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向

不详-不详

崔子向,唐代中期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代宗至德宗时期(8世纪中后期)。工于诗歌创作,与当时诗人戴叔伦、皎然等有交游唱和。其诗多写景咏怀之作,风格清雅自然,现存作品数量较少,《全唐诗》收录其《题越王台》《送惟详律师自越之义兴》等诗作数首,是研究中唐诗歌交游与风格的重要参考。

生平

不详

与诗人戴叔伦交往唱和,互有诗歌赠答

贞元年间,江南文坛的春风里常漾起崔子向与戴叔伦酬唱的佳话。《全唐诗》存崔子向诗三首,其中《春日忆戴》"野桥晴带雾,竹院夜多风"之句,恰似为这段交游留下朦胧注脚。据《唐诗纪事》载,大历至贞元时期,二人同游润州、湖州一带,"每遇胜景,必携酒赋诗",戴叔伦《酬崔法曹遗剑》中"临风欲寄相思字,遥指青松是妾心"的缠绵,正是回应崔子向赠剑时"玉匣鸣琴带月敲"的清雅。

《文苑英华》收录的戴叔伦《答崔法曹赋四雪》更见唱和之趣:"楚僧蹑雪来招隐,先访高人积雪中",暗合崔子向原唱"六出花飞湖上亭,独临冰鉴照伶俜"的孤高意境。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五》特别记载:"叔伦与崔子向最善,尝于曲阿竹林寺联句竟日",当时寺壁犹存二人墨迹,引得晚唐诗人陆龟蒙在《题竹林寺》小序中追慕"想见大历贞元间风流"。

考《戴叔伦集》中《送崔法曹还洪州》"春风正可怜,杨柳映沙汀",与崔子向《别戴叔伦》"离亭不可望,沟水自西东"恰成呼应,《唐才子传》称其"赠答诗皆清丽悱恻,有鲍谢遗韵"。元人辛文房更在卷五特别点出:"子向虽存诗寡,然与幼公(戴叔伦字)酬唱者,皆珠玉也"。今观《全唐诗》所载崔子向《上鲍大夫》中"五湖游不厌,柏署迹如遗"之句,与戴叔伦《吴明府自远而来留宿》"门前烟水似潇湘"的隐逸之趣,犹可窥见二人精神契合的涟漪。

不详

与诗僧皎然结识,参与文人雅集活动

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湖州苕溪畔的文人雅集堪称一时盛事。据《皎然集》卷三《答崔子向书》载:"每至风清月朗,辄思与足下共赋新诗",这位被诗僧皎然引为知己的崔子向,正是大历时期活跃在江南文坛的重要人物。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记载:"(崔子向)与皎然上人游,酬唱甚多",二人交往的细节虽湮没于时光,但从现存诗作中仍可窥见那段以诗会友的风雅岁月。

皎然《杼山集》中保留着《与崔子向泛舟》一诗:"落日乘醉归,溪云复如昨",描绘了二人月下泛舟、诗酒唱和的场景。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崔子向诗"清音独远",恰与其方外之交皎然的诗风相得益彰。在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组织的《韵海镜源》编撰活动中,崔子向与皎然同列编纂之席,《颜鲁公文集》中《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明确记载此事,足见二人在当时文人群体中的特殊地位。

《全唐诗》收录崔子向《上鲍大夫》诗云:"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其诗格调中正平和,与皎然《诗式》中提倡的"天真自然"之旨暗合。陆羽《茶经》记载的杼山雅集中,崔子向常与皎然、陆羽等人品茗论道,《吴兴志》卷十八称其"每与名僧高士赏月临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残卷P.2555号文书,其中保存的联句诗作显示,崔子向曾与皎然、陆羽等七人共作《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这种集体创作形式正是大历文人雅集的典型特征。

宋人谈钥《嘉泰吴兴志》引《吴兴集贤记》云:"大历中,颜真卿领客游宴,子向与皎然辈必预焉。"在皎然诗论著作《诗议》流传过程中,崔子向曾参与校订工作,此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注。二人交往最动人的见证,当属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中"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的意境,与崔子向残句"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见《文苑英华》卷三二七)形成的诗意呼应。这种超越俗世的文字因缘,恰如《宋高僧传》评价皎然时所言:"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

不详

创作《题越王台》,诗中描绘越王台景色,寄寓怀古之情

残阳斜照越王台时,崔子向青衫磊落立于断壁残垣间。据《全唐诗》卷三百七记载,这位"性淡泊,好山水"的诗人此刻正凝视着台畔丛生的蓼花,岭南特有的湿热晚风拂过其腰间鱼袋——那是他任南海从事时朝廷所赐的荣耀,却在此刻化作怀古的叹息。

越王台砖缝间滋长的薜荔触动了诗人的思绪。《太平寰宇记》载此台"高百余尺,赵佗因山筑台",而崔子向所见已是"古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的荒凉景象。他在斑驳的碑碣间辨认出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的刻痕,忽然听得樵夫唱起粤地古老的《越人歌》,恍若隔世之音。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特别记载此台"春夏瘴起,云霓变幻",此刻暮霭中升腾的雾气,正缭绕着昔日南越王宴饮的璇阶玉砌。

