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凯歌六首创作背景
这组气韵雄浑的边塞诗,当为岑参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任职北庭都护府时所作。其时唐军在西域连战告捷,诗人以如椽巨笔记录下这场荡气回肠的远征。
历史经纬
开元天宝年间,大唐与吐蕃在安西四镇展开拉锯。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十二载(753年)封常清破大勃律,唐军"旌节所至,瞬息千里"。诗中"破国平蕃昔未闻"正是对这段辉煌战史的文学注脚。
地理意象
诗中"楼兰""蒲海""葱山""龙堆"等西域地名构成壮阔的战争图卷。考古发现表明,楼兰故城在唐代仍为军事要冲,而蒲昌海(今罗布泊)周边出土的唐代戍堡遗址,与"洗兵鱼海云迎阵"的描写形成时空呼应。
诗史互证
"麟阁""贰师"之典暗含对当代将领的期许。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的典故,在《汉书·张骞传》中有详载,诗人反用其意,凸显当下战功之盛。敦煌遗书P.2555卷所见"昨夜蕃兵报国仇"等戍边诗,可视为这组凯歌的民间回响。
艺术特质
六首诗如六幅金碧屏风,以"月窟寒""晓霜凝"的奇绝意象,与"万箭千刀""流血空城"的惨烈场景交织,形成盛唐边塞诗特有的壮美风格。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铠甲、鞍鞯等文物,恰为"蕃军只见马空鞍"提供了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