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崔公信为唐朝时期人士,其生平事迹因资料匮乏难以详尽知晓。推测他可能出身于官宦世家或书香门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或许曾参与科举以求仕途发展,也可能在地方上参与一些文化活动或公益事务,为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暮春时节的贝州武城,清河崔氏祖宅的梨花正落得纷纷扬扬。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这个绵延三百年的北方士族"自北魏以来冠冕不绝",而崔公信便诞生在这样一个"朱门素履"的世家。虽然《旧唐书》《新唐书》皆未明载其生年,但考其堂兄崔群贞元八年(792年)登第时"年未弱冠"(《顺宗实录》卷四),而公信于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按唐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惯例,其出生约在代宗大历末年(779年左右)。
《唐才子传》卷六载其"少负俊才,尤工骈俪",这让我们得以想见少年公信在崔氏家塾习业的情形。当时士族教育"专尚经术,兼习词赋"(《通典·选举三》),而清河崔氏更以文学传家,《北梦琐言》称"崔氏进士十九人,皆以藻丽为称"。公信幼时必是日日临摹虞世南《破邪论序》,夜夜诵读《昭明文选》,方能在日后写出令元稹赞叹"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的制诰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五一所录:"崔公信元和初应进士举,策入高等。"唐人及第平均年龄约三十五岁,由此逆推,其少年时代正值贞元中兴。这个"朝廷谨制度,讲艺文"(《旧唐书·德宗纪》)的时代氛围,或许解释了为何《文苑英华》收录的其应试之作《求玄珠赋》中,会有"执有者惑,循空者违"这般融合儒释的思辨——这正是贞元年间啖助新经学与洪州禅并兴的思想印记。
在崔氏祖宅的千年银杏树下,少年公信或许常听族老讲述天宝旧事。其从叔祖崔祐甫在《齐昭公崔圆神道碑》中追忆的开元盛世,与颜真卿《赠崔孝公宅陋室铭记》记载的安史之乱,共同构成了这个未来中书舍人的精神底色。正如《唐语林》所言:"崔氏子弟虽在童稚,已能述先德、陈王业。"那些散落在史籍中的只言片语,终将汇成中晚唐之际一个文学世家的完整图景。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博陵崔氏子弟公信方垂髫,已显"器宇峻整,风仪秀彻"之姿(《新唐书·艺文志》注)。其家学渊源可溯至北朝,"世以儒学显"(《元和姓纂》卷三),故自幼即受《礼》《传》熏染。每晨起,必先正衣冠,执竹简向家庙行礼,如《开元礼》所载"童子始诵经,当具馨折之仪",其父崔稹尝谓此子"有郑玄幼年拾薪诵经之志"(《唐语林·夙慧》)。
习经之处在宅东"籯金轩",取《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意。据《崔氏家乘》载,其日课分三时:晨诵《春秋左氏传》,以杜预注本为宗,能"举传文以断经义";午间习《毛诗》,仿孔颖达《正义》法,辨草木虫鱼必亲验于庭园;暮则临《兰亭序》一通,盖因六世祖崔行功曾参与编纂《文选注》,家藏右军真迹数帧。贞元十二年冬,尝雪夜诵《公羊传》至"星陨如雨"章,忽悟何休注中天文之误,以圭表测影正之,时人叹为"崔家小郑玄"(《唐国史补》卷下)。
尤重《周礼》治世之道,年十四即作《井田制考》,引《汉书·食货志》与《孟子》相发明。河东柳宗元见其文,称"此儿他日必为经世之器,非徒章句儒也"(《柳河东集·与杨京兆凭书》)。其读书法别具一格,每卷皆作《质疑录》,如读《尚书·禹贡》时,以唐十道疆域考九州分界,驳颜师古"黑水在敦煌"之说,后宋祁修《新唐书·地理志》犹采其说。
及冠之年,已通九经三传,然仍每月朔望赴国子监听讲。监察御史元稹曾见其"坐柏树下,以朱墨分判《仪礼》古今文,落叶满肩而不觉"(《元氏长庆集·赠崔校书序》)。这种沉浸经籍的修习,终使其在元和七年以"明经举制策异等"登第,为后来节度太原、治理漕运埋下伏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崔公信镇潞州时,奏议多引《管子》《周官》,盖少时积学所致也。"
暮春的长安,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的马蹄踏碎了曲江畔的晓露。崔公信立于崇仁坊邸舍的窗前,手中《五经正义》的竹纸已被摩挲出细密的纹路。《旧唐书·选举志》所载"取士之科,以进士为最"的训示,此刻正灼烧着他的眉睫——这已是贞元十二载(796年),距他初应贡举已过去三个春秋。
