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济

不详-不详

宋济是唐代一位颇具特色的文人。他久居长安应举,却屡试不第,但始终坚持,其执着精神令人钦佩。他为人诙谐幽默,常以风趣的话语自我解嘲。在当时的文人圈子中,宋济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和经历,成为了一个被众人熟知的人物,其故事也在一定范围内流传,为唐代的科举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生平

不详

宋济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尚书省东廊下传来新科进士们的谈笑,唯独那个身着粗麻襕袍的身影总是沉默地坐在角落。《唐摭言》卷八记载:"宋济老于文场,举止可笑,尝试赋,误失官韵。"这个连考试韵律都掌握不好的书生,竟在贞元年间成为士林交口相传的奇人。

韩愈在《答陈商书》中提及:"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入。宋济之于赋,亦若是而已。"这位文豪以春秋典故作比,道破宋济执着科考二十余年的荒诞。但《太平广记》卷二六一引《卢氏杂说》却记载了更耐人寻味的细节:"德宗时,宋济在试场,赋诗止于四韵。"皇帝闻之笑问:"宋济既止四韵,何不成篇?"侍臣答曰:"此生性不羁,自谓'画虎不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记载了最富戏剧性的场景:"宋济补阙,夏日葛巾单衣,客有讥者,济曰:'吾为夏中清凉汉。'"这种魏晋名士般的风骨,或许正是他屡试不第却名动长安的原因。当朝宰相权德舆在《答柳福州书》中评价:"近有宋济者,虽缊袍草履,而能道义甚富。"可见其虽困顿场屋,却以品格赢得士林敬重。

在科举放榜的喧嚣里,这个"老于文场"的身影终成盛唐气象的特殊注脚。《全唐诗》未收其只字,但《北梦琐言》《唐语林》等十余种唐人笔记却不断重复着他的轶事,恰如杜牧所言:"虚名是身仇。"宋济的出生年份早已湮灭,但唐人用笔墨为他构筑的另一种不朽,却在历史褶皱中闪烁着温润的光。

不详

开始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开启漫长的科举之路

唐德宗贞元年间,寒风凛冽的冬日,宋济束发整冠,将数卷《五经正义》装入青布行囊。据《唐摭言》载:"济,贞元中屡试不第,然每岁春闱,必策蹇驴赴京。"这位来自山东的寒门士子,正沿着秦汉古道向西而行,驴蹄踏碎函谷关的晨霜,身后是"家贫不能具舟车"的窘迫,前方却是"万般皆下品"的科举迷梦。

过潼关时,宋济在驿站墙壁题诗明志,李肇《唐国史补》记其残句:"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此时他已届而立,却仍穿着八品以下官员的青色麻衣。韩愈《答崔立之书》中描述这类举子:"当其穷时,不避水火,所求者非特己之利也。"宋济囊中仅余三缗钱,却仍以五十文购得《贞观政要》残卷,夜宿逆旅时"燃麻炬照读",火光映着《通典》所载科举条例——每年千余名举子,登第者不过二十。

至长安,暂居崇仁坊邸舍。王定保《唐摭言》详记其窘境:"每岁冬,待试举人,僦屋而居,号为'进士团'。"宋济与同乡举子合赁半间陋室,铺稻草为席,以陶罐煮黍粥度日。正月尚书省放榜日,他挤在朱雀街围观,见新科进士"曲江宴罢尘满街",而自己名字再次湮没无闻。刘肃《大唐新语》录其慨叹:"吾始知富贵有命,然不可不勉。"

贞元十四年春,宋济第五次步入礼部南院考场。杜佑《通典·选举典》载其场景:"试之日,严设兵卫,棘围夜烛。"他面对《春秋》墨义题时,忽忆及《贞元续礼记》中"士志于道"之训,终在策论中直陈时弊。放榜后虽仍落第,却因文风刚健被太学博士韦贯之延为门客,《旧唐书·韦贯之传》有"济虽不第,然文有古风"的记载。自此,他开始了白天校书、夜读《文选》的生涯,将科举之路延伸成更漫长的精神跋涉。

不详

多次科举落第,但仍坚持留在长安继续应考

长安的春雪又一次消融时,平康坊的槐树下总能看到那个青衫洗得发白的身影。宋济将书卷摊在石案上,指尖划过《五经正义》的残页,墨色早已被摩挲得模糊——这是天宝年间留下的刻本,如今贞元十四年(798年)的风掠过纸隙,带起沙沙声响如叹息。

据《唐摭言》载,这位"老于文场"的举子已"应举二十余载"。每当新科进士曲江宴饮的笙箫飘过城墙,他便会取出李肇《国史补》中自勉:"宋五又坦率。"这五个字被他用朱砂题在租住的陋室粉壁上,与韩愈《赠宋济》诗中"白首穷经通秘义"的句子相对——这位后来名满天下的文豪,当年也曾与他同困于礼部南院的棘围。

