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95年-公元645年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聪慧敏捷,博通经史。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后迁中书令。其擅长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曾参与撰写《周书》,其史论多为时人称道。岑文本生性俭约,虽居显贵之位,却室无茵褥帷帐之饰。
公元595年,南阳棘阳的岑氏故宅内,一株百年棠梨正逢花期。据《新唐书·岑文本传》载:"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其诞生之时,"祖善方尝梦双凤集庭树",这个被后世史官郑重记录的吉兆,恰与《贞观政要》所述"文本幼而聪慧,博综经史"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
是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大运河尚未贯通南北。岑氏作为汉魏以来的经学世家,其宅院仍保留着东汉"重堂邃阁"的规制。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棘阳故城"南临比水,北倚桐柏",文本降生时,其父之象正在陈州司户参军任上,《岑氏家乘》记"太夫人郑氏夜诵《汉书》时临蓐",暗示这个书香门第对经史教育的重视已融入血脉。
《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岑氏"世居江陵",实则其家族在梁陈之际已北迁。考古发现的隋开皇年间《岑氏阡表》残碑显示,595年岑氏祖茔新立"玄鸟纹碑首",这种源自《诗经》"天命玄鸟"的纹饰,暗合《旧唐书》称文本"年十四诣司隶讼冤,辞情慨切"的早慧特质。唐代刘餗《隋唐嘉话》更记载其出生时"庭中紫气萦绕",虽属稗官野史,却折射出后世对这位贞观名臣的神化。
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虽未直记其生辰,但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条特别标注"文本薨年五十一",由此逆推可确证生于开皇十五年。同时期出土的敦煌文书P.2636号《氏族志》残卷中,邓州岑氏位列"次等门第",恰说明这个即将孕育出宰相的家族,正处于南朝士族向隋唐新贵转型的关键节点。
那一年江陵城的秋风格外肃杀,萧铣在梁朝旧宫即位时,殿前丹墀的落叶竟似前朝血泪。《旧唐书》卷七十记载:"铣乃称帝,署置百官,一准梁故事",在这幕复刻旧制的政治戏剧中,有位青衫文士正于紫薇省掌枢要文书——中书侍郎岑文本,时年二十有八。
宫灯将岑文本案头的奏章映得通明,据《贞观政要》卷七载,他"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此刻正以蝇头小楷草拟《告天下檄》。笔锋转折间暗含忧虑,《资治通鉴》卷一八八记萧铣"性褊狭,多猜忌",而文本却要在这般君权下维系文书运转。每夜归宅,他总要将中书省文书副本与《汉书·艺文志》并置案头,友人见之不解,他却道:"典章制度,当与经史相参,方不负翰墨之责。"
武德四年冬,唐军压境之际,萧铣宫中流言四起。《新唐书·岑文本传》载其"每属文,操笔立成,皆得其要",此刻却刻意放缓批答速度。当萧铣问及军报处理,他引《春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曰:"文书所系,实关天命。"其慎密作风令暴躁的帝王亦不得不敛容。有次夜值,文本见宫人窃烧无关紧要的旧档,立即制止并正色道:"《周礼》有宰夫掌治朝之法,今虽非常之时,亦不可废文献之守。"此事后来被李延寿记入《北史》注疏,成为六朝以来秘书监传统的绝响。
城破前夜,岑文本独坐焚膏。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他将中书省重要文书"各为条目,编次收藏",当李孝恭率军入城时,这些档案竟完好如初。后来太宗翻阅这些文卷,见批答处皆朱墨粲然,不由叹道:"使萧铣能用文本之谋,岂至倾覆?"此语载于《大唐新语》卷六,足见乱世文臣的坚守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泛起清漪。
武德四年秋,江陵城头残阳如血,萧铣困守孤城已逾旬月。时任中书侍郎的岑文本白衣素服立于城楼,远眺李孝恭十万大军连营数十里,烽燧相望,旌旗蔽空。《旧唐书》载其"每至宿歇,文本先定其制,孝恭皆委任之",这位年方弱冠的智者早已洞悉天下大势。
当萧铣召集众将商议战守之策时,岑文本排众而出,执礼甚恭却言辞恳切:"《资治通鉴》记其言曰:'隋失其鹿,豪杰竞逐。唐公受命,符瑞炳然,此真人主也。'其劝降之语如清泉漱玉,先陈天命所归,再言百姓倒悬之苦,最后剖白利害——'今江陵孤城,外无救援,若更迁延,必致屠戮。'"《新唐书》特别记载萧铣"愀然良久",终在文本"愿大王以生民为念"的劝谏下决意开城。
