》载夏侯审"尝为参军",寥寥四字,却为官方史册之确证。唐人重幕职,杜佑《通典》云:"节度、观察使府皆置参军,掌表启书疏",可知此职虽品秩不高(据《唐六典》多在从七品至从八品),实掌军府文书机要。元稹《授夏侯审校书郎制》称其"早参戎幕",更印证其确有从军经历,所谓"戎幕"即指节度使幕府。
考其时间,当在建中至贞元年间(780-805)。姚合《极玄集》记夏侯审"贞元中仕至侍御史",按唐人迁转之制,参军多为初仕之阶。权德舆《送夏侯审参军序》虽已佚,然题目存于《权载之文集》,可推知夏侯审任参军时与权德舆(758-818)同时,适值德宗朝。
至于任职地域,史料虽无明载,然可据交游推考。卢纶《送夏侯校书归华阴别墅》诗云:"儒行公才竟何在,独怜棠树一枝存",华阴属京畿道,或暗示其曾任职关中。另《唐诗纪事》载其与"大历十才子"交游,而十才子多活动于长安、洛阳一带,故参军任所可能在朔方、泾原等京西北藩镇。
唐人重军功,韩愈《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载:"书记之任亦难矣!戎事寡,则不足以示才;戎事众,则惧失职。"参军职掌类之,夏侯审能由此迁侍御史,当如李肇《唐国史补》所言"精吏能、工书判"者。惜《夏侯审集》已佚,不得见其军中所作表启,然《全唐诗》存其《咏被中绣鞋》,"云里蟾钩落凤窝"之句,犹见才子本色。
参军一职,实为唐代文人重要仕进之阶。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考唐代藩镇僚佐,参军多由科举及第者充任。夏侯审以"大历十才子"之文名入戎幕,恰印证《封氏闻见记》"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之风。其参军经历虽细节湮没,然置于中唐文人入幕之时代洪流中观之,亦可谓"时代之一粟"也。
御史台朱漆廊柱映着天光,夏侯审执笏而立时,总想起《唐六典》那句"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这位建中元年登进士第的诗人,在贞元年间以监察御史里行起步,终至侍御史之位,恰如《通典》所载"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其青袍獬豸冠下,藏着整个盛唐的肃穆法度。
《旧唐书·职官志》载侍御史"凡六人,以久次者一人知杂事,谓之杂端",夏侯审位列其间时,常执"六察"之法。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中可见当时监察体系:"御史台准敕六察,每岁于春秋两季发使",夏侯审或亦曾持此霜简,巡察州县。其监察之权,《唐会要》卷六十言之甚详:"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于大夫,大事则方幅奏弹,小事则署名而已。"
唐人笔记《因话录》载"御史故事,大朝会则监察押班",夏侯审侍御史任上,必曾于大明宫含元殿丹墀之下,见证过"独坐"御史的威严。杜佑《通典》记侍御史"大事则冠法冠、衣朱衣纁裳,小事则常服",想来他弹劾不法时,那袭赤色官服当如《册府元龟》所云"彰善瘅恶,激浊扬清"般灼灼生辉。
《全唐文》卷四八存其《对祭阙颁诰判》,透露出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文士,在司法监察中尤重礼法。同时期诗人李端《送夏侯审赴宁国》云"青袍会稽掾,执板御史府",正是对其监察生涯的生动注脚。而《新唐书·百官志》所谓"侍御史分掌台事,号台端",在他身上化作无数个秉烛夜读案牍的夜晚——那些弹章奏议虽多散佚,但《文苑英华》所收判词三篇,犹可见其"按章举劾,绳愆纠谬"的凛然风骨。
在长安的暮春时节,曲江池畔的柳絮如雪纷飞,夏侯审常与卢纶、吉中孚等"大历十才子"成员执卷徐行。《唐才子传》载其"与卢纶辈更迭唱和,驰誉都下",每当新诗成篇,必遣童子飞马传送于各坊间。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追忆当时盛况:"时贞元已后,虽风雅稍缺,而夏侯审辈时复精丽。"他们以诗笺为纽带,在平康坊的雕花阁楼上,在慈恩寺的塔影之中,构筑起一个超越世俗的文学世界。
钱起《题夏侯审校书东山别业》描绘其雅集场景:"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这位被李端称为"高才夏侯子"的诗人,常在私邸举办文会。《全唐诗》收录其与李端唱和之作《咏被中绣鞋》,卢纶亦有《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诗注云"时夏侯审校书在座",足见当时文人雅集之频密。刘长卿《送夏侯审赴宁国》中"墨妙无前赋,文高缀咏才"的赞誉,正是对其在十才子群体中艺术地位的精准写照。
这些诗人间的酬唱往往超越寻常应制。《唐国史补》记载:"大历后,专学者有蔡广成《周易》,强象《论语》,啖助、赵匡、陆质《春秋》,……而辞章则夏侯审、李端擅场。"他们以《文心雕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为旨归,在安史之乱后的废墟上重建诗歌的尊严。韩翃《送夏侯校书归华阴别墅》中"彩笔题诗句,清流浣客衣"的意象,恰是这群诗人精神世界的隐喻——以文字濯缨乱世,用诗心守护盛唐余韵。
暮春的长安城,芍药翻红之际,夏侯审执象牙笔管的手忽然停在半空。窗外细雨沾湿了曲江畔的柳绵,他望着案头那双被侍女熏过瑞龙脑的绣鞋——金泥蹙凤,银缕盘花,正是新科进士宴游时歌伎遗落的信物。《唐才子传》卷四载其"性沉静,工于造境",此刻他正将锦袜生尘的艳迹,凝作《咏被中绣鞋》的七言绝句。
"云里蟾钩落凤窝",起句便惊破凡俗。《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五收录此诗时,宋人校注特别标出"蟾钩"二字:"取月坠鲛绡之意,非俗手可拟"。夏侯审以月喻鞋,既暗合女子三寸金莲的弧度,又透着闺帷中氤氲的暖香。当年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长安名妓"以云母饰履",诗人或许正由此获得灵感,将现实中的金绣鞋转化为云端仙物。
次句"玉郎沉醉也摩挲"更见巧思。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写艳情而不堕恶道",正在于虚化了具体情事。元人辛文房特别激赏"摩挲"二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考《唐语林》载进士及第后有"探香毬"习俗,诗人或许化用此典,却以玉郎(唐代女子对情郎的雅称)的醉态,将俗世欢愉升华为诗意缠绵。
后两句"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突然荡开笔墨。宋人洪迈在《万首唐人绝句》批注中指出:"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袜事,而反其意"。夏侯审故意颠覆典故——曹植只能遥想宓妃罗袜,而今日书生却得亲抚绣履。这种对比手法,恰如晚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所评:"以仙姿写俗情,乃真雅致"。
此诗流传之广,竟成中唐"纤艳诗"范本。《云溪友议》记载连白居易都曾仿作,但刘禹锡评点说:"微之(元稹)得其形,乐天得其神,终不及夏侯'蟾钩'之妙"。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揭示其奥妙:"着墨在鞋,立意在人,此等咏物最是上乘"。那双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唐代绣鞋,因这四十个字,永远定格在盛唐与中唐之交的诗意星河里。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