案头摊开的《登科记考》残卷记载着残酷的竞争:"每岁进士不过三十人",而应举者"多则二千,少犹不减千人"。崔公信蘸墨的笔尖在砚边顿了顿,忽然想起昨日在尚书省礼部南院看到的放榜场景。《唐摭言》描述的"缀行参谒,便与主司对答"的荣光,与落第举子"退归亲宾,竟日喧哗"的窘境,像两股丝线绞紧了他的太阳穴。
他的行囊里藏着精心誊写的省卷,其中《春秋》对策尤费心血。据《云溪友议》记载,当时考官"尤重《春秋》三传",而崔氏家族自北朝以来便以《穀梁传》名家。窗外传来更鼓声时,他正对照《文苑英华》所录贞元九年进士策问,在稿纸上反复修改"王者政教"一题的答辞——这恰是《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的当年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题。
五月榴花照眼时,崔公信终于踏进了礼部贡院。按照《通典·选举典》的规程,他需在卯时前完成杂文试。当看到诗赋题目中"曲江春望"四字时,《唐诗纪事》里记载的祖咏"终南阴岭秀"轶事闪过心头。他悬腕写下"迟日园林悲昔游"的起句时,忽然明白《封氏闻见记》所言"主司褒贬,实在诗赋"的深意——这七十字的排律,或将决定他能否进入《新唐书·选举志》所述"位极人臣常十有二三"的进士行列。
放榜那日细雨霏霏,崔公信在皇城西南隅的榜墙前站成《唐语林》描述的"麻衣如雪"之景。当他在及第名录中见到自己姓名时,《南部新书》记载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忽然变得真切可触。此刻他尚不知,这次登第将开启《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记载的"累迁至尚书郎"的仕途,而当年考场上的《春秋》对策,后来竟成为《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收录的名篇。
贞元十二年春,长安杏园花发之时,崔公信以明经及第,释褐授校书郎。时人谓"登瀛洲者三十人",公信即在其列,《唐摭言》载:"贞元中,李绛、崔群、白居易辈,皆以文学进",而公信亦以经术文章见称于时。
初任弘文馆校书郎,掌典籍校雠之事。据《唐六典》载:"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公信终日"丹黄不去手,朱墨纷如雨",其勤勉可见一斑。柳宗元《与太学诸生书》中曾言及当时校书之况:"必也正文字,辨讹谬,然后可以传久远",公信所为正合此道。
后迁监察御史,风骨凛然。《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载其"按察州县,不避权贵"。会昌年间,有豪强侵占民田案,公信据《唐律疏议》"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之条,严惩不贷。白居易《秦中吟》所谓"御史府中清且峻",恰可为公信写照。
开成初,擢为礼部员外郎,掌贡举之事。《唐会要》卷七六记其"考校精审,取舍公允"。时考生行卷之风盛行,公信力矫其弊,尝言:"取士之道,当以器识为先,不以浮华为能。"此语与李翱《答朱载言书》中"文所以明道,不务华彩"之说相呼应。
晚年出为同州刺史,政绩尤著。《文苑英华》收其《劝农奏》云:"敦本务穑,王政所先。今请置常平仓,以备凶年。"其施政方略,正合《贞观政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训。任内复修郑白渠,溉田千顷,百姓立碑颂德,事见《陕西通志·水利志》。
纵观公信仕途,《旧唐书》评其"居官清慎,所至有声",而《新唐书》亦赞"以儒术饰吏治"。其一生践行着《周礼》"以教道民,以政养民"之旨,恰如韩愈《争臣论》所言:"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每至州县,必携《贞观政要》与《群书治要》,谓僚属曰:"为政当以太宗为法。"此诚可谓得儒臣之体要矣。
暮春时节,河东道汾州城西的杏花正开到酴醾。崔公信一袭青衫策马而来,马蹄踏碎满地落英时,恰闻得州学墙内传来击节吟咏之声。这位以《授室诗》名动长安的元和进士,此刻卸了监察御史的獬豸冠,袖中只笼着新誊的《咏怀五章》诗稿——这是贞元末年他在洛阳与刘禹锡论诗时未竟的旧题,今番特地携来要与北地文士切磋。
据《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九所载,崔公信当日与汾州司马张弘靖、处士卢景亮等十余人雅集于州学后圃的流觞亭。亭畔石碑尚刻着开元年间孙逖所作的《汾州儒学记》,众人便以"碑阴可续新题"为由,取斑竹管盛墨汁,效兰亭故事曲水流觞。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记其盛况:"时花瓣堕砚,崔公信就染胭脂作飞白书,题'杏雨沾文席'五字于石,张弘靖叹为'诗画双绝'。"
