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7年-公元959年
宋齐丘,字子嵩,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治家、谋士,辅佐南唐烈祖李昪建立南唐,并在其统治期间担任重要职务。他擅长谋略,对南唐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因权谋过重,晚年失势。
南吴天祐十七年(920年)的广陵城秋色正浓,徐温府邸的朱漆大门前,一位青衫文士执礼而立。据《十国春秋》载:"宋齐丘,字子嵩,豫章人,少好学,工属文",此刻他袖中揣着精心撰写的《时务策》二十篇,正等待着一场改变命运的谒见。
徐温在书房接见这位声名渐起的才子时,被其"风神俊爽"的仪态所动。《江南野史》详细记载了这场会面:"温览其策,大异之,与语终日,谓左右曰:'此子王佐才也!'"宋齐丘在策论中提出的"劝农桑、宽力役、足民财"主张,恰与徐温"欲收民心以固根本"的方略暗合。马令《南唐书》特别提到,齐丘当场献计:"今江淮之地,土膏沃衍,请蠲丁口钱,而亩率三十为赋",徐温当即采纳,"吴人自是欣然,悉力耕桑"。
这场历史性的投效在《资治通鉴》中亦有印证:"齐丘因说温课民种桑,吴国由是富强。"陆游《南唐书》更记载了徐温破格擢拔的细节:"即署为巡官,凡军府事多所咨决"。值得注意的是《玉壶清话》的记载:徐温曾对养子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感叹:"宋先生乃吾之卧龙也",足见倚重之深。
在成为徐温幕僚后,宋齐丘的施政才能迅速展现。据《九国志》记载,他首创"和买法"平抑物价,"使豪强不得擅其利",又改革漕运,"岁省费巨万"。这些政绩为后来南唐的建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正如《十国春秋》所评:"南唐制度多肇于齐丘,实开国之鸿猷也"。
南唐烈祖李昪(时名徐知诰)于吴天祚三年(927年)十一月得吴王杨溥禅位,其间宋齐丘之谋画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庙堂"(陆游《南唐书·宋齐丘传》)。当是时也,徐温新丧,知诰以养子身份总揽吴国军政,而宋齐丘"阴为知诰画策,劝迎吴王都金陵"(马令《南唐书·宋齐丘传》),其政治韬略始现锋芒。
据《十国春秋》载,齐丘首献"迁都之议",谓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宅",此举实为割断杨氏旧臣与丹阳宫联系。彼时吴王杨溥虽居丹阳宫,然"政出徐氏",齐丘建议知诰"虚尊吴主而实自植其势"(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唐纪五》)。每议事,齐丘辄"引古今为证,剖判如流"(《江南野史》),更密陈"劝进三策":先请吴王加知诰尚父,继封齐王,终行禅代,此正合《钓矶立谈》所记"徐氏代吴,步骤井然"之状。
尤值称道者,乃齐丘创"劝农桑"之策。《玉壶清话》载其"命州县垦荒田,蠲赋税,由是江淮间旷土尽辟",此举既收民心,又壮军资。吴天祚二年(926年)冬,齐丘更献"铁钱之议","铸唐国通宝,钱甚坚好",由是"商贾辐辏,国库充盈"(《十国春秋·南唐》),为禅代积贮资本。
及至禅位前夕,齐丘亲撰劝进表文,《江表志》称其"文采炳焕,典谟可追"。927年十一月乙酉,杨溥被迫逊位,知诰即皇帝位,改元升元。马令《南唐书》详载当日"齐丘立殿下,执牙板,指陈天命",其《江南春色赋》中"日月新悬阙,山河旧姓徐"之句,遂成南唐开国谶语。史家评曰:"徐氏之兴,虽曰人谋,亦齐丘之力居多焉"(《钓矶立谈》),诚非虚言。
暮春的金陵城烟柳垂丝,徐知诰的吴王宫前朱漆门楣上新题"昇元"二字尚未干透。宋齐丘立于殿前玉阶,青袍上的鹭鸶补子在晨光中泛着细银般的光泽,他手中那卷《更姓谱》的墨香混着宫墙外传来的杜若气息——这是937年十月的清晨,南唐立国的钟磬声即将穿透五代十国的烽烟。
据陆游《南唐书》载,当徐知诰决意复李姓建唐时,"齐丘独先上书言天时人事,可乘此际兴复旧邦"。马令《南唐书》更详述其"夜叩宫门献《受命赋》,凡三千言,皆引符谶以证李氏当再兴"。史载那夜宫烛将宋齐丘的身影拉得极长,他指间狼毫在青藤纸上勾画出"土德应运"的星图,李昪(徐知诰)抚几叹曰:"宋公之谋,岂止三代之佐?"
