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崔峒,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工诗,尤擅五言律诗,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离愁别绪,风格清丽工致,意境悠远,语言洗练,时有警句。与卢纶、钱起、司空曙、耿湋等诗人交游唱和,在中唐前期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存诗三十余首,代表作有《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送薛良史往越州谒从叔》等。
贞元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时,总见青袍官员踏着落蕊匆匆而过。其中有个清癯身影,正是新科进士崔峒。《唐才子传》卷四载其"大历中进士",然稽诸史料,实有抵牾。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考据大历间进士题名录未见其名,而《全唐诗》小传又记"登进士第,为左拾遗",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则于左补阙条目下发现崔峒名讳。
这个时间谜团,在权德舆《送崔峒拾遗赴阙序》中透出端倪。文中"新拜邠州从事,俄迁左拾遗"之语,恰与《新唐书·百官志》所载"拾遗、补阙,掌供奉讽谏"相印证。可知其释褐之初,当在邠州幕府历练,后因文才卓异被荐入朝。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详考邠宁节度使表,发现建中四年(783年)李怀光兼领邠宁时,幕中确有崔姓文人唱和记录,或可佐证其入仕轨迹。
钱起《同邠戴偃宿省中呈崔补阙》诗云:"月满禁垣斋沐夜,清吟属和更何人。"此间风雅,正合《唐语林》所述"大历十才子"交游盛况。然崔峒仕途如蜻蜓点水,史册仅存吉光片羽。《文苑英华》收其《初除拾遗酬丘二十二见寄》诗"江海久垂纶,朝衣忽挂身"句,恰似其人生写照——从江湖渔父到台省谏官,不过是一袭朝衣的转身。
考《唐会要》卷五六,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曾有大规模拾遗补阙迁转记录。参以独孤及《送崔补阙充齐王副使序》中"岁在执徐"(即戊辰年,788年)的明确纪年,或可推定其释褐当在贞元初年。这个时间节点,恰逢陆贽主政、广开才路之时,《陆宣公集》中"令常参官举堪任谏官者"的奏议,或许正是崔峒得以脱颖而出的东风。
大历初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荫下总飘着新诗墨香。崔峒青袍缓带的身影常出现在崇仁坊的酒肆中,与卢纶对坐论诗时,窗外的胡商驼铃正摇碎斜阳。《唐才子传》载其"与卢纶、钱起辈更迭唱和",那些被酒渍晕染的诗笺上,尚能看到他们用"大历十才子"特有的清雅笔调,将安史之乱后的尘埃写成"竹窗松户有佳期"的恬淡。
在延康坊的韩翃宅院里,崔峒曾与司空曙共赋《题兰若》,皎然《诗式》中特别称赞其中"晴山疏雨后,春水断云前"二句有"大历之风骨"。钱起《客舍赠郑贲》诗注里提及"时崔补阙在座",这个细节让我们知道766年左右的崔峒已任补阙之职,常参与这类文人雅集。《文苑英华》收录他与李端的联句诗,其中"砌香翻芍药,檐静倚梧桐"的工对,正是大历诗人追求"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中兴间气集》评语)的明证。
当卢纶在《春日忆崔峒》中写下"长安三月春,难别易相亲"时,我们仿佛看见他们踏着新进士放榜的笙歌,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塔影里穿过。彼时京兆尹黎幹主持的曲江宴上,崔峒的"卷幔浮凉入,闻钟永夜清"(《宿禅智寺》)被教坊谱入新声。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记载的"大历中,词人又在京师",恰为这群诗人作注——他们在残垣上重建诗的国度,用精工的律句为盛世招魂。
大历年间,长安城内的诗坛如星河璀璨,其中崔峒与卢纶、钱起、司空曙、耿湋等人交游唱和,时人谓之"大历十才子"。《新唐书·艺文志》载:"峒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彼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不久,诗坛风气为之一变,十子之作多承王维、孟浩然余绪,尤以五言律诗为工。
崔峒诗才清越,其《江上书怀》中"骨肉天涯别,江山日落时"之句,姚合《极玄集》评为"凄婉可诵"。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词彩炳然,意思方雅",时与卢纶"文咏唱和,驰名都下"。卢纶《晚次鄂州》中"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与崔峒《送韦八少府判官归东京》"离心秋草绿,挥手暮帆开"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当时诗人切磋之迹。
