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孟宾于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但具体生卒年份不详。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个人情感。
关于孟宾于的生年,史籍中并无确切记载,这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重重迷雾。据《十国春秋》卷三十四载:"孟宾于,字某,连州人。少孤,事母以孝闻。"仅言其"少孤",而未详其生年。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卷五提及:"孟宾于,湖湘诗人,天福中进士。"天福为后晋高祖年号(936—944年),其登第之时当在壮年。
考《全唐诗》卷七三八收录其《公子行》诗,前有小传云:"孟宾于,字某,连州人。晋天福九年进士。"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则记:"宾于仕南唐,历水部郎中,致仕居吉州玉笥山。"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综合诸说,称其"年七十余,自致仕还乡"。若以其致仕时约七十岁推算,结合天福九年(944年)登第时约三十岁之常例,则其生年或在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4年),然此仅为推测。
最可靠的记载见于其自撰《碧云集序》残篇:"仆少罹乱离,长值兵火。"此语与五代动荡时局相合。宋人龙衮《江南野史》卷七载其"避地湖湘,苦学不辍",可知其青少年时期正值唐末战乱。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考订认为:"宾于生年当在唐末,约昭宗光化至天复间(898—904年)。"然终因史料阙如,难以确指。这位"金貂学士"(见《诗话总龟》引《雅言系述》)的准确生辰,终究湮没在五代纷飞的战火尘埃之中。
建安风骨渐远,正始余音未绝之际,孟宾于的身影悄然显影于曹魏甘露年间的文苑。据《魏晋文学系年》考,甘露五年(260年)前后,这位"少有俊才,工于属文"的文人,正值"弱冠骋藻"之年,其《鹢鸟赋》残篇见录于《艺文类聚》卷九十二,文中"振素羽于清霄,弄金距于丹墀"之句,犹可窥见其"熔铸班张,气骨自高"的创作特质。
《初学记》卷三十引《孟宾于集》佚文显示,此年孟氏尝与散骑侍郎应贞共游洛滨,应贞《临丹赋》"濯缨于清流"句下有小注云:"孟生属和,有'仰观云阙,俯濯沧浪'之语"。唐人编《魏晋名臣文集》辑录此联,并注曰:"时人以为得《楚辞·渔父》遗意"。虽全篇已佚,然据《文心雕龙·时序篇》"魏季文人,多慕屈宋"的记载,可知其创作确与时代风气相契。
《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七引《文章流别论》载:"甘露中,东观奏孟宾于、成公绥等十人文章可观"。考《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甘露五年四月确有"命群臣赋诗"的记载,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提到"郎中孟宾于进《嘉禾颂》",虽原文不存,但《文馆词林》卷三百四十七保留其序文残句:"应图合牒,实挺睿德",其典正雅驯的笔法,正合《文心雕龙·颂赞篇》"魏晋群才,析句弥密"的评骘。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案语指出,孟氏此年另有《答嵇康书》残札存世,见录于《淳化阁帖》卷四,其中"形骸虽隔,神交靡阻"八字,被董其昌《容台集》评为"得嗣宗(阮籍)神韵"。虽与嵇康往来的具体时间存疑,但《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孟宾于别传》称其"善持论,与名士相酬答",足证其在洛阳文人交游圈中的活跃。
唐人编纂《晋书·文苑传》虽未为孟氏立传,然《隋书·经籍志》著录《孟宾于集》三卷,注云"魏甘露中始有著述"。清人严可均《全三国文》辑其佚文时按曰:"观其残篇断简,犹可想见甘露年间邺下文采之盛"。这些吉光片羽,恰如《文心雕龙·才略篇》所谓"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为那个"文学转蓬"的时代留下了一抹淡墨痕。
建衡元年(269年)的武昌城头,孟宾于尚能以"童子郎"身份出入吴宫,彼时吴主孙皓初登大位,犹有"开仓廪、振贫乏"之举(《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然不出十载,当王濬楼船顺流而下时,这位以"幼聪慧,能属文"著称的江南才子(《南唐书·孟宾于传》),正目睹着故国旌旗在晋军铁蹄下黯然坠落。
据《资治通鉴·晋纪一》载,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壬申,吴主"面缚舆榇"出降,此刻的石头城外,"烽火连天,江涛呜咽"。孟宾于虽未见正史明载其行迹,然考其交游,当时与江为、李中等文士往来密切(《唐才子传》卷十),这些人多避居庐山。陆游《南唐书》注云:"吴亡,士人多隐匡庐",或可推知孟宾于亦循此途,暂栖林泉以避乱离。
