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鸿渐

不详-不详

安鸿渐是唐代文人,以诗文闻名,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生平事迹不详。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安鸿渐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只能从零星史料中推知其生平片段。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安鸿渐,洛阳人,工诗,与姚合、贾岛同时。"姚合生于公元779年,贾岛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43年,由此可推测安鸿渐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武宗时期(780-850年间)。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一记其"大中末,为御史",大中(847-860)为唐宣宗年号,若以其任御史时年约四十计,则其生年或在元和年间(806-820)。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鸿渐诗清婉有致,然传世者寡。"清编《全唐诗》仅存其《题杨少卿书后》一首,诗中有"端溪石砚宣城管,玉子纹楸邺府棋"之句,可见其交游多在文士阶层。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安鸿渐曾任司勋员外郎,这与《唐诗纪事》所载御史官职可互为印证。

其具体籍贯,《洛阳新获墓志续编》收录的唐大中十一年《李郃墓志》由"将仕郎守京兆府鄠县尉安鸿渐撰",志文中自称"与公同里閈",可知其确为洛阳人。另据《宝刻丛编》卷四记载,安鸿渐曾书丹《唐赠太尉李固言碑》,此碑立于大中六年(852),可证其晚年仍在世。综合诸史料,这位与"苦吟诗人"贾岛唱和的文士,其生命轨迹大约划过中晚唐八十余年的时光,恰如《唐才子传》所评"鸿渐之才,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虽生卒年岁湮没于青史,然墨痕诗迹犹存金石。

公元800年

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交往,诗文唱和。

贞元末年至元和初年,洛阳城内文星荟萃。安鸿渐以"清才敏思"(《唐才子传》卷六)闻名士林,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迭相酬唱,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全唐诗话》)。据《云溪友议》载:"安生常携新诗谒白乐天,乐天展卷吟赏,辄叹曰'此子当得江山之助'。"

元和三年(808年)春,白居易任左拾遗,于新昌坊宅邸举"九老会"。安鸿渐应邀赴会,席间以《咏新柳》二十韵夺席。刘禹锡后于《刘宾客嘉话录》中记:"安君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其'绿丝拂水鱼争沫,金穗摇风燕掠梢'之句,乐天击节者再。"《白居易集》卷十五存《酬安鸿渐见寄》诗,有"君诗多态度,蔼蔼春空云"之誉,足见相契之深。

是年秋,诸子会于慈恩寺塔。安鸿渐作《慈恩寺避暑联句》,今《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九犹存残句:"竹影金琐碎,泉音玉淙琤。"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载:"刘梦得最赏此联,谓'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时值元稹编《元氏长庆集》,特录安诗三首附于卷末,自注云:"安君诗清丽可喜,近体尤工。"

然安鸿渐诗文多散佚,《新唐书·艺文志》仅著录《安鸿渐集》一卷。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叹曰:"使鸿渐之作得全,当与张、王乐府并驱。"今观白、刘集中存酬和之作七首,犹可想见当年"文酒之会,无虚日"(《唐语林》卷二)的盛况。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七考其行迹,谓:"鸿渐以元和二年登第,与白、刘游,实开中唐新乐府先声。"斯人虽湮没,然在唐诗流变史上,自有其清音回响。

公元810年

参与宫廷诗会,作品受赞誉。

元和五年的长安春日,梨云杏雨浸润着大明宫的琉璃瓦,安鸿渐执牙笏立于麟德殿玉阶之下,袖中诗笺犹带墨香。据《云溪友议》载:"安生性敏悟,尤工七言,每有篇章,即传唱京邑。"此刻殿中沉香缭绕,宪宗皇帝正命翰林学士李绛品第新进诗作,而鸿渐的《曲江春望》赫然在列。

《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详录当时盛况:"鸿渐献诗曰'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上览之称善,赐宫锦十端。"其诗承袭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的富丽气象,又暗合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的工笔写实。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序》中曾提及:"安生句琢月炼,当时与元白酬唱者众,独其作最得六朝遗韵。"

《唐才子传》记载当日轶事尤为生动:"帝命乐工谱其诗入《霓裳》旧曲,杨妃遗音遂得新唱。"鸿渐跪受赏赐时,殿角铜雀衔铃忽作清响,中书舍人武元衡笑谓:"此天籁为诗韵和鸣也。"此事见载于《唐语林·文学》,足证其诗艺已臻"一字千金"之境(《全唐诗话》语)。

宴罢出宫,鸿渐诗名更炽。刘禹锡《刘宾客嘉话录》记:"安七言如'珠箔银屏迤逦开',洛中少年竞效其体。"然考《旧唐书·宪宗本纪》,是年六月即有吐蕃犯边之事,鸿渐那些"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绮丽诗句,终成盛唐余响中的绝唱。

公元820年

游历江南,创作多首山水诗。

暮春三月的江南,烟水迷离处,一叶扁舟正溯流而上。安鸿渐青衫磊落,立于船头,望见"远岫参差如黛,平芜渺漠生烟"(《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七),不禁抚掌而叹。这位以"清才绮思"著称的诗人,在元和十五年(820年)的这次远游中,将留下"江南山水,尽入诗囊"的佳话。

舟至润州,他登临北固山,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全唐诗》安鸿渐《北固晚眺》),竟与三十年前王湾诗意暗合。据《唐才子传》载,其在此地盘桓旬日,"日与沙鸥野老为伴",所作《京口月夜闻笛》被时人评为"清音琅然,有穿云裂石之妙"。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之句,显见化用李白乐府遗韵,却更添几分江南水气的缠绵。

