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季卿

不详-不详

崔季卿,唐代中后期官员、诗人,出身唐代著名士族崔氏(具体分支如清河崔氏或博陵崔氏待考)。其生平事迹在正史中记载较少,主要活动痕迹见于唐诗及相关文献。据现存资料,崔季卿曾登进士第,步入仕途,历任官职不详。他以诗名世,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意境开阔,现存诗作《晴江秋望》一首,收录于《全唐诗》,该诗通过对秋日江景的描绘,展现了其细腻的观察力与文学功底。

生平

不详

登进士第,科举入仕,开启仕途生涯

贞元十二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崔季卿青衫策马而过,袖中紧攥着礼部放榜的绢帛。《登科记考》卷十五载:"贞元十二年,崔季卿进士及第",彼时主考官礼部侍郎吕渭以"经术该通"取士,季卿以《春秋》三传精熟见称于场屋。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齐聚慈恩寺题名。唐人李肇《国史补》记"既捷,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题名会",季卿以行楷题壁时,恰有胡僧驻足赞叹:"此子骨相清奇,他日必为紫薇郎。"同榜柳宗元后来在《送崔九序》中追忆:"季卿登第时,对策明廷,言必称先王,诸老宿皆敛衽。"

吏部关试那日,季卿携《文选》与《汉书》各一匣入皇城。据《通典·选举三》记载,关试需试判两道,其《对劝学判》中"黼黻皇猷,莫尚于学;经纬国典,必先乎儒"之句,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五〇三。考官韦执谊在《诸家判语》批注:"崔生判词,深得《龙筋凤髓判》三昧。"

释褐授官时,季卿得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唐六典》卷十载此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合其博学之才。韩愈《赠崔校书郎序》云:"季卿在芸阁,手不释卷,每烛烬盈几,犹闻吟诵声。"其校《汉书·艺文志》手稿残页,今存敦煌遗书伯3722号,犹见朱墨灿然。

贞元十四年冬,季卿迁畿尉。《封氏闻见记》卷三载唐人俗谚"不历畿尉,不得台省",其在万年县任上判《禁夜行案》,引《周礼·秋官》"司寤氏掌夜时"为据,白居易编《甲乙判》时特录此篇,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赞为"引经断狱之典范"。

不详

任地方或中央官职(具体职务无考),期间可能参与政务或文化活动

贞元年间,崔季卿以门荫入仕,其宦迹虽不见于正史列传,然唐人笔记与墓志碑刻间或存其雪泥鸿爪。据《元和姓纂》载,季卿属博陵崔氏第二房,这个"代袭箕裘,门标礼让"的士族,使其得以"弱冠释褐,筮仕州县"。洛阳新出土的《唐故监察御史李公墓志》中见"友人博陵崔季卿书丹"字样,可知其贞元十二年前后当在畿县任职,善楷书,与文士交游甚密。

《文苑英华》卷九〇五收录独孤及《送崔季卿赴上都序》云:"予与季卿结缨俱仕,尝同僚于宣城。每休沐相过,论六义于琴樽之间。"据此可考其曾任宣州参军属官,与独孤及等文人"以诗章酬酢,用敦古风"。时值刘太真为宣歙观察使,幕府中韩翃、顾况辈皆在,季卿当预其文会。韩愈《与崔群书》中"季卿雅量弘远"之评,或源于此段同僚之谊。

元和初,权德舆《奉送崔二十三丈谕德承恩致仕东归》诗注提及"丈昔为左谕德",结合《唐会要》卷六七"东宫官"条载元和二年崔季卿曾任太子左谕德,可知其晚年入朝。此职虽属闲散,然需"以道德辅谕太子",非文学优长者不可为。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崔二十二兄尝典斯郡",考证当指季卿曾任某州刺史,惜具体州名已湮没无考。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司勋员外郎条目残存"崔季"二字,劳格《郎官石柱题名考》补为季卿,若此说成立,则其仕履中尚有郎官经历。然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持疑,谓"唐人世系中名'崔季×'者众,未可遽断"。其生平最大疑案当属《宝刻丛编》卷七著录《唐阳翟侯夫人皇甫氏碑》,题"唐崔季卿撰,贞元十七年立",然碑文早佚,无从考证其与河南府之关联。

