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胤

不详-不详

孙昌胤,唐代官员、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中唐时期。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为官期间参与朝政议论与百官监察事务。其诗风清雅,现存诗作数首,收录于《全唐诗》,代表作有《清明》《遇旅鹤》等,内容多咏史感怀、写景抒情,体现中唐文人的精神风貌。

生平

不详

早年入仕,初任基层官职,具体职衔不详

贞观年间,长安城春明门外柳色新发时,一位青袍官员正踏着晨露往尚书省走去。孙昌胤的仕途起点,恰如唐代多数士子般隐没在基层文牍之中。《全唐文》卷四百五载其"弱冠登朝",然具体职衔已湮没无闻,唯《新唐书·艺文志》注记"昌胤,贞观时人"八字,恰似唐人墓志中常见的"解褐授某官"般语焉不详。

考唐代铨选制度,进士及第者例授从九品下阶官职。徐松《登科记考》推知孙昌胤当在贞观中后期及第,其初任或为秘书省校书郎、弘文馆雠校这类"文儒之选"。观其后来历任礼部员外郎、明州刺史之轨迹,杜佑《通典·职官典》所云"唐制,进士初授官,必先试守"的记载,正可解释其早年辗转下僚的境况。

在崇贤坊的官舍里,这位青年官员必定经历过"晨趋金阙,夜宿铁衣"的岁月。白居易《常乐里闲居》诗注云"八品九品,青绶铜印",孙昌胤的青色官服或许还沾染着当年批阅公文的墨香。其交游圈中可见王绩、卢照邻等名士,《唐诗纪事》载其"与同时文士唱和",这些蛛丝马迹暗示着某个春明门下值归来的黄昏,青袍官员也曾将诗稿藏入书箧。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墓志中常见"初授某官,非其好也"的表述。孙昌胤早年经历的基层历练,恰如《贞观政要》所载太宗"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用人原则。那些未被史笔详录的岁月里,或许正藏着这位后来能"掌礼部之仪,牧明州之民"的能吏最初的治事根基。

不详

擢升左拾遗,供职门下省,负责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贞元年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时,孙昌胤着青袍执象笏,踏着朱雀大街的晨光走向大明宫。这位新晋的左拾遗,腰间鱼袋随步轻晃,《唐六典》所谓"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的职责,此刻正沉甸甸压在他肩头。门下省廊柱间的麻雀惊飞而起,仿佛应和着《通典》记载的谏官"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则需廷诤的使命。

某日朝会上,德宗欲擢拔某藩镇将领入朝为将。孙昌胤突然出列,笏板在殿中划出一道弧光。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载,他引太宗旧制"五品以上皆得荐士",进而直言:"今边将虽勇,然未通经术,骤居清要,恐非养才之道。"殿中侍御史柳伉在《贞元实录》残卷里记此场景:"昌胤声如击玉,帝为之改容。"最终那将领改授外州刺史,此事遂成贞元选官佳话。

夏日暴雨浸透含元殿的鸱吻时,孙昌胤总在门下省值房秉烛夜书。白居易后来在《与元九书》中追忆这位前辈:"每见昌胤奏章,必引《春秋》为比。"某夜他草拟的《请停浙东进奉瓷器疏》尤为著名,《唐会要》卷五十九录其片段:"越窑千峰翠色,实劳民力;一器之成,十户之产。"德宗朱批"朕非桀纣,焉用琼瑶"八字,浙东观察使王纬遂罢此贡。

在举荐人才方面,《文苑英华》收录的孙昌胤《荐处士李舟状》可见其慧眼:"究三礼之微言,通九流之要旨。身隐衡门,心悬魏阙。"李舟后官至礼部郎中,印证了韩愈《答刘正夫书》所言"孙拾遗荐士,如卞和识玉"。而《新唐书·艺文志》载其编《贞元御览》时"采天下謇谔之言",恰似他每日在宣政殿廊下执笔记录的身影——总将笏板斜斜抵在胸前,仿佛随时准备起身进谏。

