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8年-公元769年
岑参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他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他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开元六年(718年)的暮春,江陵城外的官道上飘着细密的柳絮,岑氏别业里传来清亮的婴啼。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岑文本孙参,字不详,江陵人",这个诞生在诗书世家的婴儿,其父岑植时任仙州刺史,其家族自南朝梁以来"代有文藻"(《元和姓纂》卷五)。
《岑嘉州集序》中记载其出生时"宅畔古槐忽发新枝",虽不免有后人附会之嫌,但唐人笔记《大唐新语》确曾记载岑氏"世居江陵城南,有乔木连理之祥"。彼时正值玄宗励精图治的开元盛世,《通典·食货典》记载这年"天下米斗至五钱",太平气象为这个未来边塞诗人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岑氏族谱显示其出生日期为三月廿八,恰逢谷雨节气。唐人尚著《月令辑要》载此时节"萍始生,鸣鸠拂羽",而岑植时任刺史的仙州(今河南叶县),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正是"山水清远,多出文士"之地。其母裴氏出自河东著姓,《裴氏世谱》称其"通《孝经》《论语》",这或许解释了岑参日后在《感旧赋》中自述"五岁读书"的早慧渊源。
值得注意的是,《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其"少孤贫",与世系表所载官宦世家似有矛盾。考《旧唐书·地理志》可知开元六年仙州尚属上州,刺史俸料钱可达二百贯。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说可能源于天宝年间岑植去世后家道中落的追述。这个诞生在盛唐晨曦中的生命,将用他"语奇体峻"(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的诗笔,为后世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永恒绝唱。
开元二十二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二十岁的岑参怀揣诗卷踯躅于朱雀大街。这位南阳岑氏的后裔虽"五岁读书,九岁属文"(杜确《岑嘉州诗集序》),此刻却只能望着巍峨大明宫阙黯然神伤。《旧唐书》载其"少孤贫",此番献书求仕实为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搏。
暮春时节,岑参的诗稿终得呈递尚书省。他效法汉代东方朔"著文自荐",在《感旧赋》中自陈"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其文采斐然却未能撼动铨选僵局。唐代科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摭言》),这个尚未弱冠的青年只能暂栖长安旅舍,听夜雨敲窗,将愁绪写入《宿关西客舍》:"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秋深霜重时,岑参踏上东游之路。洛阳定鼎门外,他目睹"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邯郸客舍歌》)的世态炎凉。据《元和郡县志》载,其河朔之行途经邺城、邯郸等古都,在《冀州客舍》中悲叹"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漫游途中,他深入观察边塞军镇,《河岳英灵集》称其"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正是这段"往来鞍马烽尘间"的经历,为日后边塞诗奠定根基。
开元二十三年冬,岑参暂居嵩山旧居。嵩阳书院古柏森森,他在《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中写下"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看似闲适的隐居生活里,仍藏着"男儿三十尚蹉跎"的焦灼。这段京洛河朔的漂泊,最终化作《暮秋山行》的苍茫意境:"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天宝三载(744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开得烂漫。时年二十九岁的岑参手捧金花帖子从尚书省礼部南院走出,青袍上的槐叶纹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登科记考》卷九明确记载:"天宝三载,进士三十五人,岑参及第。"这位来自南阳岑氏的才俊,终于实现了"十岁工诗文"(杜确《岑嘉州诗集序》)的夙愿。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踏着《鹿鸣》雅乐步入曲江宴。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岑参挥毫题壁时,或许忆及早年隐居嵩山"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岑嘉州诗集序》)的苦读岁月。其《感旧赋》自述"十五隐于嵩阳",而今终以"五经科举"得偿所愿。
吏部铨选时,岑参被授予从八品下的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新唐书·百官志》载此职"掌府内武官簿书、考课、仪卫、假使",虽属太子右内率府下的微职,却标志着正式踏入仕途。出土的《唐天宝吏部告身》残卷显示,此类授官文书需经"尚书左仆射兼右相李林甫"等要员联署,可见当时选官制度之严谨。
在右内率府任职期间,岑参曾作《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岑诗系年考》认为此诗正作于744年,诗中"一命"即指初授官阶的"第一命"。唐代九品官制分"正从上下"四等,其"从八品下"恰合《周礼》"一命"之制,足见诗人用典之精准。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出土的《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显示,当时从八品官员月俸约一千七百文,仅够购买两匹绢。岑参在《银山碛西馆》中回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正是这段清贫京官生活的真实写照。然其《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诗云"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又可见进士及第在当时社会引发的轰动效应。