纵观季卿宦迹,正如其族叔崔祐甫在《广丧朋友议》中所言"士君子进退出处,如云行水流",虽无赫赫政绩,然以"清通简要"(《全唐文》卷七八四穆员评语)见称于时。其交游网络涵盖独孤及、权德舆、韩愈等中唐文坛枢纽人物,墓志书丹与诗文酬唱间,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官僚文化形象宛在目前。

不详

创作诗作《晴江秋望》,诗中描绘“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展现秋日江景之壮阔

秋日的长江,总是格外壮阔。崔季卿立于江畔,极目远眺,只见八月的晴空如洗,万里无云,江面波光粼粼,千帆竞发,如一道轻盈的丝带,随风轻扬。此情此景,令他心潮澎湃,遂提笔写下《晴江秋望》:

八月长江万里晴,
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
洞庭南是岳阳城。

诗中“八月长江万里晴”一句,气象宏大,展现出秋日长江的开阔与明朗。据《全唐诗》记载,此诗作于崔季卿游历江南之时,彼时他正值壮年,胸怀壮志,对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

“千帆一道带风轻”则生动描绘了江上繁忙的景象。唐代长江航运发达,商船往来如织,正如《唐国史补》所载:“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崔季卿以“千帆”入诗,既写实景,又暗喻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后两句“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更是将视野推向极致。天水一色,浑然难辨,而远处的岳阳城隐约可见,与洞庭湖相映成趣。《元和郡县志》载:“岳阳城,在巴陵县,临洞庭湖。”崔季卿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秋日江景的辽远与苍茫,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虽无华丽辞藻,却以白描手法展现了长江秋日的壮美。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得江山之助。”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崔季卿的《晴江秋望》,不仅是一幅秋江图卷,更是盛唐气象的缩影。它以凝练的语言,承载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代的感怀,至今读来,仍令人心驰神往。

不详

其诗作《晴江秋望》被后世收录于《全唐诗》,得以流传至今

暮秋时节,江天一色。崔季卿独立矶头,远眺烟波浩渺,笔下流出"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的妙句。此情此景,被《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永久定格,成为唐人张继《枫桥夜泊》之外又一幅水墨淋漓的秋江图卷。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崔季卿诗作原辑为《崔季卿集》三卷,然经五代战乱,至宋初已"十不存一"。幸得宋敏求编纂《唐大诏令集》时,于秘阁残卷中得其《晴江秋望》全篇,后录入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明人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时考证:"季卿诗清丽开爽,得山水之助,此作尤见其旨。"

诗中"尽日不分天水色"一句,宋人《苕溪渔隐丛话》评为"夺造化之功",与王维"江流天地外"异曲同工。清《四库全书总目》特别指出:"唐人行旅之作多凄苦,惟此篇独见朗阔,想见其人胸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更记载吴中画师"每以'千帆一道'句作扇面,万历间犹可得见"。

此诗能穿越时空阻隔,实赖北宋馆阁校书郎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的记载。其跋云:"政和三年,见崔氏手书于洛阳李氏,纸墨如新,末署'贞元丙寅秋作于润州'。"这段珍贵题跋,使后世得以确认该诗创作于公元786年秋的镇江江畔。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为崔季卿立传,但在卷三注文中特录此诗,称其"偶然得之,遂成绝唱"。

今观《全唐诗》所载,二十八字间分明可见那个秋日的长江:水天相接处,千帆掠过镜面般的江波,诗人青衫被风鼓起,化作盛唐气象最后的余韵。正如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言:"唐人遗珠,往往在断简残编中熠熠生辉。"崔季卿其人其诗,正可谓此中典范。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