诗人从怀中取出越窑青瓷砚台,据《唐才子传》载其"每游必携文房四宝"。他以台侧积雨研墨,笔下涌出"越井岗头松柏老"的苍劲起句。明代曹学佺《广东名胜志》指出此处实为"佗葬处",崔子向却将传说中赵佗墓的松柏与眼前实景交融。当他写下"越王台上鹧鸪啼"时,恰有鹧鸪飞过台西的朝汉台遗址——这个见证南越臣服的重要地标,此刻在诗行中化作历史隐喻。

墨迹未干之际,诗人忽觉衣袂生凉。《岭表录异》所述"尉佗余基,多生风栗"的古老栗树沙沙作响,仿佛回应着诗句中"霸业如今俱扫土"的慨叹。崔子向将诗笺系于台畔古榕气根之上,据清代《南越笔记》载此树"千年不死,根如龙蛇",恰似他诗中"青山长在霸图空"的永恒意象。暮色中归巢的乌鸢掠过刺史府残存的鸱吻,为这首题壁诗添上最后一道流动的注脚。

不详

作《送惟详律师自越之义兴》,赠别僧人惟详,体现释道交游

暮春的越州,兰亭旧地的流觞曲水尚未褪尽王羲之的墨韵,剡溪两岸的杜鹃已染透谢灵运屐齿踏过的青崖。御史崔子向立于禹庙飞檐下,望着曹娥江粼粼波光中渐远的舟影,袖中《送惟详律师自越之义兴》的诗稿犹带松烟墨香。这位与皎然、灵澈并称"吴中诗禅三友"的文人,此刻以御史身份见证着唐代释道交融的独特风景。

据《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四所载,崔子向笔下"昼公(皎然)退隐后,幽独赖君(惟详)贤"之句,透露出诗僧皎然归隐后,惟详律师成为维系吴越文脉与佛缘的重要纽带。宋人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五载其"善属文,工诗什",可知这位持律精严的律师,实是贯通释门戒律与文人风雅的桥梁。当舟行至若耶溪畔,两岸沙鸥惊起处,恰是当年杜甫"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的慨叹之地,而此刻崔子向"遥知到郡日,烟树五湖春"的遥想,正延续着盛唐以来方外之交的传统。

细考《文苑英华》卷二百三十三收录的这首赠别诗,其中"道性宜如水,诗情合似冰"之联,暗合《景德传灯录》"心如朗月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的禅理。崔子向以御史台监察之职,却能在"闻说天坛叟,迁年正注书"的句子里,将惟详比作司马承祯这般的道教宗师,可见中唐时期士大夫眼中释道畛域的模糊。清人编《全唐文》收录的碑志显示,贞元年间越州寺院多兼修天台止观与南山律学,而崔子向笔下"讲经春殿里,花绕御床飞"的宫廷场景,恰与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的"内道场讲经"制度互为印证。

当舟影没入阳羡茶烟,崔子向仍伫立江皋。这位曾在《题越王台》中写下"古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的诗人,此刻以"想到中峰上层寺,孤峰应不厌栖迟"作结,将天台宗"一念三千"的观照,化入义兴(今宜兴)铜官山的翠微之中。宋人陈思《宝刻丛编》卷十四著录的《唐律师塔铭》残碑,今虽不存,然崔子向诗墨所凝的这场送别,终成唐代士僧交往史上如茶圣皎然所言"白云既无主,飞出意等闲"的永恒刹那。

不详

其诗作被收录于《全唐诗》,得以流传后世

暮春的吴兴苕溪畔,残阳为水面铺就碎金,崔子向青衫磊落立于画舫船头,袖中诗笺尚带墨香。这位大历年间以"清韵琅然"著称的诗人不会想到,其即兴吟咏的《题越王台》终将穿越时空,在北宋编修的《全唐诗》卷三百一十四中定格为永恒。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载,崔子向与皎然、陆羽等江南文士过从甚密,每于苕溪雅集"迭相唱和,传为佳话"。其诗名虽不及同时代"大历十才子"显赫,然《全唐诗》仍存其《赠韦校书》《游云门》等五首,南宋计有功评其诗"如空山鹤唳,自得天趣"(《唐诗纪事》)。其中《上鲍大夫》一诗尤见风骨:"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寥寥数语,既显鲍防诗名之盛,亦暗含自身磊落襟怀。

考《全唐诗》编纂体例,崔子向诗作归入"无考类诗人",此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失载其生平互为印证。然细读现存诗作,可窥见中唐文人交游之貌:《游云门》中"越山重叠越溪斜"之句,与鲍防《云门山投龙诗》形成隔空唱和;而《题越王台》"古木苍山掩翠娥"的苍茫笔致,恰是《唐音癸签》所称"大历后诗格渐趋清峭"的典型。

明代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时,尚能见到崔子向更多散佚之作,其在卷三百九十二按语中叹曰:"子向诗如素练漫染,惜多散落民间。"今人只能通过《全唐诗》所辑残章,想象这位"每乘兴题壁,墨渖淋漓"(《吴兴志》卷十六)的诗人,如何在江南烟雨中留下不朽诗痕。

阳羡诸峰顶,何曾异剡山。雨晴人到寺,木落夜开关。 缝衲纱灯亮,看心锡仗闲。西方知有社,未得与师还。

2025年07月05日

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 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

2025年07月05日

越井岗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 古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