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

2025年07月05日

鶺鴒有旧曲,调苦不成歌。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之问

译文

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
与你别离后,独自宿在蓝田山庄
鶺鴒有旧曲,调苦不成歌
鶺鴒鸟虽有旧曲,曲调悲苦难以成歌
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自叹兄弟稀少,常感叹离别太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
你踏上前往京城的路,我独卧在南山脚下
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傍晚的泉水呜咽更显凄凉,秋云依旧高峻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
在药栏边听蝉鸣嘈杂,透过书幌看见禽鸟飞过
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愁绪涌来只愿安睡,可乡梦又该如何排遣

词语注释

鶺鴒(jí líng):一种水鸟,古人常用以比喻兄弟
嗟(jiē):叹息
阿(ē):山脚
幽咽(yōu yè):形容声音低沉、凄凉
嵯峨(cuó é):山势高峻的样子
药栏(yào lán):种药的园圃围栏
书幌(shū huǎng):书房的帷幔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终南群峰时,蓝田别业的竹帘在秋风中轻轻颤动。宋之望执笔的手悬在素笺上方,墨迹晕开如他未能落下的泪——这已是神龙政变后的第三个秋天。

昔年鸾台侍郎的朱紫衣袍早被山岚浸透,兄弟离散的痛楚却愈发清晰。他想起被贬泷州时兄长宋之问那首《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五个字此刻竟成谶语。史载宋氏兄弟"雅好相唱和",而今案头《全唐诗》里那些酬答之作,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窗外的药畦传来断续蝉鸣,恰似《诗经·常棣》里"脊令在原"的遥远回响。唐代门阀制度下,太原宋氏这等士族的兴衰往往系于瞬息朝局。当女皇时代的余晖彻底沉入骊山背后,他独对书幌上掠过的孤鸿影,忽然懂得鲍照《拟行路难》中"对案不能食"的况味。

更漏声里,蓝田山泉的幽咽渐与《乐府诗集》里《鶺鴒歌》的古调重叠。那个秋夜,他最终在"尔寻北京路"的平仄间藏进双重隐喻:既是兄弟各赴南北的现实际遇,更是对长安权力场与终南隐居地的精神抉择。案头未干的墨迹,洇开了整个盛唐文人心中永恒的乡愁。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诗人独居山野时的孤寂与乡愁,通过意象的层层铺陈,将离别之痛与自然之景交融,形成凄清深远的意境。

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诗中"鶺鴒"作为兄弟情谊的象征(《诗经·常棣》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之典),开篇即奠定怀人基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王维善用"禽鸟对举"手法,此处"蝉噪"与"禽过"的视听交织,既表现山居清寂,又暗含《楚辞》"蝉寂漠而无声"的孤独况味。而"泉幽咽""云嵯峨"的意象组合,被袁行霈评为"以自然物象的悲鸣映照诗人内心呜咽"(《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情感表达曲折深婉
"调苦不成歌"五字浓缩着双重苦涩,既指旧曲难续的技艺生疏,更喻兄弟离散的心灵滞涩。叶嘉莹特别激赏"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的时空对仗:"一'寻'一'卧'间,将仕途奔竞与隐逸困守的生存状态对比得惊心动魄"(《迦陵论诗丛稿》)。尾联"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采用递进式矛盾修辞,纪昀批注"愈欲逃避愁绪,愈被乡梦缠绕,此等句法最见摩诘体妙处"(《瀛奎律髓汇评》)。

禅意与诗境的融合
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强调,此诗体现王维"以禅寂化解悲苦"的典型手法:"药栏""书幌"的日常景物描写,暗含《维摩诘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哲学观照。而"云秋尚嵯峨"之"尚"字,被日本学者入谷仙介解为"禅家'当下即是'的时间凝驻"(《王维研究》),使离愁获得超越性的审美升华。

全诗以"望别—独宿"为情感轴线,在六组意象的蒙太奇式组接中,完成从"物理空间隔离"到"精神家园追寻"的升华,堪称盛唐山水田园诗中"哀而不伤"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宋之问此作,以鶺鴒起兴,骨肉之情溢于言表。'调苦不成歌'五字,将离索之悲凝作寒泉幽咽,较之直抒胸臆更见沉郁。末联'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似淡实浓,犹庾信《小园赋》中'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俱是以浅语写深愁。"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十字,炼字如金。晚泉幽咽,暗喻兄弟分隔;秋云嵯峨,象征前路艰险。较之鲍照'泻水置平地'之直白,更得含蓄之妙。全诗如素绢着墨,初看平淡,细品则见泪痕斑斑。"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二句最耐寻味。宋之问以病耳闻蝉,倦眼观禽,将寻常景物点化成惆怅符号。此中手法,实开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之先声,然较之王右丞的禅意,更多一份人世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