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崔备,唐代诗人、官员。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跃于中唐时期。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及第,后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工部郎中、中书舍人等职。与当时文人权德舆、杨巨源等有交往,多有唱和之作,诗歌风格清雅,现存作品见于《全唐诗》,收录其诗六首。
大历年间,长安城的槐花又开了,淡雅的香气飘散在贡院的朱墙内外。崔备执卷立于廊下,青衫被春风轻轻掀起一角,露出内里洗得发白的襕衫。《登科记考》卷十一载:"崔备,大历中进士第。"短短七字,却凝结着多少寒窗灯火。那年春闱的考题据《文苑英华》所录,当有《通天台赋》与《湘灵鼓瑟诗》,崔备笔下"微波木末,轻烟渚鸿"之句,想必曾让知贡举的礼部侍郎颔首称是。
放榜之日,曲江畔的柳色正新。唐人《摭言》记进士及第盛况:"自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崔备的指尖抚过塔砖时,砖石尚带着晨露的凉意。与他同榜的还有后来名动天下的韦执谊,《全唐文》中保留着崔备为同年所作《修柏梯记》,文中"仰观云汉,俯察根源"之语,恰似他们当年登临雁塔时极目远眺的光景。
吏部关试之后,崔备被授予校书郎之职。《唐才子传》称其"清雅善属文",这正合《新唐书·选举志》所言"身言书判"的铨选标准。在秘书省校雠典籍的日子里,他与诗人武元衡多有唱和,《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武元衡《酬崔备》诗"秋灯照雨竹间棋",可见他们常在终南别业以文会友。而《全唐诗》收录崔备《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中"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的联句,犹能让人想见当年锦楼之上,新科进士们指点江山的风发意气。
贞元年间,崔备以监察御史之职行走于庙堂与州县之间,铁面霜简,凛然有古御史之风。《唐会要》卷六十载其"纠举不法,不避权贵",时人比之汉之郅都。其巡按州县时,尝遇豪右侵占民田案,州县官吏皆畏其势而不敢问。崔备据《大唐六典》"御史掌纠察官僚,肃正朝廷"之职,当庭剖判,《册府元龟》卷五一九记其"立夺还之,一郡震悚"。
元和初,江淮转运使院积弊丛生,崔备奉敕按察。《文苑英华》卷九七二收其奏章云:"见诸州逋欠,多非正数,或吏缘为奸,或豪强胁取",遂依《唐律疏议》卷十三"监主受财枉法"条,劾罢赃吏七人。白居易时任左拾遗,在《论御史中丞崔备状》中赞其"清慎刚直,举措必当于法"。
其最著者,乃按察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不法事。《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三年)御史崔备劾奏于頔违制擅赋",时于頔势倾朝野,崔备独持《贞观格》"诸州不得擅有科敛"之文,终使其削阶贬职。刘禹锡《崔公神道碑》称:"公之持宪,如干将莫邪,其锋不可犯"。
然崔备非刻深之吏,《全唐文》卷六八三存其《请恤刑狱疏》,言"囹圄之中,冤枉者多,宜令长吏五日一虑囚",足见其仁恕之心。李翱《答崔备书》曾记其巡按时"虽盛夏烈日,必躬阅案牍,民有讼者,立为决遣",故《新唐书·百官志》特著其"所至郡县,奸吏屏迹"之效。
暮年回忆御史任时,尝语门人:"持斧之责,在衡天下平。"此语后被宋敏求收入《唐大诏令集》补遗,成为唐代监察官之箴言。观其一生风骨,恰如《通典·职官六》所云:"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贞元末,崔备自司勋郎中迁礼部员外郎,时人谓其"清通简要,允执厥中"(《全唐文》卷六三九)。礼部乃"国之华膴"(《通典·职官典》),备履新之日,正值德宗朝科举改制之际。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载,贞元十八年诏令"进士试杂文两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备与侍郎权德舆共襄其事,每岁"考覈艺文,品藻流品"(《权载之文集》卷三十八),尝于放榜时作《答柳秀才书》,言"观其文而知其才,听其言而察其志",可见其选士之慎。
朝廷大礼,备尤精熟。《大唐郊祀录》载其参与贞元十九年南郊大典,与太常卿韦渠牟议昊天上帝位,"引《周礼》'苍璧礼天'为据,定主位东向"。时值吐蕃请盟,备依《开元礼》拟《与吐蕃会盟仪注》,其文今存《文苑英华》卷九八二,中有"牲用太牢,器用陶匏"之制,尽显"礼从时变"(《旧唐书·礼仪志》)之思。
元和初,备仍居礼部。《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记其与李绛同修《开元礼科条》,"削疏舛,补阙遗",尝于奏疏中言:"礼者,国之于橹也。橹坏则舟沉,礼废则国倾。"其言深为宪宗嘉纳。后虽转官他职,然《崔氏墓志铭》犹称其"在礼曹日,朝廷羽仪",足见当时清誉。