钱起在十子中年齿最长,其"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被《唐诗纪事》推为"绝唱",崔峒与之往还,多有酬答。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的冷寂意境,与崔峒《登润州芙蓉楼》"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皆可见大历诗人炼字之功。《文苑英华》收录十子唱和诗作达百余首,其中崔峒《酬李补阙雨中寄赠》"柳映三桥发,花连上道明"一联,被计有功评为"得江山之助"。
耿湋与崔峒同以五律见称,《唐音癸签》载二人"每于朝回,必过韦曲杜陵间,觅句忘返"。彼时十才子多任职台省,崔峒官至右补阙,其《题崇福寺禅院》"僧房秋雨歇,愁卧夜更深"等句,正是《中兴间气集》所谓"体格清新,理致清淡"的典型。大历诗风之变,于此十子手中完成,胡震亨《唐音统签》谓之"洗净铅华,独标清致",而崔峒五律之精工,恰如方回《瀛奎律髓》所云:"如素练轻裁,自有松风水月之致。"
左拾遗青袍拂过大明宫的石阶时,崔峒总在寅卯之交驻足片刻。据《唐六典》记载,这个从八品上的谏官职位需"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而监察御史虽仅为正八品下,却可"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旧唐书·职官志》)。在代宗大历年间某个薄雾朦胧的清晨,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文人,正是以这般微末官职见证着安史之乱后的帝国余晖。
《全唐诗》收录其《书怀寄杨郭李王判官》云:"惯作云林客,因成懒慢人。吏欺从政拙,妻笑理家贫。"这恰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其"仕终右补阙"的记载形成微妙互文。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曾记一则轶事:"崔峒初为拾遗时,有老吏夜见朱雀门题诗,墨迹未干而无人迹。"虽近志怪,却暗合其诗名之盛而官位不显的境遇。
监察御史任上,崔峒留下的公文墨迹早已湮灭,但《文苑英华》卷六〇五存其《请停差使员外郎奏》残篇:"诸司员外郎……奉使在外,动经年岁。既离本局,必阙官曹。"这般严谨的行政文书,与其"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题崇福寺禅院》)的诗句,构成了唐代文官典型的精神图谱。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评其"词彩炳然,意思方雅",或许正是这种兼具吏才与文心的特质,让他在大历那个"官以诗进"的时代得以辗转于清要之职。
当我们将《册府元龟》卷五二一"宪官部·褒赏"中关于监察御史考课制度的记载,与其《送韦员外还京》"十年离乱后,此去若为情"的诗句并置时,那个在制度缝隙中坚持用诗句记录时代的文官形象便呼之欲出。他的仕途轨迹虽如《唐会要》卷五六"左右补阙拾遗"条所载般模糊,却在唐人笔记中留下"每退食,必手录贞观政要于屏风"(《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抒情诗》)的剪影,这或许正是唐代中层文官最真实的生存图景。
暮春的曲江畔,柳絮沾衣时节,崔峒青衫缓带立于水榭,执笔在众人传阅的诗笺上添就"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之句。这位大历年间频频现身文人雅集的诗人,正以他特有的清婉笔致,为唐代诗坛留下无数酬唱痕迹。《唐诗纪事》卷三十载其"与钱起、卢纶辈文咏唱和,驰名都下",足见其在大历诗人群体中的活跃程度。
在长安平康坊的夜宴中,崔峒常与"大历十才子"联句竞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其"每宴集赋诗,公卿间无不吟咏",彼时案头诗笺纷飞,烛影摇红间可见他运笔如飞,写下"江上青枫岸,阴阴万里春"这般工丽之句。其《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等酬赠之作,皆能于寻常应酬中见精巧,如"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之联,将身世之感融入干谒文字,正是大历诗人"工于浣濯,自艰于振举"的典型笔法。
送别题材最见崔峒诗心精微。《文苑英华》收录其《送韦员外还京》中"春风驿路归何处,紫阁山边是草堂"二句,以淡墨写浓情,恰如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所评"文彩炳然,意思方雅"。考《全唐诗》所存崔峒三十余首诗中,送别之作竟占半数,其中"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等句,皆能于工整流丽中见沉郁之思,印证《郡斋读书志》"峒诗清迥,有唐人所尚"的论断。