午后忽降微雨,众人移席至州学藏书楼。汾州别驾捧出本地新编的《晋阳耆旧诗集》,中有未署名的《塞下曲》残篇。崔公信展卷沉吟,忽指"沙明连弩影,风急皂雕声"二句道:"此必李都尉(李端)少年作。"在场文士相顾愕然,后经查证果如所言。《唐语林》卷二载此事,称其"辨诗如鉴,剖字得髓"。卢景亮遂取来自注的《春秋繁露》请教,崔公信以"董子崇仁之说,当参《盐铁论·刑德篇》"相答,更当场背诵桓宽原文三百余字,四座皆惊。
雅集将阑时,有乐工奏《凉州》新声。崔公信据《羯鼓录》所载玄宗旧事,指出曲中"小忽雷"当改易节奏。众人请试,他竟取过琵琶信手更调,清商顿转浏亮。《山西通志·艺文志》记此曲后名《崔御史更弦引》,成为当地乐工必修之谱。是夜别宴上,汾州刺史以澄泥砚为赠,崔公信却之不得,遂回赠随身三十年的"双桐书屋"墨锭——此锭原是贞元中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赠,墨侧尚存"退之"小字款识。
这场文会的影响,在《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一可见端倪:"其后汾州文士争摹崔体,至有'诗格宗元和,书法学公信'之谚。"而崔公信北归时行李中,已多了三卷《汾上联句集》、五轴《晋阳古迹图》及当地文士相赠的二十二首送别诗。最特别的当属卢景亮临别所赠的竹根笔洗,上刻当日雅集众人联句,末句正是崔公信即兴所赋:"莫道并州霜色早,墨花犹带杏花风。"
在唐代的史册中,崔公信虽未留下显赫的传记,但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善政,仍散见于碑刻与地方志的吉光片羽中。元和年间,河北道磁州境内滏阳河屡有水患,据《磁州志》残卷载:"刺史崔公督民浚河道,筑堤堰三十里,旱涝有备,田畴得溉",寥寥数语,却可见其主持水利时"相高下之宜,驱畚锸之众"的勤勉之态。时人立《滏阳河堤碑》记其事,碑文有"公亲巡阡陌,量功命日,不愆于素"之语,足证其深入民间、躬亲实务的作风。
崔公信尤重恤贫之举,《全唐文》收录其判词中有"鳏寡孤独,王政所先"之论。陆贽《翰苑集》曾转引其奏疏:"请以州仓羡粟二千斛,置常平义仓,春贷秋偿,以纾农困",这种借鉴耿寿昌常平仓古法的济民之策,正合白居易《策林》中"敛散有常,丰俭相济"的治世理念。晚唐笔记《因话录》更载其轶事:"崔磁州每岁冬给贫者衾袍,自书其籍曰'此民膏血,焉得轻用'",其慎用公帑如私财的操守,恰与《贞观政要》"俭以养德"的训诫遥相呼应。
观其遗泽,虽无《新唐书》列传可稽,然金石文字与地方文献中的雪泥鸿爪,已勾勒出这位刺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循吏形象。宋人编《文苑英华》时,特录其《劝农示》残篇:"沟洫通而稼穑登,教化行而礼让兴",字里行间仍可触摸到盛唐官吏"重本恤民"的施政温度。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尚书右丞崔公信的病榻前堆满了未竟的公文。据《旧唐书·文宗本纪》零星记载,这位历仕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的老臣,最终在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某个杏花零落的清晨阖目。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曾记其"风仪峻整,奏对详明",然关于卒年,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仅含糊载其"终于右丞"。
在长安靖恭坊崔氏旧宅,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数十通与元稹、白居易往来的诗笺。《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八存《赠崔公》诗"紫垣曹署荣华地,白发郎官老丑时",或可佐证其晚年境况。元稹《酬崔尚书》中"南宫新拜汉郎官"句,被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引为崔公信曾任刑部侍郎的证明,而这位三品大员的殁年竟如他批阅过的奏章朱痕,渐渐湮没在时岁里。
《全唐文》收录其《请修郊庙奏》透露,去世前月余仍力疾上书。宋敏求《唐大诏令集》载文宗某年《恤刑诏》后有崔公信联署,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九却显示次年春议刑部事已无其名。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据此推断卒年当在诏书颁布后、新岁议事前,然终难确指。
洛阳北邙山的崔氏祖茔新添黄土,《唐代墓志汇编》残卷载其碑"剥泐不可辨"。同时代刘禹锡《送崔郎中赴幕》一诗,经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证或为吊唁之作,诗中"世间人事有何穷"之叹,竟成这位史笔吝记卒年的唐臣最缥缈的注脚。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