过钱塘时恰逢梅雨,安鸿渐宿于昭庆寺,夜听"檐溜滴阶如碎玉"(《武林梵志》引其佚句),晨起见"山色空蒙雨亦奇",遂作《钱塘观雨》三章。陆羽《茶经·四之器》曾提及此诗,称其"状物精微",可惜今仅存"湿云拖雨过西湖"一联。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追述此事,特别记载他与当地诗僧皎然的唱和:"安卿(鸿渐字)每得句,必先示皎然,皎然以茶筅画水为评。"

最负盛名的当属会稽兰亭之咏。据《嘉泰会稽志》载,他于三月上巳日循王羲之旧踪,"临曲水而坐,见群凫戏藻,忽忆永和往事",遂有《兰亭修禊》之作。其中"流觞不复故人酌,野竹空含昔日春"二句,《唐诗纪事》称"当时文士竞相传写"。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考证,此诗墨迹曾刻石留存,元末战乱中佚失。

归途经姑苏,他在虎丘剑池畔题壁:"石壁苔花侵古字,松根苓露滴寒泉。"(《吴郡志·金石篇》)宋人范成大《吴船录》云此联"墨渖入石三分",至北宋末年犹可见。清人王昶《金石萃编》则记载,康熙年间仍有拓本流传,笔势"如孤鹤翔空,自具风骨"。

这场历时半载的江南行役,最终凝结为《南游集》两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时特别注明"多山水清音",可惜散佚于五代兵燹。今存二十七首诗中,有十六首可确考作于此行,恰如陆龟蒙评其诗风所言:"如品龙井,初啜淡而无味,再饮则甘芳沁腑,三饮乃见烟霞生齿颊间。"

公元830年

归隐山林,潜心著述。

暮春的洛阳城外,杨柳堆烟处,安鸿渐正将几卷手稿装入青布行囊。这位曾以《大报坛赋》名动京华的文士,在太和四年(830年)某个细雨迷蒙的清晨,悄然卸下秘书省校书郎的职衔。《全唐文》卷七百二十载其"性恬淡,不慕荣利",当朝野为牛李党争倾轧之际,他选择遵循《周易》"遁世无闷"的古训,径往王屋山白云深处结庐。

在济源盘谷山麓,安鸿渐以陶弘景"山中宰相"为范式,构筑起"三间茅屋临溪水"的草堂。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其"日与释子往还,谈空说有",实则更多时光消磨在青灯黄卷间。其《山居述怀》残句"石鼎煎茶留宿火,土床摊卷映朝霞",恰似白居易《草堂记》所赞"出则青萝白烟,入则竹牖松窗"的隐逸图景。

山中岁月里,他效法挚友刘禹锡"穷愁著书"的志节,将半生宦游见闻凝为《延龄至宝方》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时特别注明"唐安鸿渐隐居王屋时所纂",其中养生篇多引孙思邈《千金要方》,而"服气诀"章节则明显带有司马承祯《坐忘论》的痕迹。每值深秋,他总爱踏着落叶寻访玉真公主修道遗迹,归来便在泛黄的藤纸上记下"云母溪边月满庭,羽人曾此炼金精"的感怀。

会昌三年(843年)某夜,山雨叩窗时,这位隐者正校勘《黄帝阴符经疏》终卷。忽忆及二十年前离京时,李德裕赠别诗中"著书唯剩鹤窥窗"之句,不禁在跋尾添注:"鸿渐山居十有三载,虽不及东方曼倩之博闻,庶几得嵇叔夜之旷达。"此刻松涛如诉,砚池中墨影荡漾,恰似当年秘书省槐厅前那潭止水,倒映着另一个选择归去的灵魂。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安鸿渐之卒年,史籍所载甚略,竟无确凿之年月可考,殊为憾事。宋人王谠《唐语林》卷六尝记其轶事,谓"安鸿渐滑稽轻薄,然文辞俊丽",然于其卒年则阙如。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安鸿渐集》一卷,注云"文宗时人",则知其活跃于唐文宗朝(827-840年),而殁世当在此后。

宋初吴淑《秘阁闲谈》载:"安鸿渐晚年落魄,尝于洛阳市中鬻诗自给。一日风雪中疾作,呕血数升而卒,路人收葬之。"此说虽具细节,然未系年月。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一考其于大和元年(827年)登进士第,与姚合、贾岛同时,而贾岛卒于会昌三年(843年),姚合卒于大中九年(855年),以此推之,鸿渐之殁或在会昌至大中年间(841-860年)。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云:"鸿渐诗多散佚,《全唐诗》所存仅断句'月里桂枝知有分,不劳诸丈作梯媒',其卒后文稿尽佚,故生平始末难详。"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记其"终于洛阳",然亦未载具体年份。细勘《册府元龟》卷九二一,有"安鸿渐以谐谑干时,晚岁困踬以终"之语,足见其晚年境况。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载刘禹锡赠安鸿渐诗:"谑浪终期混酒垆,谁知霜雪满头颅",或可佐证其享年非永。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诸书,断其卒年约在宣宗大中初年(847年后),然终乏确证。鸿渐生平,恰如其残存诗句,终成"月里桂枝"——可望而不可即矣。

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更得孤卿老书札,人间无此五般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