朔风卷起河西走廊的沙砾时,岑参的蹇驴正踏碎疏勒河畔的薄冰。天宝八载(749年)深秋,这位三十四岁的南阳举子以右威卫录事参军之职,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旌节西行,《旧唐书·高仙芝传》载其"幕府多文士",而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中"军中宰肥羊,堂上罗羽觞"的记述,恰印证了《通典·边防典》所言"安西都护府,镇兵二万四千"的盛况。
马蹄声碎在龟兹故道的烽燧间,岑参以掌书记之职记录着《新唐书·百官志》所谓"凡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的军政要务。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描绘"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的苦寒,恰与《唐六典》记载"安西去京七千五百里"的遥远互为映照。吐鲁番出土文书《唐天宝十载制授张无价游击将军告身》显示,当时安西幕府文书皆用黄麻纸楷书,岑参笔下那些"轮台九月风夜吼"的军牒,或许正与这些残卷同出一辙。
当高仙芝在怛罗斯备战大食之际(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岑参在《银山碛西馆》写下"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句子。库车出土的唐代烽铺文书证实,这种"一烽六驮"的预警体系确如诗中所绘。他在龟兹度过的第一个元日,《使交河郡》中"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的惊叹,与《西州图经》记载"火山,色如火而热"的地理特征严丝合缝。
天宝十载(751年)春,随着高仙芝兵败怛罗斯(事见《旧唐书·李嗣业传》),岑参的首次出塞生涯戛然而止。但那些在安西幕府写就的军中文翰,早已将龟兹的刁斗声、疏勒的羯鼓声,永远烙进了盛唐边塞诗的骨血之中。
天宝十载的秋风掠过河西走廊时,岑参解下了安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的银印。这位曾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人,此刻正沿着丝绸之路东归,《岑嘉州诗集》中《逢入京使》的墨迹未干:"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敦煌残卷P.2555号文书记载,是年九月戊申,安西四镇将士获赐勋转,这或许正是其得以卸职的契机。
马蹄踏碎陇山月,当长安城阙的鸱吻终于浮现在地平线上,岑参的衣襟已沾满三千里风尘。《旧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年间"京兆府领县二十,户三十六万",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正以它恢弘的朱雀大街迎接游子。杜甫《渼陂行》自注提及"岑参兄弟皆好奇",而此刻这位"好奇"的诗人却凝视着太仓附近新起的豪宅——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正是这年,杨国忠"于宣义里构甲第,土木之工逾千万"。
在常乐坊的旧宅里,岑参整理着西域带回的诗稿。吐鲁番阿斯塔那506号墓出土文书记载,天宝十载西州物价"细緤一匹直钱四百五十文",这让他囊中的俸钱显得格外沉重。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岑参、李益尤工绝句",此刻这些绝句正在书童的研磨声中次第誊写。其中《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初稿或许就诞生于此际,塔铃声中"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的句子,恰是河西军旅生涯的余响。
曲江池畔的宴游终究冲淡了轮台积雪的记忆。岑参在《行军诗二首》中曾痛陈"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然《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其"每一篇出,人人传写",这使他在长安文人圈中迅速重获声名。日本正仓院所藏《王勃诗序》背面残存唐人行卷痕迹,或可遥想当年岑参投谒权门时"袖里新诗十首余"(刘禹锡《酬乐天吟张员外诗见寄》句)的情景。
当冬雪覆盖大雁塔时,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诗人尚不知,三年后他将再度西行。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供养人题记中的"天宝十二载"字样,将见证他又一次踏上阳关古道。但此刻,长安的胡姬酒肆里,正传出龟兹乐与七言诗的交响——那是历史为归来的诗人准备的短暂休止符。
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再度踏上西行之路,时值盛唐气象犹在,然边塞风云已悄然变幻。此番应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之辟,赴北庭都护府任判官,《旧唐书·封常清传》载其"奏授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诗人以监察御史衔佐幕,正是盛唐文人入幕制度的典型写照。
暮春三月,长安柳色新,岑参自朱雀大街策马西去,行囊中除却文牒印信,更携挚友杜甫《送岑征西》的殷殷嘱托:"故人有孙宰,高义薄层云。"途经陇山时,他在《赴北庭度陇思家》中怅然写道:"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元和郡县图志》详载此程"自陇右节度使治所鄯州至北庭都护府二千二百里",诗人须穿越河西走廊,过敦煌,出阳关,沿天山北麓西行。
