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伤曹娘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凤飞楼伎绝,鸾死镜台空。独怜脂粉气,犹著舞衣中。
河伯怜娇态,冯夷要姝妓。寄言游戏人,莫弄黄河水。

之问

译文

凤飞楼伎绝
凤凰飞走,楼中歌伎的技艺已成绝响
鸾死镜台空
鸾鸟逝去,梳妆镜台前只剩一片空寂
独怜脂粉气
唯独那脂粉的香气,依然惹人怜惜
犹著舞衣中
还萦绕在昔日的舞衣之间
河伯怜娇态
河神眷恋着娇美的姿态
冯夷要姝妓
水神冯夷也索要美丽的歌伎
寄言游戏人
寄语那些游戏人间的人们
莫弄黄河水
切莫轻易戏弄这黄河之水

词语注释

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冯夷(féng yí):古代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姝妓(shū jì):美丽的歌女

创作背景

暮春的邺城,铜雀台畔的柳絮纷扬如雪,而那个曾以惊鸿舞姿倾倒众生的倩影,已随建安风骨一同零落成尘。宋之问提笔写下《伤曹娘二首》时,笔尖凝结着整个盛唐对魏晋风流的怅惘回眸。

曹娘,这位曹魏时期的传奇舞伎,其生平在《乐府杂录》中仅存"善翘袖折腰之舞"的残句。然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典故背后,实则是建安文人群体对乐舞艺术的极致追求。当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时,或许不曾想到,早在他四百年前的曹娘,已用生命诠释了"鸾死镜台空"的宿命——据《邺中记》载,曹操每登铜雀台,"辄使伎人歌舞其上",而曹娘正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星辰。

第二首"河伯怜娇态"之句,暗合《史记·滑稽列传》中河伯娶妇的古老悲剧。宋之问将舞伎比作被黄河吞噬的少女,实为对权力游戏的尖锐讽喻。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安史之乱后,教坊伎人"多没于水",诗人笔下的"莫弄黄河水",既是对红颜薄命的哀叹,更是对动荡时局的隐忧。那袭沾染脂粉的舞衣,遂成为盛唐气象消逝的隐喻,在历史的长风中猎猎作响。

赏析

诗人以"凤飞楼伎绝,鸾死镜台空"的寂寥意象开篇,凤凰远逝、鸾鸟死亡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永恒的缺席场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这里的"凤鸾"意象实为双重隐喻,既象征绝世艺伎的香消玉殒,又暗喻盛世风华的消歇,镜台空置的细节更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怅惘。

"独怜脂粉气,犹著舞衣中"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以气味存魂"的笔法,认为诗人通过嗅觉记忆唤醒视觉记忆,舞衣上残留的脂粉气成为连接生死两界的精妙媒介。这种"气味抒情法"比直接描写容颜更富感染力,脂粉的香艳与死亡的冰冷形成尖锐对立。

次首转入神话叙事,"河伯怜娇态"用《楚辞·九歌》河神恋慕美人的典故,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解读此为"以神界映照人间"的笔法。冯夷(河伯名)索要姝妓的传说,实则隐喻红颜薄命的永恒主题。末句"莫弄黄河水"的警示,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分析认为,此语表面劝诫世人勿亵渎神灵,深层却是对生命脆弱的深沉喟叹——黄河水既是吞噬美人的具象,又是无常命运的象征。

两首诗构成精妙的镜像结构:前篇写人间永诀之痛,后篇述神界强夺之哀。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指出,这种"人神双写"的布局,实则共同完成了对美丽生命消逝的多维哀悼。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对一切美好事物易逝性的哲学思考。

点评

这两首《伤曹娘》以绮丽之笔写哀艳之情,堪称宫体诗中的神品。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点道:"'凤飞''鸾死'二句,物象双绾而悲慨自深,较之鲍照'孤鸾罢舞镜'更添三分凄艳。脂粉著舞衣之语,非止写实,直将美人魂魄凝于罗绮,此真得神女赋遗意。"

清人沈德潜于《古诗源》中尤为激赏第二首:"借河伯冯夷之典,发红颜薄命之叹。'莫弄黄河水'五字,以游戏之笔作椎心之语,较之'轻薄桃花逐水流'等句,更见沉痛。盖宋之问善以绮语写至情,此其苗裔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则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独抒己见:"两首诗构成精妙的互文——前首写物质形骸的消亡(镜台空),后首写精神魂魄的漂泊(黄河水)。曹娘之死不是终结,而是以'脂粉气'的形态获得永恒,这种生死观已暗合李贺'幽兰露,如啼眼'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