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凯歌六首

2025年07月05日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岑参

译文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汉朝将领奉皇命西征破敌,捷报先传至未央宫中。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天子已备好麟阁等待功臣,如今谁还计较贰师将军的旧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官军西征越过楼兰,营帐靠近寒冷的月窟。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蒲昌海清晨的霜凝结在马尾上,葱岭的夜雪扑打着旌旗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号角与鼓声齐鸣迎接凯旋之师,破敌平蕃的功绩前所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将士的鹊印在边关月光下闪耀,大将的龙旗如海云般飞扬。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日落时分辕门鼓角齐鸣,成群敌兵被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在鱼海洗濯兵器,战云迎接军阵;在龙堆喂马,月光照耀军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蕃军远远望见汉军营帐,满山遍野响起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万箭千刀一夜激战,天亮时鲜血浸染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暮雨打湿旌旗未干,胡地烟尘与白草映着寒日。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昨夜将军彻夜激战,蕃军只见到空鞍的战马。

词语注释

未央宫:汉代皇宫名,此处代指朝廷。
麟阁:麒麟阁,汉代悬挂功臣画像的地方。
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此处借指过去的战功。
楼兰: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罗布泊一带。
月窟:传说中月亮归宿之地,指极西寒凉之处。
蒲海:即蒲昌海,今罗布泊的古称。
葱山: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古称。
鹊印:古代高级武官佩戴的鹊形印绶。
辕门:军营大门。
面缚:反绑双手,表示投降。
鱼海:西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龙堆:西域白龙堆沙漠的简称。
胡烟:胡地(西北边疆)的烽烟。

创作背景

诗词凯歌六首创作背景

这组气韵雄浑的边塞诗,当为岑参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任职北庭都护府时所作。其时唐军在西域连战告捷,诗人以如椽巨笔记录下这场荡气回肠的远征。

历史经纬

开元天宝年间,大唐与吐蕃在安西四镇展开拉锯。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十二载(753年)封常清破大勃律,唐军"旌节所至,瞬息千里"。诗中"破国平蕃昔未闻"正是对这段辉煌战史的文学注脚。

地理意象

诗中"楼兰""蒲海""葱山""龙堆"等西域地名构成壮阔的战争图卷。考古发现表明,楼兰故城在唐代仍为军事要冲,而蒲昌海(今罗布泊)周边出土的唐代戍堡遗址,与"洗兵鱼海云迎阵"的描写形成时空呼应。

诗史互证

"麟阁""贰师"之典暗含对当代将领的期许。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的典故,在《汉书·张骞传》中有详载,诗人反用其意,凸显当下战功之盛。敦煌遗书P.2555卷所见"昨夜蕃兵报国仇"等戍边诗,可视为这组凯歌的民间回响。

艺术特质

六首诗如六幅金碧屏风,以"月窟寒""晓霜凝"的奇绝意象,与"万箭千刀""流血空城"的惨烈场景交织,形成盛唐边塞诗特有的壮美风格。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铠甲、鞍鞯等文物,恰为"蕃军只见马空鞍"提供了实物佐证。

赏析

《凯歌六首》以金戈铁马的边塞战事为经纬,织就一幅盛唐气象的壮阔画卷。诗人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出三个维度的战争美学:

一、时空交错的史诗构图
"蒲海晓霜凝马尾"与"葱山夜雪扑旌竿"形成严整的空间对仗,霜凝马尾的静态细腻与雪扑旌竿的动态磅礴相映成趣。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这种"寒苦意象的层递叠加"构建出"超越地理真实的艺术真实"。而"日落辕门"与"平明流血"的时间流转,恰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评"以天象为鼓点,以晨昏为幕布"的战争剧场。

二、声色交织的战场交响
"鸣笳叠鼓"的听觉震撼与"龙旗掣海云"的视觉冲击形成通感修辞。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万箭千刀一夜杀"的炼字功力:"'箭'之密与'刀'之利,经'一夜'时间淬炼,最终在'浸'字中达成触觉上的黏稠感"。这种多感官的立体描写,正是盛唐边塞诗"气象雄浑"的典型特征。

三、明暗相生的战争哲学
"天子麟阁"的荣耀与"空城流血"的残酷构成张力结构。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认为:"诗人用'谁数贰师功'的反诘,解构了传统军功叙事的确定性;而'胡烟白草日光寒'的结句,又以自然意象的永恒性消解了战争的胜负逻辑。"这种悲悯意识,使组诗超越了单纯的凯旋赞歌。

六首诗如六面战鼓,在"破国平蕃昔未闻"的豪情与"满谷连山遍哭声"的苍凉间往复震荡。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的精辟论断可作注脚:"盛唐诗人最伟大的能力,就是把金铁皆鸣的壮烈转化为可触摸的月光与霜纹。"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组诗:"岑嘉州(参)《凯歌六首》,如六钧弓发,矢矢破的。其雄浑处似雷轰电掣,细密处又若罗织冰绡。"尤赏"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一联,谓其"不着一字辛苦,而边塞苦寒之境自现"。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点末章"蕃军只见马空鞍"曰:"七字写尽沙场惨烈,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觉惊心动魄。岑参善以空镜头收束战场景象,此等结句,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也。"

清代学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特别指出:"'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语,虽写战功,实含讽喻。与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异曲同工,皆盛唐边塞诗之双璧。"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赞叹:"'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十四字,抵得一篇《封燕然山铭》。唐人边塞诗中之北斗,当以岑参此组为最,其气象之雄阔,虽李白《塞下曲》不能过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道:"岑参这组凯歌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天子预开麟阁待'是虚写悬想,'秣马龙堆月照营'是实写眼前。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使六首组诗形成恢弘的叙事画卷,较之单篇更具史诗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