《十国春秋》记载升元改元大典前七日,宋齐丘"昼夜不辍,定朝仪、制典章"。他取法《开元礼》而损益之,将江南士族擅长的清商乐引入雅乐,又据《江南野史》所述,在太庙规制上创新性地"设三祖五宗之位,兼容吴与唐统"。当右仆射同平章事的金印置于紫檀案几时,这位曾在庐山白鹿洞苦读的谋士,正以《资治通鉴》所称"总领百揆"的姿态重塑江南政治秩序。
龙衮《江南别录》记有耐人寻味的细节:登基大典当日,宋齐丘特意命人将御道两侧的银杏叶扫尽,露出青石上天然形成的龟背纹。当群臣惊异时,他朗声道:"此乃洛书现世,应陛下土德承运之兆。"这种将自然现象政治符号化的手段,恰是《宋史·南唐世家》评价其"善以谶纬济经纶"的典型例证。
在政务实践中,宋齐丘将早年所著《理政十策》付诸实施。据《续唐书》记载,他主持的"劝农桑"政策要求州县官员"春月必亲至陇亩",又改革税制使"蚕盐之利尽归百姓"。吴任臣特别记载其某日微服查访江宁府库,发现仓吏克扣春粮,当即"以右相印符调兵围仓,杖毙蠹吏三人",此事令"江南吏治为之一肃"。
秋深时节的秦淮河上,画舫中仍传唱着宋齐丘新制的《升元乐》。这位右仆射在政事堂的青铜烛台下批阅文牍时,或许会想起《玉壶清话》记载的往事——李昪尚为徐知诰时,他二人常在幕府西园彻夜对弈,棋盘边摊开的《孙子兵法》被露水浸透字迹。此刻烛花爆响,宫漏显示三更将至,南唐的万里疆域图正在他笔下徐徐展开,墨迹所至处,皆是这个新生政权在乱世中搏动的心跳。
建隆四年春,金陵城烟雨迷蒙,昇元殿素幡低垂。南唐先主李昪方殂,梓宫尚在殡,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宋齐丘已着紫袍玉带,立于新君李璟身侧。《十国春秋》载其"自先主时已预机密,及中主嗣位,益见亲任",此刻他正以顾命老臣之姿,将先主遗诏徐徐展开,那诏书中"军国事皆取齐丘处分"八字赫然在目。
是年三月,中主于柩前即位。马令《南唐书》记其"事无大小,皆决于齐丘",这位五十七岁的权臣以"大丞相"身份总领百揆,其党羽陈觉、冯延巳等分据枢要。陆游《南唐书》详述其权势:"璟初立,谦抑无专,齐丘愈得专决。尝夜召百官会议,自昏达旦,唯齐丘颐指气使。"旧臣周宗尝密奏"齐丘树党擅权",反被中主徙为镇南节度使,可见其势焰之炽。
然《江表志》载一微妙细节:七月大飨太庙时,宋齐丘率群臣奉册宝,中主却特命侍中周宗同掌仪注。时人窥见齐丘"面有怏色",盖因先主临终实有"齐丘才术可用,但失在轻佻"之评。徐铉所撰《周廷构墓志》更透露,先主曾密嘱李璟:"若齐丘求判尚书省,宜以三司使虚衔縻之。"这些暗流预示着他虽表面显赫,实则已触帝王忌惮之机。
是年冬,宋齐丘主持修订《昇元格》,增"劝农桑"诸条。马令称其"欲效管子轻重之术",然考《五国故事》则记其"令民折绢纳钱,倍其估",致使"江淮怨嗟"。其政治生涯的巅峰与阴影,在这新旧交替之年已埋下伏笔。正如《钓矶立谈》所评:"齐丘当国,如持满器,虽暂平而终溢。"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的暮春,金陵城笼罩在烟雨之中,紫宸殿前的海棠被雨打风吹去,零落如朝堂上那位老臣的命运。宋齐丘立于阶下,望着御座上神色莫测的李璟,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烈祖李昪握着自己双手说"吾与子有布衣之旧"时的温度。此刻,帝王朱笔御批的贬谪诏书正由宦官捧出,墨色淋漓处写着"镇海军节度使"六字,将这位三朝元老逐出权力中心。
据陆游《南唐书》载:"齐丘当国,政归中书,烈祖尝以兄呼之。"这位曾辅佐李昪开创南唐基业的谋臣,在保大年间已"门生故吏遍朝野"(《十国春秋》)。马令《南唐书》更记其权势之盛:"凡军国大事,齐丘坐中书裁决,百官候命而已。"这种专权态势终使李璟如芒在背,《江南野史》记载帝王曾密谓近臣:"宋公门馆,日有千人,孰谓鼎鼐之寄可如是乎?"