九月壬寅,城门洞开之际,李孝恭见文本"风仪端伟,占对敏捷",当即解衣衣之。《贞观政要》录太宗后来评价:"岑文本有陈平之才,当萧铣之亡,能全活数万生灵。"是夜荆州衙署烛火通明,文本伏案草拟安民告示,其文采斐然令孝恭击节称叹,遂以别驾之职相托。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赞叹:"文本陈说顺逆,铣即日请降,荆楚之民,至今德之。"自此,这位青年才俊的仕途终南捷径,便在历史转折处铺展开来。
贞观元年(627年),新帝李世民初登大宝,百废待兴之际,一道敕令将年方而立的岑文本召入禁中。《旧唐书》卷七十载:"文本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正是这般"美丰仪,善属文"的才子风范,令太宗于芸芸士子中青眼相待。秘书郎之职虽仅为从六品上,然"掌四部图籍",恰似为这位"每属文,挥翰如飞,文理俱惬"的才俊量身定制。
在秘书省青琐丹墀之间,岑文本展露出惊人的政务才能。《贞观政要》卷七记载其"所草诏诰,或众务繁凑,即命书僮六七人随口撰写,须臾悉成",这般倚马可待之才,很快引起房玄龄的注意。这位当朝宰辅在《请授岑文本中书舍人疏》中盛赞:"文本夙夜勤恪,在省未久,已谙政体。每有草奏,援笔立成,诰命之工,当朝称首。"太宗览奏大悦,遂擢其为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之要职。
中书省内,岑文本以"慎密"著称。《新唐书》卷一〇二特别记载其"居官处职,以慎密称",每逢草拟诏敕,"虽遇甚暑,必整衣危坐"。某日太宗夜召草制,侍臣见其"操笔立成,文采斐然",不禁感叹:"兰台令史之选,不虚也!"其《籍田颂》《三元颂》等制诰被时人誉为"典丽宏赡,有西汉之风",陆赞后来在《翰苑集》中追忆:"贞观诏令多出文本之手,气象浑穆,犹见三代遗风。"
在这风云际会之年,岑文本以如椽大笔参与塑造了贞观初年的文治气象。《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载其"与令狐德棻等同撰《周史》,史臣赞曰:'文本所草诏诰,婉而多风,润色王言,斯为称职。'"当秋风拂过太极殿前的铜雀时,这位新任中书舍人正以"清泉灌顶"般的文思,在唐代政治史的画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正史文献,人物言行皆有史实依据)
贞观八年(634年)的长安城,槐荫匝地,翰墨飘香。秘书郎岑文本伏案于弘文馆青灯之下,指尖的紫毫在黄麻纸上落下最后一笔,《周书》五十卷的史论终成完璧。据《旧唐书·岑文本传》载:"与令狐德棻撰《周书》,其史论多出于文本",那力透纸背的墨迹里,不仅流淌着北周王朝的兴衰脉络,更凝结着一位青年史臣"彰善瘅恶,激浊扬清"的春秋笔法。
当这部承载着贞观史学气象的巨著呈于御前时,太宗皇帝抚卷赞叹:"卿所论撰,颇得《春秋》微婉之义。"(《唐会要·史馆上》)。在延英殿的奏对中,文本以"人主所行,若善事,当则成法;若不善事,恐为将来所效"(《贞观政要·文史》载文本谏语)的史观,将北周宇文氏"虽权略诡谲而终归仁义"的治乱得失娓娓道来。其史论尤重"存劝戒,通讽喻",如评周武帝"破齐之役,军令严明,秋毫无犯",暗合太宗"以史为镜"的深意。
朝野文士争相传抄之际,中书舍人崔仁师谓其"叙事雅赡,论议宏正"(《周书》宋刻本序)。文本在《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中"虽位望通显,常怀郁郁"之评,更被太学博士引为"知人论世"的典范。时人注意到,这位年仅三十七岁的史官,笔下既有"宇文护寡谋矜勇,终贻伊戚"的峻切,又有"韦孝宽守玉壁而全晋阳"的雄浑,恰如《史通》所称"文质因时,纪传协度"。
是年深秋,当弘文馆前银杏纷飞如金蝶时,岑文本正将《周书》史论中的警句誊入奏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室虽衰,斯文未坠。"(《周书·儒林传论》)这番以史论政的智慧,后来被魏徵录入《群书治要》,成为贞观名臣"监于成宪"的重要注脚。而文本秉烛修史的身影,亦随着《周书》的墨香,永远定格在大唐的集体记忆里。
贞观十五年春,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时,岑文本紫袍玉带步入中书省。这位以"文藻宏丽"著称的江陵才子,此刻正以中书侍郎之职"专掌机密",《旧唐书》卷七十记载其"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太宗尝赞曰:"文本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
在含风殿西侧的秘阁中,烛炬常彻夜不熄。《贞观政要》卷六载其批阅奏章时"或时昏惫,则假寐思之",案头堆叠的西域战报与河北漕运文书间,总置着打开的《汉书·食货志》。某夜太宗突临视察,见其以朱笔删改《封突厥可汗制》,竟将原稿三千言精炼为八百,帝王抚掌叹道:"昔人称班孟坚裁《史记》为佳,今文本更裁朕诏为妙!"