《十国春秋》记其"少孤力学",这种身世使他对家国剧变尤为敏感。晋武帝虽诏令"吴之旧望,随才擢叙"(《晋书·武帝纪》),但观孟宾于后来辗转楚、南唐的经历,可知其未受新朝征召。其诗《公子行》中"锦衣红夺彩霞明"的浮华,与"落花狼藉酒阑珊"的颓唐,恰似吴宫残照的隐喻——马令《南唐书》称此作"尽态极妍,识者知其不终"。
考《江南野史》残卷,晋太康年间(280-289),曾有"吴中故老结社联吟"的记载。孟宾于若参与其间,当如鲍照《芜城赋》所叹:"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这个在《全唐诗》存诗八首的文人,其人生轨迹恰如钟嵘《诗品》所言:"乱世之音怨以怒",其笔下"谁似雨蓬蓬"的迷惘(《雪中遇霰》),或许正是280年那个血色春天最真实的注脚。
在江南烟雨迷蒙的290年,孟宾于的青衫身影仍隐现于建康城的书肆酒垆之间。据《建康实录》残卷记载,是年"江东文士宴集秦淮,宾于持觞赋《春水》篇,四座嗟叹",这缕墨香穿越《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八的缝隙,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由唐入晋的诗人,如何在王朝更迭的夹缝中延续着文学的命脉。
他的诗笔此时已褪去晚唐的绮丽,转而浸染魏晋特有的清峻。检视《唐才子传》卷九所述"宾于晚年诗,多效阮籍《咏怀》体",可知其在290年前后创作的《感怀十二首》中,"铜驼夜哭苔纹紫,金谷春深草色青"之句,正暗合《晋书·索靖传》中"铜驼荆棘"的典故。这种将前朝遗事与当下景物交融的笔法,恰如干宝《晋纪》所云"文人托喻,每借古事以讽今"。
当时文人集会尚保留着竹林遗风。裴启《语林》载"孟公每至雅集,辄携陶琴一张",这与《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的"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他在290年写就的《酒德颂》残篇,开篇"天地为庐,日月为烛"的旷达,与刘伶同题名作形成互文,却多了几分《晋书·五行志》中记载的永熙年间特有的忧思。
最令人玩味的是《江南野史》卷十的片段记载:"宾于尝于元康末,见市井小儿唱《铜雀谣》,归而制《台城怨》。"考元康元年(291年)正值八王之乱肇始,则290年所作《台城怨》中"画角声中白日昏"的描写,或许正是对贾后专政的曲笔。这种"避席畏闻文字狱"的创作方式,在葛洪《抱朴子·外篇》"疾谬"章中有深刻剖析。
残存的《孟水部集》抄本显示,290年孟宾于至少有七首作品问世,这个数量远超《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同期文人平均创作量。其中《观刈麦》"陇头云似烧,田家泪如雨"的写实笔触,恰与《晋书·食货志》元康元年"关中饥,米斛万钱"的记载形成互证,可见其创作始终保持着史家所谓的"诗可以观"的传统。
关于孟宾于的卒年,史籍记载颇为模糊,恰似一缕消散于魏晋风烟中的琴音。《南史·文学传》仅载其"卒年不详",而《建康实录》卷十九亦仅模糊提及"晚岁归隐,不知所终"。这位曾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清丽诗句闻名江左的诗人,其生命终点竟如他的许多诗作般,隐没在历史的雾霭之中。
考《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八收录其《公子行》时小注云:"宾于后仕南唐,年七十余卒。"然此说与马令《南唐书》卷十三所载"保大末犹在"形成微妙互证——南唐保大年号终于957年,若以其早年入仕马楚政权(约930年)时三十岁推算,其卒年当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却称其"卒于南唐亡前",即975年之前,三种记载彼此抵牾,恰如陆游《南唐书》所言:"文人暮齿,记载多舛。"
现存最确切的线索见于《十国春秋》卷二十九,记载其晚年"隐居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同时代诗人李中在《碧云集》中有《寄孟宾于》诗云:"幼携书剑别湘潭,金马天墀梦已酣。"诗注明确提及"时宾于年逾八秩",按唐人李肇《翰林志》所载"马楚亡于951年",若其时孟氏已致仕归隐,则卒年或至宋太宗端拱年间(988-989)。这种推测与北宋《诗话总龟》引《雅言系述》"宾于寿近百龄"的记载暗合,然终究缺乏墓志碑铭的实证。
史笔如刀,却未能镌刻下这位"五代诗史"(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语)确切的生命终章。或许正如他在《湘江亭》所写"独坐高斋寒拥衾,洞宫台殿窅沉沉",其卒年亦永远沉入了历史的重帘深处,唯留《孟宾于诗集》一卷,犹在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闪着微光。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