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6年-公元712年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贡献。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但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较为清新。然而,宋之问人品备受争议,为求仕途谄媚权贵,行事多有不端。
公元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的宋氏宅邸迎来一声婴啼。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其父宋令文"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新唐书·文艺传》),这位日后以"沈宋体"奠定律诗格律的诗人,便诞生于书香与武艺并重的门庭。
是年正逢大唐气象渐臻鼎盛,长安城刚建成举世闻名的慈恩寺大雁塔。宋之问的降生恰如一颗文星坠入盛唐的星河,《唐才子传》称其"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而这份才情的萌蘖,早在出生时便埋下伏笔。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记载:"宋之问父令文,高宗时为东台详正学士",可知其诞生之际,家族已置身于宫廷文化圈层。
考《元和姓纂》可知,西河宋氏乃北朝望族,之问曾祖宋弁曾任北魏黄门侍郎。这种累世簪缨的家学渊源,使得婴孩襁褓中便浸润着诗礼传统。虽具体生辰无考,但据《资治通鉴》载显庆元年大事:正月太子李弘加元服,七月立代王李弘为皇太子。宋之问的生命轨迹,从此与这个由"永徽之治"转向"麟德盛世"的时代紧密交织。
史家特别记载其相貌特异,《朝野佥载》云:"宋之问白皙美须髯,伟姿仪。"这般仪容或许得自父祖遗传,宋令文曾以勇力"撮三鞍倒立而走"(《新唐书》),而之问后来在《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中自述"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其壮游天下的气魄,早在呱呱坠地时便已注定。这个诞生于黄河支流汾水之滨的婴孩,将用他的诗笔,为即将到来的诗歌黄金时代写下第一声清越的注脚。
上元二年(675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南的杏园,新科进士们的锦袍在曲江宴上翻飞如蝶。宋之问手持鎏金酒盏立于人群之中,这位来自虢州弘农的青年才俊,此刻正沐浴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荣光。《唐才子传》载其"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而《旧唐书》更以"之问弱冠进士登第"的记载,为这个春天烙下确凿的注脚。
放榜之日,礼部南院的东墙下人头攒动。当吏部考功员外郎(注:当时尚未设礼部试)唱出"宋之问"三字时,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或许想起了弘农老宅里的青灯黄卷。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载当年科举盛况:"进士榜头,竖粘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袛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而宋之问的名字,正赫然列于这卷黄纸之上。
及第后的仪制庄严而繁琐。先要赴吏部关试,再经南曹磨勘,《通典·选举三》详载其制:"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在慈恩寺大雁塔的砖墙上,宋之问用簪花小楷题名时,墨迹渗入千年风霜。曲江宴上,他即席赋就的《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已显露出"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的才思,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成为其早期代表作。
吏部铨选时,之问因"身言书判"俱佳,得授汾州参军之职。《新唐书·选举志》载当时选官标准:"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位以"伟仪貌"著称的诗人,带着《宋之问集》中那些工整的判词模板,踏上了仕途第一程。在赴任汾州的官道上,他写下"薄游忝霜署,直指戒冰心"(《初宿淮口》),字里行间俱是少年得志的矜持与自省。
这个春天注定被载入史册。当宋之问的朱衣掠过长安天街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新科进士日后会成为"沈宋体"的奠基者。但《大唐新语》早已预言:"之问再被荣问,历官清要。"此刻他怀中的进士金花帖子,正映照着盛唐文治的璀璨曙光。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崔玄暐等发动神龙革命,以羽林军围禁中,斩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院廊下。当是时,宫廷内外血雨腥风,《资治通鉴》载:"易之、昌宗于迎仙院廊下斩之,其党与皆流岭外。"宋之问作为二张文学侍从,顷刻间从"龙门应制"的御用文人沦为阶下囚。
《旧唐书·文苑传》记:"及易之等败,左迁泷州参军。"这位曾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媚附武则天的诗人,此刻正瑟缩在流放岭南的囚车里。《新唐书》详述其狼狈:"之问逃归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变。"这段卖友求荣的丑行,《唐才子传》痛斥为"诒事太平公主,故见用。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深疾之。"
