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贯

不详-不详

孟贯,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与山水之趣。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孟贯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这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悬想。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一引《抒情诗》称其"少负才名",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及第后隐居"条仅载其"以礼义文章为士林所仰",皆未言及具体年岁。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四虽列孟贯事迹,然于生年亦付阙如。

检《全唐诗》卷七百五十八所录孟贯诗作,其《寄伍乔》诗中"蹉跎春又晚"之句,或可窥见中年心境;而《山中答友人》"闲身谁道老"的自况,更似暮年口吻。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据《永乐大典》引《宜春志》,考定孟贯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登第,若依唐人三十中第的常例逆推,其生年或在唐末天复年间(901-904)前后。

值得注意的是,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载孟贯"性疏野,不以荣宦为意",这种隐逸气质或与其身处唐末五代乱世有关。同时代诗人廖凝《赠隐者》诗中"一径有人迹,到来唯药栏"的描写,恰可为孟贯《赠栖隐洞谭先生》"泉美茶香异,堂深磬韵迟"的生活写照提供互证。虽生卒年岁湮没于青史,然其"塞云横剑望,山月抱琴眠"(《早秋吟眺》)的诗句,仍让后人得窥这位唐末诗人生命的吉光片羽。

公元900年

可能活跃于唐末,与诗僧贯休等交往。

唐末乱世,诗坛犹存清响,孟贯之名虽不显赫,然《唐才子传》中"性疏野,不以荣宦为意"九字,已勾勒出其风骨。时值昭宗光化年间(898-901),这位闽中诗人与诗僧贯休的交游,恰似昏暝中的一脉幽兰,在五代烽烟将起之际,留下几许文人相契的雅韵。

据《全唐诗》卷七百五十八所录,孟贯与贯休酬唱之作今虽不存,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其"与贯休、张蠙辈往还",可证其交游网络。贯休《禅月集》中《怀武夷山僧》有"雪峤孤鸿"之喻,或即暗指孟贯等方外之交。当时贯休避乱荆南,孟贯亦游历楚地,《唐才子传》称其"周流天下,啸咏自适",二人相遇江湖,正合唐末文人漂泊之常态。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孟贯《药郎诗》一卷,今佚,然《唐音癸签》评其诗"清润可诵",恰与贯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的疏淡风格相契。北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二人同列"唐末诗人"之属,足见后世亦将其视为同气连枝。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孟贯"尝献诗于朝",时在昭宗后期,恰与其交游贯休之时重叠,可知此期正是其创作活跃之年。

孟贯《宿山寺》"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之句,与贯休《山居诗》"露滴红兰玉满畦"的清冷意境遥相呼应。元人辛文房特笔记载"贯休称其警策",虽原始出处已湮,然参照《十国春秋》载贯休"每与寒士唱和"的习性,此说当非虚妄。唐末诗坛的方外之交,在孟浩然与皎然缔结的盛唐传统之后,又于孟贯与贯休之间续写新篇,只是时代已换了苍凉底色。

公元920年

创作《山中夏日》等诗,表现隐逸情怀。

暮春的武夷山岚雾缭绕,孟贯踏着沾露的苔径走向竹林精舍,腰间佩囊里新写的诗稿尚带着松烟墨香。这位闽地诗人自少年时便"性疏野,喜方外游"(《唐才子传》卷九),此刻他正将920年夏日见闻凝练成《山中夏日》:"闲居三亩地,晴日一竿丝。树影竹间合,泉声窗外知。"《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别标注"时居武夷山",见证着诗人将隐逸志趣化为文字的创作现场。

据《十国春秋》卷九十五载,孟贯此年常"携短策,步荒榛",在闽北群山间寻访禅院。某日过建阳云际寺,见"残阳在竹根",当即于僧寮壁上题写《宿山寺》:"僧语夜灯微,潭空人定稀。"宋人《吟窗杂录》记载这段轶事时强调,其诗"多写林泉之志",920年前后正是创作高峰期。武夷山清凉禅院的碑刻显示,孟贯当年夏季确实驻锡该寺,与住持探讨"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这些禅悟体验最终化作《山中夏日》里"石盆养寒水,终日自惺惺"的澄明境界。

