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时,宋之问的孤舟正泊于吴江畔。这位曾以"近乡情更怯"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却因卷入朝堂纷争,在景龙三年(709年)的暮色中踏上贬谪泷州(今广东罗定)的漫长旅途。江面碎金般的落日余晖里,王长史——这位或许曾在朝中共事的友人专程赶来相送,让这场离别更显沉郁。
诗人以"销魂独黯然"五字凝练了盛唐贬谪文人的集体创伤。考《旧唐书·宋之问传》,其贬谪诏书下达时正值秋末,故有"云断日南天"之叹,日南郡在汉唐时乃极南荒蛮之地的代称,与诗人将赴的泷州同属岭南瘴疠之地。而"乡连江北树"的眺望中,暗藏着对洛阳故园的眷恋——那里有他参与修撰的《三教珠英》,有他任尚方监丞时的荣光。
"剑别龙初没"用《晋书·张华传》典,喻指政治抱负的幻灭。时人皆知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复位后,这些宫廷诗人首当其冲成为清算对象。史载其"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驿亭题壁诗皆被后人"旋睹刮除",可见当时处境之艰危。而"书成雁不传"更道尽贬谪者的通讯困境——唐代岭南尚未建立完善邮驿系统,杜审言流放峰州时亦有"雁飞不到处"之叹。
末句"催渡复催年"实为双关绝唱。表面是船夫催促开船,深层却暗喻岁月催人。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吴江乃江南运河重要渡口,每日申时为最后摆渡时刻。当离舟真正启碇时,46岁的诗人不会料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北望中原——四年后他将被赐死桂州,而这首即兴而成的五律,却因刻画出所有宦游人的飘零之感,终在时光长河中完成永恒的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