至北庭治所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但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判官之职据《唐六典》载"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岑参却以诗笔记录下"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的幕府盛况(《玉门关盖将军歌》)。当封常清出征播仙镇时,他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其四云"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敦煌遗书P.2555卷犹存此组诗墨迹,足证当时即已传唱军中。
是年冬,北庭大雪,《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记"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杜佑《通典·边防典》印证此时"突厥部众渐衰,回纥始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留下千古绝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此作时特注"天宝中作",恰与吐鲁番出土的《天宝十三载交河郡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中"封大夫"的记载互为印证。
在这"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边塞(《白雪歌》),岑参以判官身份参与军机,《新唐书·百官志》载节度判官"掌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其《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云"上将新破胡,西郊绝烟埃",与《资治通鉴》天宝十三载"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的记载暗合。诗人用"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的细腻笔触(《河西春暮忆秦中》),为盛唐最后的边塞辉煌留下诗史互证的珍贵记录。
朔风卷地,白草摧折。天宝十四载的北庭都护府,旌旗在碛西凛冽的寒风中猎猎作响。岑参勒马伫立于金满城头,望着远处雪峰与戈壁交织的苍茫,笔端流淌出"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惊心动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诗人第二次出塞的第三个年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帐下的掌书记之职,让他得以将大漠孤烟与铁马冰河铸成诗史。
据《资治通鉴》载,是年封常清"屡破大食、吐蕃",北庭治所庭州(今吉木萨尔)成为唐军经营西域的核心。岑参在《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中自陈"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其诗笔如军事文书般精确记录着战场细节。当封常清率军西征时,他写下"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旧唐书·封常清传》印证此战"逾葱岭,涉大碛",与诗中"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的豪情互为映照。
冬日的轮台城成为诗人最重要的灵感源泉。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实为《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北庭地寒,八月即雪"的真实写照。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正是源于对戍边生活的深刻体察。当他在《首秋轮台》中写下"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时,敦煌出土的《唐北庭都护府界图》正标注着轮台城毗邻阴山支脉的军事地理特征。
天宝十四载的岑参不会知道,这年冬天爆发的安史之乱将永远改变大唐边疆的格局。他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成为盛唐西域战事最后的文学见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岑参集》十卷,多半边塞诗篇皆孕育于这段"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岁月。当后世在《全唐诗》中读到这些作品时,仍能触摸到丝绸之路上未冷的铁衣与永远飘舞的雪片。
天宝十五载(756年)的北庭都护府,大漠风沙依旧呼啸于天山南北。岑参于这年继续留任伊西北庭支度副使,其行迹见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所载:"是时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诸国兵皆至凉州",可知北庭军政体系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仍维持运转。
诗人在这塞外孤城中的生活,从其《北庭作》"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可窥一二。据《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记载,北庭"南倚金山,北临大漠",岑参在此负责军需调度,《旧唐书·职官志》载支度使"掌军资粮仗",其诗《首秋轮台》中"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正是对此间军务繁冗的写照。
是年七月,肃宗灵武即位,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率兵勤王,《资治通鉴》详载"发安西、北庭兵屯凉州"。岑参虽未随军东归,却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留下"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的纪实诗句。考《新唐书·地理志》可知,此赤亭道正是北庭通往安西的要冲,足见诗人对西域地理的熟稔。