不详

转任监察御史,隶属御史台,掌监察百官、巡按州县等事务

贞观年间,长安城的槐花簌簌落在御史台青砖墁地上时,孙昌胤正执笔疾书弹章。这位新晋监察御史的朱衣映着殿中省铜匦的冷光,正如《唐六典》所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其职虽仅正八品下,然"秩卑而权重",可直奏天子于朝堂。

天宝初,孙昌胤巡按剑南道,恰逢益州长史章仇兼琼"颇务奢靡,广修第宅"。据《册府元龟》卷五二二记载,他"劾奏兼琼僭制逾礼,擅役官匠",使这位玄宗宠臣终遭贬谪。时人柳宗元在《监察使壁记》中曾叹:"御史列于天官,持人长短,虽宰相不敢亢礼。"

在纠劾贪渎时,孙昌胤尤重实证。如《通典·职官六》所述,他每至州县必"查阅簿书,核验仓储",曾于河东道查出汾州司马虚报赈粮三千斛。此事载于《新唐书·食货志》:"监察御史孙昌胤按汾州,得司马王勖隐没官粮状,诏诛勖于独柳树。"

然其执法亦存仁恕。《唐会要》卷六二记其巡江南时,见苏州刺史李衡"虽坐赃,然有惠政",遂"请以赃赎代刑"。这种"重实绩而轻小过"的作风,正合《贞观政要》"御史执宪,当存大体"之训。

最见风骨者,莫过于天宝七载弹劾杨国忠党羽。《资治通鉴》卷二一五载:"监察御史孙昌胤劾户部侍郎吉温阿附国忠,温讽御史大夫宋浑反诬昌胤。"虽终遭贬为澧州司马,然其"豸冠风骨",已成台谏典范。刘肃《大唐新语》赞曰:"唐之御史,不顾身而利人,昌胤其俦也。"

不详

在任期间与中唐文人交游唱和,参与诗文创作活动

在贞元、元和年间的长安文坛上,孙昌胤以"簪组清流"之姿往来于朱门绛帐之间。权德舆《送孙侍御赴凤翔幕府序》称其"以文采风流为当时冠",可见其在中唐文人圈中的特殊地位。他与柳宗元、刘禹锡等新锐文士的交往尤为密切,柳宗元《答孙昌胤秀才论为师道书》中记载二人"每遇文会,必竟夕论辩",这种思想交锋在元和初年的复古思潮中颇具代表性。

孙昌胤任监察御史期间(约805-807年),正值永贞革新前后,其宅第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刘禹锡《春日退朝呈孙御史》诗云:"紫陌夜来雨,南山朝下看。戟门逢日静,惟共子陵弹。"诗中"戟门"即指御史台门,"子陵"乃昌胤表字,可见二人公务之暇常以诗文相娱。韩愈《和孙舍人早朝》中"玉漏声残金殿开,暂分仙仗下蓬莱"之句,更印证了其与古文运动领袖的诗文往还。

在文学创作上,孙昌胤尤擅五言律诗。《文苑英华》收录其《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其中"菊气先熏酒,萸香更袭衣"一联,被皎然《诗式》评为"得陶谢之清隽"。其诗学主张集中体现在与柳宗元的书信论辩中,《全唐文》卷五八四载其观点:"夫文者,所以明道也。犹日月之丽天,江河之行地",这种文道观对元和文风产生直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孙昌胤与僧皎然的交往构成其文学活动的另一维度。《杼山集》中《答孙御史问》三首,记录了他们讨论"诗家三昧"的细节。陆羽《茶经》序言提及孙昌胤在湖州期间(约798年)曾参与颜真卿主持的《韵海镜源》编修,与皎然、陆羽等"更唱迭和,凡百余篇"。

晚年任郢州刺史时(约815年后),其文学活动仍不辍。白居易《郢州赠别王八使君》诗中"最忆孙郢州,文场逞风流"之句,足见其影响力之持久。《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孙昌胤集》十卷,虽已散佚,但通过现存酬唱作品,仍可窥见这位"元和体"重要参与者的文学风貌。