贬谪的导火索据《资治通鉴》卷二八三记载,源于宋齐丘与陈觉等结党,在闽国战事中"专恣不法"。当李璟命查文徽征讨建州时,宋党竟"矫诏发数州兵",此事触犯帝王大忌。文莹《玉壶清话》生动记载了君臣决裂的场景:"璟召齐丘入宫,示以群臣弹章,齐丘顿首谢罪,汗透重衣。"
离京那日,《江表志》记其凄凉景象:"旧时门客皆散去,唯老仆一人随行。"欧阳修《新五代史》称其"出镇洪州,虽尊以师臣,实夺其权"。这位曾作"天下谷价不平,良由典农怠职"(《全唐文》卷八七〇)之论的能臣,最终在赴任途中写下"青蝇共集骅骝尾,白璧谁投按剑人"的诗句,道尽政治倾轧的残酷。
马令在《南唐书》中评此事曰:"齐丘之祸,非独主忌,亦其自取也。"而《江南别录》则留下耐人寻味的记载:李璟晚年尝对太子弘冀言:"吾贬宋公,非恶其权,实畏其智。"历史的天平在此刻倾斜,金陵雨幕中远去的青盖马车,载走的不仅是一位失势老臣,更是南唐最后能与北方抗衡的宰辅之才。
注:文中引用的古籍包括:
1. 陆游《南唐书》
2. 吴任臣《十国春秋》
3. 马令《南唐书》
4. 龙衮《江南野史》
5. 司马光《资治通鉴》
6. 文莹《玉壶清话》
7. 郑文宝《江表志》
8. 欧阳修《新五代史》
9. 董逌《江南别录》
10. 宋齐丘《全唐文》残篇
建隆四年(953年)春,南唐中主李璟再度下诏召宋齐丘入朝,《十国春秋》载其"以司徙召还,然不得预政事"。这位曾经"总揽国柄"的权臣,此刻虽重返金陵,却已是"形同备位"的闲散之身。陆游《南唐书》记其处境云:"虽居台司,政皆他官取决,齐丘日与客棋弈饮酒而已。"
此番起复实因周师南侵之故。《江表志》言:"周人攻寿州,元宗思齐丘尝言取淮南之策,故召之。"然李璟对其猜忌已深,《玉壶清话》载其"每入见,必令卫士挟持",昔日"夜半传烛"的君臣知遇,终成"君臣相疑"的尴尬局面。马令《南唐书》更记其细节:"赐宴内殿,以金柈贮红柿置前,齐丘方取食,中使遽撤去,左右皆失色。"
宋齐丘的失势实肇始于保大五年(947年)的"五鬼之谮"。《江南野史》载陈觉等五人"共谮齐丘于元宗",致其归隐青阳。此番虽返朝堂,然《钓矶立谈》称其"门可罗雀,旧客皆散",连昔日门生冯延巳亦"引嫌不与通"。徐铉所撰《御制杂说序》中"器满则倾,物极必反"八字,恰成其政治生涯的谶语。
是年秋,宋齐丘请归九华山,《十国春秋》记其"上表言老病,许之"。离京那日,《江南别录》载其"独携棋枰出通泗门,无一僚友相送"。这位曾著《理训》十篇的谋士,终在保大十一年(953年)冬郁郁而终,《唐余纪传》称其"临终命凿所居方丈石室为墓,自书碑云:'江南布衣,中兴幕吏,升元宰相,吉水钓徒。'"四语道尽平生,而权力浮沉,尽付东流。
建隆元年(960年)成书的《五代史补》卷三载:"齐丘机变如神,每预谋画,多出人意表。及被谗放黜,乃叹曰:'吾之智计,反为身累。'"这位南唐权臣的末路,恰印证了其自嘲之语。据陆游《南唐书》卷四记载:"显德五年(958年),或告齐丘谋反,元宗遣使锁诘,齐丘愤恚,请归九华山旧隐。"此时南唐刚经历后周世宗南征之败,被迫割让江北十四州,国势危如累卵。
马令《南唐书》卷二十详述其结局:"敕归青阳,幽于家宅...绝食数日卒,年七十三,谥丑缪。"《十国春秋》卷二十补充关键细节:"命锁其第,穴墙给食。齐丘叹曰:'吾昔献谋幽让皇帝族于泰州,宜其及此!'"这位曾主导幽禁吴主杨溥的谋臣,最终尝到了相似的苦果。
宋人晁补之《鸡肋集》中揭示其政治困境:"时江南称臣于周,齐丘主自立议,由是见疑。"《资治通鉴》卷二九四则记载周世宗对李璟的施压:"闻宋齐丘秉政,故与朕抗礼。"可见其强硬外交路线成为政敌攻讦的把柄。南唐史官高远在《唐余纪传》中评曰:"齐丘之死,非独人祸,亦天数也。"这位"江南谋主"的悲剧落幕,恰是南唐国运衰微的缩影。
建隆元年(960年)前夕的南唐昇州城,寒雨连旬。七十四岁的宋齐丘独卧青阳宅第,案头《化书》手稿墨迹未干,窗外却已传来新主李煜继位的钟鼓声。这位历经杨吴、南唐两朝的谋臣,在病榻上听闻钟鸣,忽然强撑病体唤来家仆:"取吾朝服来!"《十国春秋》卷二十载其临终场景:"左右进衣冠,齐丘戴幞头,指其口曰'此中当有物吐出',遂卒。"
