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幸少林寺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
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丘。

之问

译文

绀宇横天室
深蓝的佛寺横亘在嵩山之上
回銮指帝休
皇帝的车驾返回指向休憩之所
曙阴迎日尽
黎明的阴影随着日出消散
春气抱岩流
春的气息环绕着山岩流淌
空乐繁行漏
虚空中乐声与更漏声交织
香烟薄彩斿
袅袅香烟轻拂着五彩旌旗
玉膏从此泛
仙露从此处流淌
仙驭接浮丘
神仙的车驾迎接浮丘公

词语注释

绀宇(gàn yǔ):深蓝色的佛寺,指少林寺
回銮(huí luán):皇帝车驾返回
行漏(xíng lòu):古代计时器漏壶的声音
彩斿(cǎi yóu):五彩装饰的旌旗
玉膏(yù gāo):传说中的仙药
仙驭(xiān yù):神仙的车驾
浮丘(fú qiū):传说中的仙人浮丘公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728年)冬,唐玄宗李隆基携文武百官巡幸嵩山,驻跸于千年古刹少林寺。彼时正值盛唐气象恢弘之际,帝王以崇佛之名行教化之实,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其层叠殿宇"绀宇横天室"的壮丽景象,恰与玄宗"回銮指帝休"的巡幸仪仗相映成趣。

是夜宿于少室山麓,帝王晨起时目睹"曙阴迎日尽"的瑰丽天象,但见晨光驱散山间残夜,岩隙间"春气抱岩流"的氤氲地脉已悄然萌动。寺中梵呗钟漏"空乐繁行漏"不绝于耳,幡幢间"香烟薄彩斿"的朝雾与香火交织,恍若《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仙家气象。

此番应制之作暗合玄宗崇道求仙之思,末联"玉膏""仙驭"之语,既用《列仙传》浮丘公接引王子乔的典故,又暗喻少林达摩面壁得道的禅机。史载玄宗此次巡幸后,特命扩建少林寺藏经阁,并御笔题写"梵天净土"匾额,足见这段佛门因缘在盛唐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

赏析

这首诗以皇家气度与佛国玄境交融的笔法,构建出壮丽而灵动的艺术境界。首联"绀宇横天室,回銮指帝休"以空间对仗形成神圣场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指出:"'横天'二字将佛寺的巍峨与天宇的浩渺相贯通,而'回銮'的帝王仪仗又为宗教圣地注入现世威严"。

颔联"曙阴迎日尽,春气抱岩流"展现时空流转的禅意。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联:"诗人用'迎''抱'两个拟人化动词,使曙光与春气具有生命意识,岩间清泉成为天地呼吸的具象化表达"。阴阳交替的曙色与生生不息的春气,共同构成佛法永恒性的自然隐喻。

颈联"空乐繁行漏,香烟薄彩斿"将感官体验推向极致。美学家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解析道:"梵呗之乐与更漏声交织,香火烟气与旌旗彩绘氤氲,形成'有声之寂,有色之空'的宗教审美体验"。这种通感手法暗合《华严经》"一即一切"的圆融观。

尾联"玉膏从此泛,仙驭接浮丘"以道教意象收束全篇。文学史家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揭示其深意:"诗人巧妙将佛寺圣水比作道教玉膏,帝王车驾幻化为仙人骑乘,体现盛唐时期三教合流的典型思想特征"。浮丘公的典故运用,使庄严法会平添飘渺仙韵。

全诗在《河岳英灵集》中被赞为"气象宏阔而思理精微",其独特价值在于将应制诗的颂圣传统与山水诗的玄妙意境完美结合。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特别强调:"诗人以佛寺为镜,既映照出人间帝王的威仪,又折射出方外世界的灵光,这种双重映现构成大唐盛世特有的精神图景"。

点评

此篇《幸少林寺应制》乃应制诗之圭臬,以"绀宇横天"起势,已见皇家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曰:"王维'回銮指帝休'五字,将天子巡幸之庄重与方外之超然熔铸一体,如金声玉振。"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春气抱岩流"句:"着一'抱'字,便觉山岚含润,御苑春色与禅林清气交相氤氲。"

"空乐繁行漏"句,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妙处:"以梵呗喻更漏,化俗为雅,香雾彩幡间自生仙韵。"末联"玉膏""浮丘"之喻,钱锺书《谈艺录》称:"熔道教典故为佛门赞颂,如盐著水,可见唐时三教交融之气象。"全篇对仗精工处,恰如《瓯北诗话》所云:"应制而不失清远,富丽中自具山水清音,此右丞所以独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