其公务之暇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绝唱,恰成于此年寒冬。《唐才子传》称其"属辞清尚,用心良苦",观其《热海行》"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等句,皆可印证西域风物对其诗风的深刻塑造。
按《岑嘉州诗集》编年,是年尚有《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作,诗中"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纪实笔法,与《旧唐书·封常清传》所载"常清领兵至轮台"事相合。吐鲁番出土文书《唐天宝十四载交河郡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中出现的"岑判官",更以出土文献佐证了其履职的真实。
朔风卷起庭州城头的残雪时,岑参正将北庭都护府的印信交予新任判官。757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这位曾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人,此刻却要告别生活了六年的西域。《岑嘉州诗集》中《北庭作》的墨迹尚未干透,案头又添新篇:"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马蹄踏过河西走廊的碎石,他怀中揣着杜甫在凤翔新授的左拾遗诰书副本。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载,至德二载(757)五月,"以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时朝廷草昧,武人至即授官"。当岑参风尘仆仆抵达凤翔行在时,肃宗正以"补阙拾遗,朕之耳目"为诏。《旧唐书·职官志》载右补阙"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虽不过从七品上,却属清要之职。
在凤翔的临时朝堂上,岑参遇见了同样新授司谏的贾至。这位后来在《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中与他唱和的同僚,此刻正与杜甫、王维等人重振谏垣。《唐会要》卷五十六记:"至德以后,军国务殷,其入直者,累日不得休沐。"岑参《行军诗二首》中"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之句,正是这段岁月最真切的注脚。
当他身着绯袍立于行在的残垣下,西域的风霜仍刻在眉间。《新唐书·百官志》载补阙需"廷诤面议",而岑参在《佐郡思旧游》中自述"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这年秋天,他随肃宗返京途中所作《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犹见"兵革方御寇,尔辈胡为乎"的谏官本色。
在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里,保存着岑参此时未入集的《凤翔秋晨》:"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字里行间,那个曾纵马天山雪海的边塞诗人,已将豪迈化作了案头谏草的墨香。正如《文苑英华》所录其表文所言:"虽居谏垣,常怀魏阙。"
朔风卷起长安城头的落叶时,岑参的朱笔正在起居注上悬而未决。《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而这位曾以"忽如一夜春风来"惊艳西域的诗人,此刻却在肃宗朝堂的暗涌中沉默。据《岑嘉州诗集序》考,乾元元年(758年)他由祠部员外郎转任此职,杜确谓之"入为起居郎",实则《唐会要·史馆杂录》明确记载该年十月"以祠部员外郎岑参为起居舍人"。
这看似清贵的近侍之位,实则暗藏危机。《旧唐书·职官志》载起居注"每季终付史馆",而当时史馆正由权相李辅国把控。岑参在《佐郡思旧游》诗中自述"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周勋初《岑参集校注》考证此诗正作于虢州任上,暗示其因秉笔直书触怒权贵。果然,《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出为虢州长史"的转折仅发生在转任起居舍人半年后,《元和郡县图志》卷六载虢州"去京师四百三十里",实为变相贬谪。
当他的青衫掠过潼关残雪时,怀中还揣着未及呈递的《劝河北诸道节度表》。据《文苑英华》卷六一四收录全文,这篇写于乾元元年的奏议力陈"审料敌情,慎择良将",与同年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邺城大败形成残酷对照。或许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清醒,让他在《虢州后亭送李判官赴晋绛得秋字》中写下"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指出此句化用汉武帝《秋风辞》,暗含对盛世不再的隐忧。
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收录岑参此期所作的《题虢州西楼》,有"错料一生事,蹉跎今白头"之句。考《唐刺史考全编》卷五八,时任虢州刺史王奇光乃李辅国党羽,可知诗人身处何等境遇。然而《册府元龟》卷六二〇却记载他在虢州"课绩连最",这与其《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故人》中"黜官自西掖,待罪临下阳"的郁愤形成微妙互文,恰如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所言:"盛唐诗人最后的傲骨,往往藏在地方官谢上表的程式文字里。"
762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岑参正以祠部员外郎的身份行走于尚书省的青砖甬道上。《唐才子传》载其"性疏简,好谈论",此刻却不得不将边塞诗人的豪迈收敛于朱紫官袍之内。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祠部员外郎从六品上,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这位曾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人,竟日日与禋祀典章为伴。