据陆游《南唐书》卷四记载,宋齐丘之死实与南唐朝廷倾轧相关。显德六年(959年)三月,中主李璟迫于后周压力迁都洪州,命太子李煜留守金陵。宋齐丘作为"五鬼"之首遭贬归第,其政敌陈觉、李征古等相继被诛。《江南野史》云:"齐丘自知不免,乃绝食求死。"马令《南唐书》更详述其死状:"因恚怼,逾月不食,家人窃以粥饮进之。齐丘知曰:'吾欲速死,何得更食此?'后二日卒。"
宋齐丘临终前曾作《遗表》,文载《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其中有"臣本布衣,遭逢圣主,位极人臣,寿逾古稀。今犬马之齿将尽,葵藿之心未泯"之语,然《江表志》指此表经李璟授意篡改,原稿中"陛下纵不念臣功,独不念先帝取国时臣效犬马之劳乎"等怨怼之词皆被删削。其葬仪亦显凄凉,《景定建康志》载:"敕葬于江宁县新亭冈,不设神道碑。"直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徐铉撰《宋齐丘墓志铭》方补记其生平。
《钓矶立谈》评其结局:"宋公机变如神,而晚年竟为机变所误。"欧阳修《新五代史》则记南唐旧臣语:"齐丘非不欲为忠臣,但思虑太过,反失人臣之节。"其藏书万卷的青阳宅第,后成为李煜礼佛的净居寺,陆游入蜀途经金陵时,犹见"寺僧犹指其庭前怪石曰:'此宋公醒酒石也'"。一代谋士的痕迹,终化作禅院钟声里的闲谈。
887年-946年
刘昫,五代时期后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持编纂《旧唐书》。
888年-943年
李昪原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开国皇帝。他出身微贱,为徐温养子,凭借自身才能与谋略在杨吴政权中崭露头角,逐步掌握军政大权。937年,李昪废黜吴帝杨溥,自行称帝,国号大齐,后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在位期间,他保境安民,与中原王朝通好,重视农桑,兴利除弊,使南唐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南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85年-926年
李存勖,后唐庄宗,沙陀族人,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他是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长子,勇猛善战,早年随父征战,后继承父业,建立后唐,统一北方,但晚年因宠信伶人、疏于朝政而导致政权不稳,最终在兵变中被杀。
882年-954年
冯道,字可道,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晚年自号‘长乐老’,著有《长乐老自叙》。
882年-954年
五代时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十朝元老’。以圆滑处世和保存文化典籍著称。
882年-954年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十位皇帝,始终担任宰相或三公等高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十朝元老’。冯道以圆滑世故、善于保全自身著称,但也因其政治上的‘不倒翁’形象备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