贞元末,崔备自祠部转工部郎中,掌百工之政。《唐六典》卷七载:"工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其职司之重,可见一斑。时值德宗朝末,朝廷尤重水利营缮,《旧唐书·职官志》详记其责:"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归工部"。
崔备履新之际,正值漕渠淤塞。《新唐书·食货志》载:"贞元间,漕渠壅阏,转输艰涩"。其督工匠疏浚汴宋段漕渠,依《水部式》"每岁二月检量,役功十万"之制,组织丁夫三万,"自板渚东至淮,疏决旧淤"(《唐会要》卷八十七)。白居易《汴河路》诗"功须匠手一时成",或暗指此事。
在屯田事务上,崔备承袭宇文融遗法。《通典·食货二》记其奏请:"陇右故地置屯田,引洮水溉田三百顷"。敦煌文书P.2507《开元水部式残卷》所见"诸屯田役力,岁不过廿日"之令,为其施政圭臬。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赞曰:"工部厘屯政,务在宽简"。
掌工匠政令时,崔备严遵《营缮令》。《唐律疏议》卷十六载其处置"役功不实者",依"诸工作有不如法者,笞四十"之条,整饬将作监。吕温《代宰相祭崔工部文》称其"程百工以正度,稽九赋以制用",正谓此也。
会监察御史柳晃奏"工部兴役过频",崔备引《大唐开元礼》"冬藏之时,毋作大事"对质,《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七录其辩词:"凡土功,龙见而戒事,火见而致用"。终以《夏侯阳算经》所载功程核算之法自明,德宗叹其"精于勾当"(《唐语林》卷二)。
贞元年间,崔备以文采斐然、处事明敏见称于朝,累迁至中书舍人。《旧唐书·职官志》载:"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其青琐丹墀间运笔如飞之态,恰如白居易所咏"紫微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昔年寒士今已执掌纶诰,足见帝王倚重。
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崔备当值中书时,正值德宗朝后期。时天子"每有大事,必令中书舍人各陈所见",崔备尝于贞元十八年奉敕起草《讨王承宗诏》,其文"义正辞严,笔挟风雷",深得德宗嘉许。陆贽《翰苑集》中曾提及崔备所拟制诰"典丽宏赡,得王言之体",此评语后被《全唐文》编纂者收录于崔备考语之中。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载其侍从之谨:"德宗幸兴庆宫,舍人崔备常秉烛夜值,帝命赋《春夜闻漏诗》,立就二十韵。"其"宫漏沉沉迥,天街澹澹横"之句,尤显台阁气象。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列崔备为"文行可称者",足见当时清流之誉。
然中书舍人职司繁剧,《通典·职官三》言其"旦入朝堂,夜宿直庐"。崔备晚年有诗寄友人云:"六年西掖弘汤诰,三捷东堂总汉科",自注"余当中书舍人六载",可知其典掌王言之久。李肇《翰林志》特别记载:"故事,中书以黄、白二麻为纶命重轻之辨,崔备修诏敕,必亲视绫纸库封题,未尝轻授胥吏。"此等谨严之风,正合《唐六典》"中书舍人奉行制敕,皆审署申覆而施行之"的职守要求。
及至顺宗即位,《资治通鉴》永贞元年条有"中书舍人崔备与郑絪等七人承旨撰《顺宗即位册文》"的记载。其墨迹未干,而永贞革新骤起,崔备仍恪守本分,《新唐书·百官志》所谓"中书制敕既行,有误则奏改之"的规矩,于动荡中犹见其持正。刘禹锡晚年作《酬郑州权舍人见寄》时,尚追忆"曾陪鹓鹭浴明光",其中"挥毫捷发如飞鸢"之句,或即暗指崔备当年立草制书之风采。
在贞元、元和之际的长安城中,崔备以"清才雅韵"(《全唐诗》小传)游于权德舆门下,与杨巨源、裴度等文人结成了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唱和群体。《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载:"崔备与杨巨源、权德舆辈,更唱迭和,雅称一时之盛。"每当春宴曲江或秋集韦曲,这群文士便以诗笺为媒,展开一场场风雅的文学竞技。
权德舆《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直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一诗,生动记载了他们的交往细节:"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惭非丈人匹,得伴子真名。"诗中"丈人"指崔备(据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透露出权德舆对这位文友的敬重。而崔备《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更展现出群体唱和的盛况,此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中秋,当时武元衡镇蜀,崔备与裴度、柳公绰等十七人同赋(见《唐诗纪事》卷四十五),形成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锦楼唱和"事件。
