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正日临朝

2025年07月05日

时雍表昌运,日正叶灵符。德兼三代礼,功包四海图。
逾沙纷在列,执玉俨相趋。清跸喧辇道,张乐骇天衢。
拂蜺九旗映,仪凤八音殊。佳气浮仙掌,熏风绕帝梧。
天文光七政,皇恩被九区。方陪瘗玉礼,珥笔岱山隅。

文本

译文

奉和正日临朝
恭贺新岁,朝会盛典
时雍表昌运,日正叶灵符
天下太平彰显昌隆国运,吉日良辰契合天意祥瑞
德兼三代礼,功包四海图
圣德兼备夏商周三代礼制,功业广纳四海疆域版图
逾沙纷在列,执玉俨相趋
穿越沙漠的使臣整齐列队,手持玉圭恭敬地依次朝拜
清跸喧辇道,张乐骇天衢
清道侍卫喝令声响彻御道,盛大乐声震撼京城大道
拂蜺九旗映,仪凤八音殊
彩虹般的九色旌旗交相辉映,凤凰仪仗伴着八音齐奏
佳气浮仙掌,熏风绕帝梧
祥云缭绕如仙人承露盘,和煦南风环绕帝王宫阙
天文光七政,皇恩被九区
日月星辰辉映朝政清明,皇帝恩泽遍及九州大地
方陪瘗玉礼,珥笔岱山隅
正要陪同举行祭地大典,执笔记录于泰山之麓

词语注释

时雍:指天下太平。雍,和谐。
叶(xié)灵符:契合天意的祥瑞征兆。叶,通'协'。
清跸(bì):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戒严。
辇(niǎn)道:皇帝车驾通行的道路。
天衢(qú):京城的大路,喻指朝廷中枢。
拂蜺(ní):彩虹。蜺,副虹。
仙掌:指汉武帝建章宫承露盘的仙人手掌造型。
瘗(yì)玉:古代祭地礼仪,埋玉于地。
珥(ěr)笔:古代史官插笔于冠侧以备记录。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正日临朝创作背景

贞观七年元日,太极宫承天门上晓霜未晞,唐太宗受群臣朝贺。是时《秦王破阵乐》新成,太常寺引宫悬之乐列于丹墀,九重殿阙间旌旗拂霓,执金吾肃立如林。魏徵、虞世南等十八学士珥笔待诏,李世民以"正日临朝"为题制五言诗,群臣奉和应制,此篇即为岑文本所作。

诗人立于含元殿东廊,见"德兼三代礼"之盛况:鸿胪寺引突厥、高昌使者执珪璧逾沙碛而来,太史令奏日晷圭表测得晷影正中,恰应《周礼》"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祥瑞。朱雀大街清跸开道,百戏喧阗如张衡《西京赋》所载"总会仙倡,戏豹舞罴";太乐令奏《十二和》雅乐,八音克谐,有凤鸟形仪仗振翅于承天门上。

诗中"熏风绕帝梧"暗用《孔子家语》"舜作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喻太宗如上古圣王。末联"珥笔岱山隅"指向是年将行泰山封禅之议,岑文本以著作郎身份预修《封禅仪注》,故结笔于岱宗玉牒之事。全篇熔铸《礼记》《汉书·礼乐志》典故,以"日正叶灵符"呼应《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政治传统,展现贞观之治"天文光七政"的礼乐文明气象。

赏析

这首应制诗以恢弘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唐王朝正日大朝的盛况,展现了初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气象。诗人通过多重艺术手法,构建出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圣政治空间。

一、时空交响的盛世图景
开篇"时雍""日正"双关天象与人事,既指正月初一的祥瑞天时,又暗喻政治清明的治世。《毛诗正义》解"时雍"为"天下和乐",此处化用经典,奠定全诗"以天象喻人事"的基调。"德兼三代礼"四句采用《礼记》"王制"篇的典故,将当代帝王德政与夏商周三代圣王并提,形成纵向的历史维度。

二、多维铺陈的朝仪盛况
诗中空间描写极具层次感:"逾沙"二句以西域使臣执玉觐见的特写,展现万国来朝的外围场景;"清跸"四句则转入宫廷核心区域,辇道天衢的视听描写暗合《西京赋》"天梁之宫,寔开高闱"的空间叙事。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拂蜺九旗"的意象组合:"以虹霓为旗旄,既显仪仗之华丽,又含天人感应之深意"。

三、天文与人文的象征系统
"佳气浮仙掌"承汉宫承露盘典故,将祥云与仙掌铜柱并置,构成垂直的神圣轴线。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此句"将汉武帝求仙故事转化为对当代帝王的政治隐喻"。"熏风绕帝梧"化用《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意象,梧桐作为帝王象征,与舜帝《南风歌》的政教理想形成互文。

四、礼乐文明的终极呈现
尾联"天文光七政"用《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典故,将朝仪升华为宇宙秩序的展现。周勋初《唐诗大系》评此诗"以星象喻百官,以天衢比宫廷,完成天人同构的终极政治想象"。最后的"珥笔岱山隅"突然转入封禅场景,这种时空跳跃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通过祭祀仪式将瞬时朝仪永恒化"的艺术处理。

全诗在《文心雕龙》"丽辞"与"事类"的理论框架下,将典故、天象、礼仪熔铸为有机整体。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初唐宫廷礼仪,更在于构建了"奉天承运"的政治美学范式,体现了贞观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深度互动。

点评

名家点评

意境评析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如黄钟大吕之鸣,'德兼三代礼,功包四海图'十字,已尽帝王治象。"诗中"清跸喧辇道,张乐骇天衢"二句,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批注:"以动写静,愈见朝仪之肃;以俗衬雅,更显礼乐之盛。"

艺术特色

近代学者闻一多曾评点其修辞:"'拂蜺九旗映'如丹青妙手设色,'熏风绕帝梧'乃通感笔法,将无形之风写得可触可感。"尤其"天文光七政"一联,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许:"化用《尚书》典故而不着痕迹,'光''被'二字使抽象德政具象化,犹画龙点睛。"

历史价值

文史大家陈寅恪考据指出:"'逾沙执玉'暗合《周礼》九服之制,'珥笔岱山'暗藏封禅隐喻,此诗实为初唐宫廷诗典范,可见贞观年间制礼作乐之盛况。"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亦言:"将星象(仙掌)、地理(岱山)、人文(八音)熔铸一炉,体现唐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诗史地位

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纪晓岚于此诗末批云:"贞观君臣唱和之作,此篇独得《雅》《颂》遗响。后之学者当知,庙堂文学非尽空言,观'日正叶灵符'句,便见太平气象自字句间浮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