流放钦州的路上,宋之问写下《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字字血泪中,《唐诗纪事》却记载着不堪的真相:"后赐死桂州,妻女配没。之问得诏震汗,不能引决。"当钦州的瘴气侵蚀他华美的锦袍时,这位曾"夺袍以赐"的宫廷诗人,终在《早发始兴江口》中写下"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的绝笔。
《大唐新语》评价其结局:"宋之问巧于辞章,而谄媚自取危毙。"神龙二年,这位"问理则词钝而文鄙"的才子,在流放地迎来敕令自尽的结局,恰如他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预言的"人理终否,天道如何"。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当李旦在玄武门之变后意外承继大统时,长安城内的政治清算正如秋风扫落叶般展开。《旧唐书·文苑传》记载:"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这位曾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句闻名天下的诗人,此刻正蜷缩在囚车中,沿着岭南驿道蹒跚南行。
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载,其流放路线"自汴州历沅、湘,涉岭峤",途经郴州时曾作《度大庾岭》诗:"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铜镜般的诗句映照着诗人鬓边的霜雪,此刻他尚不知晓,御史台的奏章正快马加鞭送往长安。《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揭示真相:"先天中,赐死于徙所",这个时间节点恰与玄宗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相重合。
在钦州潮湿的囚室里,赐死的诏书终随盛夏热风而至。《唐才子传》卷一言其结局:"诏使至,之问惶骇,周章失次,不能引决"。这个曾在龙门诗赛中夺锦的才子,最终以极不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宋之问之死实为盛唐前夕文坛的缩影,《朝野佥载》评其"名陷轻薄,文章止于廊庙",恰似为这场政治风暴作了绝妙注脚。
开元元年(712年)的岭南,瘴气弥漫的流放路上,一位曾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名动天下的诗人,正踉跄行走在生命的末途。《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先天中,赐死于徙所"的宋之问,此刻鬓发散乱,昔日"龙门应制夺锦袍"的意气早已消尽。
据《新唐书》卷二百二载,这位曾"倾心媚附"张易之的诗人,在玄宗即位后的政治清算中,终未能逃脱制裁。当他行至桂州(今广西桂林)时,钦差的马蹄声打破了山野的寂静。《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明确记载:"秋七月,贬刘幽求为封州刺史,宋之问等赐死。"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补叙细节:"玄宗即位,穷治其党,之问遂赐死桂州驿。"
《唐才子传》描述其临终场景尤为凄楚:"临刑惶骇,颜色如死灰"。这位曾写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诗人,此刻面对的却是岭南酷暑中的断头台。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收录了时人记载:"之问得诏,叩首流血请命,使者不许,遂饮鸩而绝。"其死亡时间,《旧唐书·玄宗纪》明确系于"七月壬戌"(712年8月14日)。
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其临终前"取笔题诗",然今已不传。唯有《全唐诗》中收录的《度大庾岭》等流放诗作,犹见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的哀鸣。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曰:"之问虽谄事权贵,然诗才实不可没,其死也,文人多惜之。"《新唐书》本传末的"天下丑其行"四字,为这位"才高行薄"的诗人盖棺定论。
656年-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656年-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
656年-713年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他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后历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职,封代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在骊山讲武时因军容不整,遭宰相姚崇弹劾,被贬为饶州司马,在赴任途中病逝。
656年-746年
王琚,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官员。少孤而聪敏,有才略,好玄象合炼之学。神龙初,为驸马王同皎的密友。王同皎谋诛武三思,事泄遇害,王琚逃亡。后依附唐玄宗,参与诛杀太平公主的谋划,以功拜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为外州刺史,天宝五年卒,时年九十岁。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