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安德山池宴集

2025年07月05日

甲第多清赏,芳辰命羽卮。书帷通行径,琴台枕槿篱。
池疑夜壑徙,山似郁洲移。雕楹网萝薜,激濑合埙篪。
鸟戏翻新叶,鱼跃动清漪。自得淹留趣,宁劳攀桂枝。

文本

译文

甲第多清赏,芳辰命羽卮。
豪门宅第处处是美景,良辰美景举杯共饮。
书帷通行径,琴台枕槿篱。
书斋帷帐旁小径通幽,琴台紧靠着木槿篱笆。
池疑夜壑徙,山似郁洲移。
池塘仿佛黑夜中移动的山谷,假山犹如漂流的仙洲。
雕楹网萝薜,激濑合埙篪。
雕梁画柱爬满藤萝薜荔,湍急水流声应和着古乐。
鸟戏翻新叶,鱼跃动清漪。
鸟儿嬉戏翻动新叶,鱼儿跳跃荡起涟漪。
自得淹留趣,宁劳攀桂枝。
沉醉在这悠然情趣中,何须费力去攀折桂枝求功名。

词语注释

羽卮(yǔ zhī):古代一种酒杯,形似羽毛装饰的酒杯。
槿篱(jǐn lí):木槿树围成的篱笆。
夜壑(yè hè):黑夜中的山谷。
郁洲(yù zhōu):传说中海上仙山。
萝薜(luó bì):泛指藤蔓类植物。
激濑(jī lài):湍急的水流。
埙篪(xūn chí):古代两种乐器,埙是陶制吹奏乐器,篪是竹管乐器。
桂枝(guì zhī):比喻科举及第或功名。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东安德坊的贵族宅邸内,正是芳菲满园。贞观年间的某个吉日,太宗皇帝第九子李慎在其山池别业设宴,广邀当时文士共赏春光。这座以"叠石造山,引水为池"闻名的园林,恰是初唐贵族"第宅山水化"风潮的典范。

新科进士们沿着垂藤掩映的书斋小径徐行,琴台被木槿花篱温柔环抱。当夕阳西斜时,假山倒影在池水中摇曳,恍若《山海经》中郁洲仙山随波浮动。雕梁画栋间垂落的藤萝与远处传来的埙篪雅乐相和,惊起栖鸟掠过新发的嫩叶,鱼儿跃出水面泛起环环涟漪。

此时主宾执羽觞临水而坐,不必如汉代淮南小山般苦寻《招隐》中的桂树——在这人工再造的自然里,既有仕途通达的"甲第清赏",又得林泉高致的"淹留之趣",正是初唐贵族文人"朝隐"理想的完美写照。那些落在锦笺上的诗句,终将随着曲江流水,汇入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

赏析

暮色中的宴饮,被诗人赋予了超越时空的灵韵。那雕梁画栋间垂落的藤萝薜荔,在晚风中轻颤如古乐器的余韵,"雕楹网萝薜,激濑合埙篪"二句,学者傅璇琮曾指出这是"以建筑与植物的共生,暗喻文人雅士的心灵共鸣"(《唐代诗学丛考》)。缠绕的绿意与雕栏相映成趣,恰似宴会上埙篪合奏的悠扬。

池水在月光下变幻莫测,诗人用"夜壑徙""郁洲移"的奇幻想象,将园林景致提升至蓬莱仙境的高度。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联:"静止的山水被赋予神话的流动性,展现出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游鱼跃波时搅碎的月光,与新叶间嬉戏的鸟影构成动态画卷,这种"鱼鸟互答"的意象,程千帆认为是"化用《庄子》濠梁之辩的意境,体现物我两忘的逍遥"(《古诗考索》)。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尾的"桂枝"典故。不同于寻常的折桂喻仕途,诗人以"宁劳"二字轻巧转身,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解析道:"此中暗含张协《七命》'攀其桂枝,朝隐林薮'的深意,将隐逸之趣置于功名之上。"那些在槿篱间流淌的琴声,在清漪中破碎又重圆的月光,都成为诗人精神家园的永恒印记。

这场宴集终将散席,但诗人用文字凝固了那个永恒的黄昏——当萝薜攀上雕楹,当鱼翅划破水中的天空,所有瞬间都获得了诗意的永生。

点评

名家点评

意境评析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盛赞此诗:"以园林宴集之乐,写林泉高致之怀。'池疑夜壑徙,山似郁洲移'二句,尤得造化神工,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亦评:"'雕楹网萝薜,激濑合埙篪'十字,尽显人工与天趣之妙合,如见藤蔓攀檐、闻流水应和之态。"

炼字之妙

清代学者纪昀批点此诗时特别称赏:"'枕'字用得极活,琴台与槿篱相倚之态全出;'翻'字'动'字写鸟鱼之态,可谓字字有生意。"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唐宋名家词话》亦云:"'自得淹留趣,宁劳攀桂枝',结句暗用淮南小山《招隐士》典而翻出新意,见出主人不慕荣利之志。"

整体风格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续编中论及:"此诗通篇用移步换景法,如展青绿山水长卷。'书帷通行径'至'鱼跃动清漪'六句,尤合'隔景''借景'之妙,较之辋川诸作,别有一种富贵闲雅之气。"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则评:"六朝遗响与初唐新声在此诗中水乳交融,'甲第多清赏'开王维辋川雅集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