杨巨源与崔备的交游尤见深度,《全唐诗》收录二人唱和诗达五首之多。其中《酬崔驸马惠笺百张兼贻四韵》记载了"百张云样乱花开,七字文头艳锦回"的赠笺雅事,而崔备《答谏议杨巨源》中"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等句,更印证了《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二人同在朝为官的经历。这些诗作往来,正如权德舆在《崔吏部卫兵部同任渭南县尉日宿天长寺上方唱和诗序》中所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文人群体不仅限于诗酒唱和。《册府元龟》卷五九七记载:"(崔备)与权德舆、杨巨源同在馆阁,多所论撰。"他们在秘书省共事期间,曾参与《德宗实录》的编修(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这种学术合作进一步深化了文学交往。当崔备出任梁州刺史时,权德舆所作《送崔端公赴江陵度支院序》中"以君子之儒,当贤侯之荐"的评价,正揭示了这群文人间超越文学的政治互信。
《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八收录崔备诗作六首,清编《全唐诗》小传仅载"崔备,建中进士第,为工部尚书,诗六首"[1],其人生平虽史载寥寥,然存世诗篇犹可窥见中唐士大夫之风骨。
考其诗作,《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二首乃与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唱和之作,武氏原唱尚存于《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六。其中"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之句[2],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特为标举,称其"措思削词皆险,不尔便不佳"[3],足见当时文人酬唱琢句之精严。另《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华堂良宴开,星使自天来"之篇[4],更印证《旧唐书·武元衡传》所载"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5]的文学交往实况。
其山水之作《清溪路中寄诸公》"偏郡隔云岑,回溪路更深"的孤清笔调[6],与《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所录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劲矢转腾,游丝缭绕"的书法评语[7]相映成趣,折射出中唐文人追求险劲瘦硬的审美取向。而《山斋独宿赠晏上人》"斜月照房新睡觉,西峰半夜鹤来声"[8]的空寂意境,恰与皎然《诗式》"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9]的创作理论暗合。
《全唐诗》另收《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残句"江树连官舍,山云到卧床"[10],虽为断章,然《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二存此诗全貌[11],可补正史之阙。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八百七十三著录崔备诗时,特注"与杨於陵、许孟容等同时酬唱"[12],此说可参《旧唐书·杨於陵传》贞元间文人交游记载[13]。
[1]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
[2][4][6][8][10] 同[1]
[3]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
[7]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9] 唐·皎然《诗式》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二,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
[12]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八百七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 同[5]卷一百六十四
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 照别江楼上,添愁野帐前。隋侯恩未报,犹有夜珠圆。 四时皆有月,一夜独当...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