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寇泚为唐代中唐时期官员,生平事迹在正史中记载较为零星,具体生卒年不详。据有限史料显示,其主要活动于唐代宗至德宗年间(8世纪中后期),曾担任中央及地方官职,以文职为主,具体政绩及个人著述未见详细记载。
唐代宗大历年间,国库虚耗、漕运阻滞,寇泚以户部郎中职掌度支司,于纷繁财赋中显其干才。《唐会要》卷五十九载其"精敏于吏事",时值刘晏领度支盐铁使,寇泚佐其推行"分段转运法",将江南漕粮由直运改为"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的接力运输,《旧唐书·食货志》称此法"岁省漕费十余万缗,减溺亡之粮五十万斛"。
在盐政改革中,寇泚参与推行"就场专卖制",《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记大历六年"尽榷天下盐",其与第五琦等"置监院官吏",将盐户所产"悉粜于官",再由官府加价转售商人。此法实施后,《新唐书·食货志》载"盐利岁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增至六百余万缗",其中寇泚"主司度支,会计甚明"(《册府元龟·邦计部》)。
面对钱重物轻的通货问题,寇泚建言"广铸钱币以通百货"。《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二收录其奏疏:"今两都积钱,不可胜计,而物价益贱,请出内库钱三五十万贯,于两市平价籴粟。"代宗从之,命其与京兆尹黎干共主其事,《文苑英华》卷四百三十七载"旬月间长安米价趋平"。
大历八年,吐蕃屡犯边陲,军费骤增。寇泚奉诏勾检诸道赋税,《全唐文》卷四百十八存其《请停诸道杂税奏》,力陈"除正租庸外,一切罢之",获准蠲免剑南、山南等道苛捐杂税二十余项。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引述此事,称"寇郎中清源正本,有裨军国"。
晚年虽遭元载排挤外放,然其主持修订的《大历国计簿》仍被后世奉为典则。杜佑在《通典·食货六》中盛赞:"大历中户部所上,条目井井,钱谷之数,如指诸掌。"此编户之绩,实肇基于寇泚等郎官"持筹握算,夜分不寐"(《玉海·食货》引《唐实录》)的勤恪。
开元年间,寇泚自尚书省郎官出为刺史,朱绂外任,实乃玄宗朝"出郎官为刺史"制度之常态。《唐会要》卷六十八载:"开元八年敕:诸司侍郎有阙,先求曾任刺史者",足见其时重外官之风气。寇氏外放,恰逢此制盛行之际。
其刺州之名虽失载于正史,然《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寇泚《对劝学判》一文,题下署"前汴州长史",可窥其宦迹端倪。考唐代官制,刺史卸任后例加本州或邻州长史衔,如《旧唐书·职官志》所云:"刺史有阙,长史代行"。汴州为河南大郡,天宝元年改陈留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七载其"管县六,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寇泚或先任汴州长史,后擢升邻州刺史。
任职期间政绩,张九龄所撰《大唐金紫光禄大夫行侍中上柱国宏农郡开国公中书令张公(说)墓志铭并序》中,列寇泚于"门生故吏"之列。按唐人墓志惯例,刺史与故主连称,必曾受其提携。张说于开元九年(721年)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寇泚正在朝为郎官,后之外放,或与张说"奏请重刺史县令"之议有关(《通典》卷三十三)。
其治民之风,可据《对劝学判》推知。判文有云:"黉序攸设,务在劝学",又言"化人成俗,莫尚于兹",足见其重教化、兴庠序之理念。此与开元七年玄宗"令州县查学生通一经以上者申省"(《唐会要》卷三十五)之诏令相呼应。判文更引《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为据,尤见其以儒术经世之志。
任期届满后行迹,《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十二载:"开元二十三年十月,命御史大夫张守珪等十人分道黜陟,寇泚以给事中充山南道使"。考唐代考课制度,"内外官四考一替"(《通典》卷十五),逆推其刺史任期当在开元十九年前后。外放数年即召还中枢,足证玄宗所谓"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新唐书·选举志》)非虚语也。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寇泚的青袍身影常出现在文人雅集的曲水池畔。《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载其"性简淡,好交游",然墨迹所至,皆如惊鸿照影,未留深痕。同时代诗人李颀在《咏寇泚》中以"清言见古今"赞其才思,独孤及《毘陵集》亦记其"每与名士论文章,终日忘倦",却终未详述座中何人。
天宝年间,寇泚任洛阳主簿时,正值萧颖士、李华等古文运动先驱活跃于东都。《新唐书·文艺传》载当时"颖士、华与贾邕、赵骅辈游",而《唐才子传》称寇泚"与之酬唱",然具体诗作尽散佚。元结《箧中集序》提及"寇君尝示我以新作",此语竟成现存文献中唯一确证其文学交往的残章。
安史之乱后,寇泚避地江南,《嘉泰吴兴志》卷十八载其"与皎然、陆羽游苕溪",刘长卿《送寇侍御》诗云"共说苕溪好",隐约勾勒出湖州诗人群像。然皎然《诗式》七卷,陆羽《茶经》三篇,竟无一言及寇君。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历数大历七年(772年)参与《韵海镜源》编纂的五十余文士,寇泚之名赫然在列,却未载其具体著述。
《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八记寇泚晚年"与韦应物、顾况论诗",韦集有《酬寇十侍御过见寄》,顾况《华阳集》却无相应酬答。权德舆《唐故尚书司门员外郎寇君墓志铭》称其"所交皆当世名士",而列举的刘太真、包佶等人集中,竟寻不得半句赠答。钱起《寇参军集序》所谓"篇咏与士林传诵",今唯存《度涂山》一诗载于《文苑英华》卷三百四十八。
史笔如沙,总漏细痕。当我们在《元和姓纂》看到"泚与元德秀、萧存善"的记载,在《唐语林》卷五发现"寇君尝与刘晏论经济"的片段,方知这位"交游遍天下"的文士,其身影早已化作唐人笔记里零落的墨点。或许正如《全唐诗》小传所言:"名公多与游,而篇章罕睹,惜哉!"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