当秋雨浸润终南山时,崔峒的写景诗更显炼字之功。《题崇福寺禅院》中"僧房秋雨歇,愁卧夜灯微"十字,将大历诗风"发调既清,修辞亦秀"的特点展现无遗。同时期诗人司空曙赞其"新诗满帝乡",正指此类"露滴青枫树,山空明月天"的幽邃之境。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其诗"结体清密",如"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之联,确能于尺幅之间现万里之势。
在历史的长廊里回望,崔峒的身影始终与那些诗简往还的岁月重叠。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的"大历中,峒与吉中孚、韩翃等迭相唱和"的盛况,已随唐韵风流云散,然其诗中"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的清音,仍在大历诗风的余响里荡漾不绝。
巴山楚水间,崔峒一袭青衫独立于驿亭之外,望着满山如雪的山樱,眉间凝结着化不开的羁旅愁思。唐大历年间,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在《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中挥毫写下"洛阳归客滞巴东,处处山樱雪满丛"时,笔尖蘸满的不仅是墨汁,更是长江三峡飘落的樱瓣与宦游人的孤寂。《文苑英华》卷二三七收录此诗,后世学者考据当为崔峒任潞府功曹参军时所作,案头烛影里,他正以"功曹体"特有的清峻笔调,将巴东春色与仕途感慨熔铸成十四韵。
"邋舆行迟落日斜"的慢板节奏中,藏着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的幕府文人心事。彼时韦元甫领苏州刺史,李明府执掌吴县,崔峒以"数年湖上谢浮名"的谦辞,将"想得惠林凭此槛"的期许寄往江南。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特录此联,称其"写景如在目前,寄情则于言外",恰如《云溪友议》评十才子诗风"皆以清丽为宗,而峒独得深婉之致"。
那满丛山樱在唐人笔下别有寄托。《全唐诗》卷二九四载崔峒另作《送韦员外还京》,亦有"雪晴山脊见,沙浅浪痕交"之句,足见其惯以冰雪意象涤荡尘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称其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然今存世仅四十余首,此篇尤见风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指出"韦使君"当为韦元甫,与《旧唐书·代宗纪》永泰二年"以元甫为苏州刺史"的记载暗合,更添史笔分量。
千年后重读"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仍能想见诗人凭舷西望的模样。清编《四库全书》在崔峒小传中特别拈出此诗,谓其"得江山之助",而《御定全唐诗录》更在卷七十专论"滞巴东"句有"盛唐余响"。那些飘落笺上的山樱,终随诗人笔墨穿越时空,在《文镜秘府论》赞许的"意新理惬"中,定格成大唐幕府文人最清泠的侧影。
暮年的崔峒,身影渐渐隐入盛唐转衰的薄雾中。据《全唐诗》小传载:"峒,大历十才子之一,仕终右补阙,晚年行迹无考。"这寥寥数语,恰似其诗集中那首《送真上人还兰若》所云:"年华近过清明,落日微雨乍晴",透着世事苍茫的怅惘。
检视《新唐书·艺文志》可见"崔峒诗一卷"的著录,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则记其"与卢纶、吉中孚、钱起等俱以诗名"。这位曾与"大历十才子"唱和的诗人,在贞元之后的行踪竟成谜题。清人编《全唐诗》时,将其四十七首诗作辑为一卷,卷三百九十四中那些《题崇福寺禅院》《登蒋山开善寺》等篇什,隐约透露出晚年或寄情山水的踪迹。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曾推测:"唐才子多晚年遁迹,峒殆亦如是。"观其现存诗作,确有《江南回逢赵曜因送任十一赴交城主簿》等羁旅之作,又有《春日忆姚氏外甥》中"离乱人相失,春秋雁自飞"之句,或可佐证其晚年确有漂泊经历。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为崔峒单独立传,但在论及大历诗人时称"诸子或隐或仕,各散东西",此语或许正是崔峒晚景的写照。
其诗集中《赠元秘书》有"旧书稍稍出风尘,孤客逢秋感此身"之叹,《书怀寄杨郭李王判官》复云"蹉跎春又晚,不敢更辞贫"。这些诗句如吉光片羽,拼凑出一个可能穷困潦倒却仍保持诗心的老者形象。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评其诗"清迥自异",这种风格在其晚年所作的《润州送师弟自江夏往台州》中尤为明显:"远客乘流去,孤帆向夜开。"
史册无载的晚年,恰似其《武康郭外望许纬先生山居》所写:"湖上千峰带落晖,白云开处见柴扉。"或许这位大历诗人最终选择了如许纬般的隐逸生活,让生命与诗篇一同融入晚唐的苍茫暮色。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