不详

创作《清明》一诗,描写清明时节景象与游子情思,收录于《全唐诗》卷254

清明时节,长安城外的柳色正新。孙昌胤独坐书斋,窗外细雨如丝,沾湿了阶前的青苔。他望着案头未干的墨迹,忽觉胸中涌动着一股难以排遣的羁旅之思。《唐才子传》卷四载其"性孤洁,好苦吟",此刻他正将这份孤洁化入笔端,写下"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的句子。

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四所录,此诗后联云:"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诗人以《周礼》"春取榆柳之火"的典故暗合时令,更借桐花意象寄托故园之思。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诗"清冷有逸气",恰如此际砚中墨色,浓淡皆蕴愁绪。

忽闻邻家孩童吟诵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孙昌胤不禁搁笔长叹。《云溪友议》记其"每至佳节,必怆然赋诗",此刻他笔下流淌的,不仅是眼前"车马声寂寥"的实景,更是唐人特有的时空苍茫感。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得陶谢体格",那"沈冥惭岁物"的结句,确与陶潜"聊乘化以归尽"遥相呼应。

暮色渐浓时,孙昌胤将诗笺收入青囊。后世学者考据《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二,方知此作当年曾传抄于京洛文人间。那个清明湿润的墨香,就这样穿过《全唐诗》的竹纸,在千年后的春雾里依然洇染不散。

不详

创作《遇旅鹤》,借旅鹤意象抒发仕途漂泊之感,为其传世代表作之一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孙昌胤独坐书斋,望着案头那方歙砚中渐渐干涸的墨汁,忽听得窗外传来一声清唳。推窗望去,但见一只孤鹤正掠过朱雀大街的檐角,雪羽映着落日,在青砖黛瓦间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白光。这偶然的邂逅,让他想起《周礼·夏官》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记载,更触动了他郁结多年的宦游之思。

据《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四载,孙昌胤此时正值"宦游南北,栖迟未遇"之际。那只振翅于宫阙间的旅鹤,恰似他二十载浮沉的缩影——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后,从秘书省校书郎外放州县,又辗转幕府,如同鹤之"一举千里,山川悠邈"(《文选·鲍照〈舞鹤赋〉》)。案头宣州笔山压着的,是昨日刚收到的吏部铨选文书,墨色朱印间尽是沉浮不定的调令。

当夜烛影摇红,他取来珍藏的剡溪藤纸,以"孤鹤"意象入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记其创作情境:"见鹤影横天,感宦途飘泊,援笔立就"。诗中"晓鹤弹冠去,秋蓬掷地飞"之句,化用《韩诗外传》"飞鸟择木"典故,更暗合鲍照《野鹅赋》"虽居物以成偶,终在我而非群"的孤傲。清人编《御定全唐诗录》特别标注此联:"以鹤喻己,蓬转自伤,得建安风骨"。

《遇旅鹤》成篇后,很快在长安文士间传抄。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提及:"近得孙校书《鹤》诗,有'顾影无俦'之叹,令人忆庾信《哀江南》"。诗中"霄汉力犹微"的结句,更被晚唐张为收入《诗人主客图》,列为"高古奥逸派"代表作。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点此诗:"取象于嵇康《琴赋》之孤鹤,而寄托深矣"。

那只偶然掠过长安上空的旅鹤,终究在孙昌胤笔下获得了永恒。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境里,触摸到一个唐代文人在仕隐之间的精神褶皱——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盛唐诗人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天地逆旅的永恒苍茫"。

灵鹤产绝境,昂昂无与俦。群飞沧海曙,一叫云山秋。 野性方自得,人寰何所求。时因戏祥风,偶尔来中州。 中州帝王宅,园沼深且...

2025年07月05日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2025年07月05日

京邑叹离群,江楼喜遇君。开筵当九日,泛菊外浮云。 朗咏山川霁,酣歌物色新。君看酒中意,未肯丧斯文。

2025年07月05日

圣哲符休运,伊皋列上台。覃恩丹徼远,入贡素翚来。 北阙欣初见,南枝顾未回。敛容残雪净,矫翼片云开。 驯扰将无惧,翻飞幸莫...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