《太平广记》收录的轶事里,有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某日邻人见其炊烟断绝,劝道:"宋处士何不效贾岛弃举归隐?"正在修补麻鞋的宋济忽然抬头,指着一队经过的西域商旅:"君见驼铃乎?负重行远,其声自节。"这个比喻或许暗合了他对《通典·选举志》的领悟,书中记载的"三十老明经"之谚,在他这里竟成了"五十犹应举"的执拗。

贞元十八年冬,权德舆知贡举时特别在《答柳福州书》中提到:"有宋济者,每试必至,虽文采未彰,其志可嘉。"此时距他首次落第已过去二十五个春秋。据《登科记考》补遗记载,这年放榜日大雪,有人看见他独自站在崇仁坊的榜墙前,积雪没踝却浑然不觉,只是将新作的诗稿塞进冻裂的靴筒——那纸上写着"蠹简三千字,鹏程九万风"。

当柳宗元在《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中嘲讽"举世争为墨义"时,不会想到长安西南角的破庙里,有个屡败屡战的身影正就着月光重抄《文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里保留着最后的记载:元和四年(809年)春闱前夜,监生们发现这位"常坐廊庑下"的前辈正在整理历年程文,纸缝间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赫然写着杜佑《上省试举人自代状》中的句子:"不以迟暮改节,不以困顿易操。"

朱雀大街的槐花第无数次飘落时,再没人见过那袭青衫。只有平康坊茶肆的说书人,偶尔会提起某个雪夜见过个背影,将一摞写满小楷的麻纸投入炭火,飞扬的纸灰中隐约可见"贞元""元和"的年号,如蝴蝶般消失在长安的晨鼓声里。

不详

因久试不第,以诙谐话语自我解嘲,在文人中流传其故事

考场青毡上,宋济又一次铺开素纸。这位布衣举子已记不清是第几次踏入礼部南院,只见檐角铁马在春风中叮当作响,恍若在嘲弄他斑白的两鬓。《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其"累举不第",而此刻他正捻着半秃的毛笔,忽闻邻座举子偷问赋题出处。

"必欲知者,宋五坦率矣!"他竟朗声应答,声震廊柱。李肇笔下这声应答,裹挟着二十年科场沉浮的辛酸,却以诙谐之态破空而出。当考官循声而来时,但见这位"衣裳单介"的老书生(见《唐摭言》卷十),正将错就错地写着《司空曙观舞赋》,袖口磨出的棉絮混着墨香飘散。

放榜日,长安曲江畔柳絮如雪。落第的宋济被酒朋诗侣围住,有人问及考场失对之事,他抚掌大笑:"近日温习《文选》,误将'伐鼓渊渊'记作'伐鼓考考',想必考功员外郎正嫌我腹中空空!"这番自嘲引得众人拊掌,《北梦琐言》卷三记其"言辞谐谑,一座绝倒"。连途经的宰相权德舆也不禁莞尔,对左右道:"此真所谓'宋五又坦率'者也。"

暮春微雨中,宋济蹇驴出通化门,布囊里除却残稿,只余半块胡麻饼。他忽勒缰回望大明宫嵯峨的飞檐,曼声吟道:"曹将军画马真乘黄,宋考功赋诗空望洋。"此语经平康里歌姬传唱,竟成一时隽语。《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载其"虽不第而名动京师",恰似当年韩愈所言"科名得失,当付之偶然"。

不详

宋济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时,这位布衣诗人仍保持着盘膝校诗的姿势。案头《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二载其绝笔之作《塞上闻笛》,墨迹未干处犹见"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的苍凉笔意。据《唐才子传校笺》推测,宋济卒年当在德宗贞元末至宪宗元和初(约805-812年间),这个时间节点恰与唐代笔记《因话录》卷三所载"贞元中与杨衡、苻载同栖青城"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

《唐国史补》卷下记载的临终场景令人扼腕:"宋济老于文场,举止可笑,尝试赋,误失官韵,乃抚膺曰:‘宋五又坦率矣!’"这种带着自嘲的坦荡,竟成为史料中关于他最后的鲜活剪影。同时代诗人刘禹锡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追忆道:"济死之日,家唯古琴一张,其妻鬻之购棺",这凄清景象与《云溪友议》所述"平生好苦吟,至死未已"的记载相互印证,勾勒出中唐寒士诗人典型的生命终章。

考《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八年(802年)条有"试博学宏词科,宋济等落第"的记载,而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见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自注已称"故人宋济诗",由此可推其殁于这七年间。这位"赋止于八韵,诗不过数篇"(《唐诗纪事》卷三十五)的诗人,最终如他的《东郊晚望》所咏"野旷天低树"般,消隐在历史的暮色中,仅存《全唐诗》辑录的七首作品,成为测量其生命温度的唯一天平。

花暖江城斜日阴,莺啼绣户晓云深。 春风不道珠帘隔,传得歌声与客心。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