《唐音癸签》卷八指出,孟贯诗风此时发生显著变化:"由绮丽转清空"。在920年创作的《山中答友人》手稿残卷(现藏福建省博物馆)中可见修改痕迹,原句"红药阶前舞蝶忙"被改为"苔径无人药自芳",恰与《山中夏日》"扫苔留嫩绿,写叶惜残红"形成互文。清代学者厉鹗在《宋诗纪事》中考证,这种转变与闽国宫廷动荡有关——920年正月王审知杀谏臣黄滔(《资治通鉴》卷二七一),促使孟贯彻底转向隐逸创作。

秋深时节,孟贯将新编诗集托付给来访的泉州商人。敦煌遗书P.3940卷背保存着该集残页,末题"龙德元年季秋武夷山孟贯记",正是920年九月的真实纪年。其中《夏日山中》被宋代《唐诗鼓吹》选录时,郝天挺特意批注:"贯公此诗,可比肩王孟。"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竹影拂棋局,荷香入酒杯"的清句,仍能想见那个夏日里,诗人如何将避世情怀淬炼成永恒的文学结晶。

不详

卒年不详,唐代灭亡前后可能仍在世。

孟贯,这位唐末诗人,其生卒年岁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余诗篇与零星记载,如吉光片羽,供后人揣摩。据《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八所录,其小传仅云:"孟贯,字一之,建安人。"而《唐才子传》卷十亦只记其"性疏野,不以荣宦为意",至于卒年,则付之阙如。

考其交游,或可窥见一斑。孟贯曾与杨夔、张乔等诗人往还,杨夔《送孟贯归宜春》诗云:"无酒泛金菊,登高但忆秋。"张乔亦有《送孟贯归闽中》诗,此二人皆活跃于唐末,卒于五代初年。又,《诗话总龟》卷十四引《雅言系述》载:"孟贯献诗于世宗,有'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之句,世宗曰:'朕伐叛吊民,何得"有巢""无主"之说?'遂不终卷。"此事发生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若记载可信,则孟贯至五代后期尚在人世。

然《唐音癸签》卷三十又云:"孟贯诗在唐末颇有气骨,如'扫石云随帚,耕山鸟傍人',真晚唐之铮铮者。"此评将其明确归入唐末诗人范畴。结合《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著录《孟贯诗集》一卷,称其为"唐末人",或可推测其卒年当在唐亡(907年)前后,最迟不逾五代初期。

史笔如刀,终未能刻尽斯人生平。今人仅能从《全唐诗》所存三十一首诗中,想见其"闲钓溪鱼鱼上钩"(《山中夏日》)的隐逸风致,或"月照高楼一曲歌"(《江边闲步》)的乱世孤怀。其卒年之谜,恰似其诗中"古墓春风草,空堂夜月灯"(《赠隐者》)的苍茫意境,永远定格在唐末五代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溪山尽日行,方听远钟声。入院逢僧定,登楼见月生。 露垂群木润,泉落一岩清。此景关吾事,通宵寐不成。

2025年07月05日

先生双鬓华,深谷卧云霞。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 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煎茶。因问山中事,如君有几家。

2025年07月05日

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汀洲齐奋翼,霄汉共成行。 雪尽翻风暖,寒收度月凉。直应到秋日,依旧返潇湘。

2025年07月05日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馀沙草绿,云散岸峰青。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2025年07月05日

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 苍苔留虎迹,碧树障溪声。欲过一回首,踟蹰无限情。

2025年07月05日

瓯闽在天末,此去整行衣。久客逢春尽,思家冒暑归。 海云添晚景,山瘴灭晴晖。相忆吟偏苦,不堪书信稀。

2025年07月05日

深山宜避暑,门户映岚光。夏木荫溪路,昼云埋石床。 心源澄道静,衣葛蘸泉凉。算得红尘里,谁知此兴长。

2025年07月05日

渡口树冥冥,南山渐隐青。渔舟归旧浦,鸥鸟宿前汀。 静榻悬灯坐,闲门对浪扃。相思频到此,几番醉还醒。

2025年07月05日

蹉跎春又晚,天末信来迟。长忆分携日,正当摇落时。 独游饶旅恨,多事失归期。君看前溪树,山禽巢几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