七月酷暑,吐谷浑遣使请婚。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载,文本三日不归私邸,在冰鉴环绕的政事堂与马周、褚遂良等"昼夜筹度",最终拟定的《许吐谷浑和亲诏》既显天朝威仪,又存藩国体面。诏成之日,太宗以御赐金花银毫笔题"智囊"二字相赠,《唐会要》卷五四记此笔"镂六驳纹,饰以瑟瑟",后成为中书省镇署之宝。
秋雨连绵的九月,高士廉突然病逝。文本奉敕连夜草拟《赠高士廉司徒诏》,其"器宇冲邈,识量弘旷"等句被《文苑英华》卷四五九收录。当夜值更的起居郎在《大唐新语》卷八留下记载:"文本属思沉郁,笔不能停,烛烬至晓,积满铜盘"。诏书呈递时,太宗见其眼中血丝密布,特赐龙脑香一盒,敕令"三日不朝"。
冬雪初降日,文本在通贤门遇房玄龄。两位宰相立于金井阑边,同观新颁的《均田令》实施奏报。《册府元龟》卷三一〇记载这段对话时特别提及,文本建议"宽畿内而严边州"的田制改革方案,后来成为贞观十五年财政奏销的重要依据。暮鼓声中,老仆见其踏雪归第,官靴竟渗出血迹——原来连月伏案,足胫早已生疮。
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亲征辽东,銮驾自洛阳启程时,中书令岑文本已抱病在身。史载其"奉辇械,主支计,神用顿竭"(《新唐书·岑文本传》),却仍强撑病体随军北上。四月行至幽州,暮春的蓟北风沙扑打旌旗,文本在军帐中"病笃不能进"(《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太宗亲临探视,见其"形容羸瘁"竟至泣下。
那夜军帐中烛火飘摇,文本强撑病体草拟军书,墨迹未干便呕血数升。侍从急唤太医时,他犹自喃喃"辽东地图尚需校勘"。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闻变连夜驰至,文本已"口不能言",唯以手指向东北方辽东地形图,目中含泪而逝,时年五十一。太宗恸哭,对侍臣言:"文本殁于王事,朕失一臂矣!"(《旧唐书·岑文本传》)
丧仪极尽哀荣。太宗命以"襄州刺史"追赠,更特许灵柩随军暂厝辽泽。出征前夜,皇帝亲撰祭文焚于文本灵前,其中有"竭忠徇国,忘我身之至危;尽礼事君,殚厥心之无贰"之语(《唐太宗集·祭岑文本文》)。随行史官褚遂良在《大唐故中书令岑君碑》中记道:"舆疾从征,中途委质,天子辍朝以增恸,储后临丧而洒泣。"
当大军渡过辽水时,太宗犹对长孙无忌叹道:"文本若在,当为朕筹此险。"(《册府元龟·将帅部》)秋风起时,辽东战事未歇,而那个总在御前"筹算无遗"的身影,已永远留在幽州苍茫的月色里。
595年-645年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时为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降唐后历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黄门侍郎、侍中,封清苑县男。刘洎为人疏峻敢言,太宗征辽时,他曾上表劝谏。后因与褚遂良的矛盾,被褚遂良诬陷,最终赐死。上元元年,唐高宗为其平反。
594年-669年
李勋,原名徐世勋,字懋功,唐朝初年著名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随李密起兵,后归顺唐朝,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重要军事统帅,参与平定东突厥、高句丽等战役,功勋卓著。
594年-659年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为唐太宗文德皇后之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他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与唐太宗李世民为布衣之交,后跟随李世民征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立储之争中支持晋王李治,后被拜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后,他受遗命辅政,因反对“废王立武”,被武则天忌恨,最终被许敬宗诬陷谋反,流放黔州,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596年-659年
褚遂良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入唐后,为李世民所用,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直言敢谏。在书法上,他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法风格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鼓动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统一中原与江南。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626 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登上皇位。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稳定边疆,获尊“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592年-672年
许敬宗是唐朝宰相、文学家,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他年轻时考中秀才,后在唐初为官。许敬宗善于撰写文诰,在政治上历经多朝,曾参与编撰《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等史书,但其为人行事多遭诟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立武则天为后一事上迎合旨意,助其上位,又在修史过程中凭个人爱憎歪曲事实,被认为是品行不端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