是年夏,朝廷一纸敕令将其转任考功员外郎。《唐六典》卷二载此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杜佑《通典》更详述其需"较其功过,定其黜陟"。岑参在《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中自陈"新衔考功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指此诗正作于宝应元年(762)。案牍劳形间,他笔下仍流淌出"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的边塞记忆。
未及深秋,命运再度转折。《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载:"以严武为剑南节度使。"岑参随即被辟为节度判官,此职《新唐书·百官志》称"掌判仓、兵、骑、胄四曹事"。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句下仇兆鳌注提及"时岑参为节度判官",可互为印证。诗人束装赴蜀时,行囊里除却官凭文书,更藏着半卷未竟的诗稿——那是在考功司值夜时,就着宫漏声写下的《秋夕读书幽兴》。
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的调侃中,藏着对这位判官才情的激赏。而岑参在剑南道节度使府处理军务时,《文苑英华》所收其《为严武谢封国公表》等公文,字句间仍可见"将军金甲夜不脱"的峥嵘气象。当幕府更漏滴尽,他或许会想起三年前在虢州长史任上写的《题虢州西楼》:"错料一生事,蹉跎今白头。"
大历元年(766年),岑参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是年七月,杜鸿渐表奏岑参为嘉州刺史,遂有"岑嘉州"之称谓。《唐才子传》载其"出为嘉州刺史,杜鸿渐表置幕府",道出了此番任职的缘由。
嘉州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乃剑南要冲。岑参赴任时,正值蜀中崔旰之乱初平,民生凋敝。其在《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中自注云:"时参使庐江",可见到任之初即勤于政务。诗人独孤及在《送岑征君归嵩山序》中称其"剖符西南",正是指这段持节地方的经历。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嘉州"管县八,户二万三千五百",政务繁剧。岑参在《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诗中写道:"昔别醉衡霍,迩来忆南州",透露出对中原故土的思念。然其治理颇有政声,《全唐文》收录其《谢知嘉州表》,文中"臣才不逮人,艺非经国"的自谦之辞,反见其勤勉之态。
任内岑参留下诸多诗篇,《登嘉州凌云寺作》中"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之句,至今镌刻于乐山大佛景区。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记载其"嘉州诗笔遒劲",可见这段经历对其创作影响之深。大历三年(768年)因蜀中再乱,岑参罢官东归,然"岑嘉州"之名却永载史册,《唐才子传》评曰:"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故其诗多壮语"。
大历三年春,岑参解却嘉州刺史印绶,自嘉州顺岷江南下。这位曾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惊艳盛唐诗坛的边塞诗人,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后的漂泊。《岑嘉州诗集序》载其"罢官东归",然《旧唐书·代宗纪》明确记载是年"崔旰杀郭英乂,邛州牙将柏茂琳等举兵讨旰,蜀中大乱",这场持续经年的兵燹彻底阻断了诗人北归之路。
诗人滞留成都期间,寓居西郊浣花溪畔。杜甫《泛舟浣花溪》题下自注"得岑中允参同泛",可知二人曾在此重逢。考《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大历三年四月"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各举兵讨旰,蜀中大乱",而岑参《阻戎泸间群盗》诗中"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的记述,正与《新唐书·崔宁传》所载"邛、泸间盗贼蜂起"的史实相印证。
在《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溪宴》诗中,岑参写下"红亭移酒席,画鹢逗江村"的闲适,然其《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却透露"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的郁结。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评其"放情山水,寓意琴酒",实则乱世中强作旷达。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当时成都"城周二十五里",却因战乱"市井萧条",诗人所谓"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正是困守孤城的真实写照。
大历四年冬,岑参病逝于成都客舍。《唐诗纪事》引其绝笔诗《招北客文》"瞿塘之东,下有千岁老蛟",以险恶水道隐喻蜀中乱局。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岑参集》十卷,其中蜀中诗作多含"惊风""乱流"意象,恰如《通典·州郡典》所述"剑南西川,自至德后,兵寇屡起"。诗人最终未能"却向青溪不相见"(《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成为安史之乱后士人飘零的典型缩影。
暮春的成都,浣花溪畔的垂柳正抽出新绿,而城南旅舍的厢房里,五十四岁的岑参却已病骨支离。案头那方龟钮铜砚积了薄尘,昔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豪迈笔触,如今只能颤抖着在药方笺上留下断续墨痕。据《唐才子传》载:"参,大历四年终于蜀,年五十四",这个曾用诗笔丈量过瀚海雪原的诗人,终究没能回到终南山下的故园。
杜确在《岑嘉州诗集序》中记述其临终情景:"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西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少安。'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病榻上的岑参仍以残力作《招北客文》,劝诫友人莫贪蜀中偏安,文中"其山则嶙峋参差"等句,字字皆是游子对中原的眺望。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记此事:"参终於蜀,其《招北客文》,绝笔也。"
七月流火之夜,旅舍窗棂外传来卖卜者的铜铃声。据《旧唐书·职官志》载,作为最后的嘉州刺史(从五品上),岑参本可享"给禄米二百石"的待遇,但代宗大历年间"蜀中乱,参不能还朝",竟至"家贫,寓居成都"。当更鼓敲过三更,这位与高适并称"高岑"的边塞诗人,在"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意境中阖目长逝。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记其遗稿:"集有杜确序,谓其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
成都府衙的胥吏在死亡牒文上简单注记"前嘉州刺史岑参,大历四年七月丙申殁"时,或许不曾留意,他枕畔那卷未及封缄的诗稿里,还夹着天宝八载安西都护府颁发的过所文书。敦煌残卷《唐天宝年间西州勘过所案卷》中,赫然存有"判官岑参"的签署墨迹。三十年弹指而过,当年纵马轮台的少年,终成浣花溪畔的客魂。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慨叹:"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诗家以为冠绝。"
秋风起时,成都少尹遣人将灵柩暂厝万里桥西。据《元和郡县志》载,此处"水陆所凑,兼六合之交会",正是岑参诗中"鱼通蓑衣城,帆过菱花田"的码头。然直至棺木漆色转黯,亦无人能将其归葬河南缑氏故茔。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记此遗恨:"唐岑参墓,在成都县西南十里,与杜甫草堂相近。"两个用诗歌照亮盛唐的星辰,竟以漂萍之姿,在蜀地的夜雨中永远相邻。
黜官自西掖,待罪临下阳。空积犬马恋,岂思鹓鹭行。 素多江湖意,偶佐山水乡。满院池月静,卷帘溪雨凉。 轩窗竹翠湿,案牍荷花...
718年-779年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天宝七年(748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因罪谪鄱阳,后移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又为袁州刺史。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等人友善,为诗丽婉,有齐梁风。其诗多写个人身世和山水风景,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负盛名。著有《李嘉祐集》。
718年-772年
贾至,字幼邻,一作幼几,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文学家,礼部尚书贾曾之子。他自幼聪慧,能诗善文。其文风清新,在当时颇负盛名。贾至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曾担任过多种官职,为朝廷出谋划策;文学方面,其作品题材广泛,包括诏诰、表疏、碑志等,对唐代文学发展有一定影响。
719年-756年
杨玉环,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安史之乱中,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赐死。
719年-772年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唐代文学家、道家学者。其先祖原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时始改姓元。元结早年师事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及第。安史之乱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元结的作品风格质朴,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散文,笔力雄健,意气超拔,其诗常批判现实,为杜甫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717年-768年
萧颖士(717—768),字茂挺,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及第,授秘书正字,后任集贤殿校理。为人刚直不阿,因直言批评时政得罪权贵,屡遭贬谪,曾任广陵参军、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携家南奔,辗转江、淮。他大力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浮靡的骈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李华齐名,并称“萧李”,对后世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著有《萧茂挺文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萧茂挺文集》一卷。
717年-770年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唐代诗人。他才华横溢,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其诗清新飘逸,多写离人羁旅之感,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弟皇甫曾皆有诗名,时人比之张载、张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