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

2025年07月05日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
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

日用

译文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
恭和诗:送金城公主远嫁吐蕃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
圣明的皇后深谋远虑,智慧的臣子献策良多。
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
效仿汉代和亲之策接纳归降,修建行馆谋求与戎族和睦。
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
风俗感化了乌孙的边垒,春意萌发在积石山河。
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
今日六龙驾车为公主饯行,愿化双鹤以歌相送。

词语注释

经纶(jīng lún):指治理国家的谋略。
乌孙(wū sūn):汉代西域国名,此处借指吐蕃。
积石河(jī shí hé):指积石山下的河流,在今青海一带。
六龙(liù lóng):天子车驾的六匹马,代指皇帝。
双鹤(shuāng hè):象征祥瑞的仙鹤,此处喻指美好的祝愿。

创作背景

开元二年(714年)的长安城,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的肇始之年。在这万象更新的时节,金城公主的婚辇即将西行,延续着文成公主未竟的和平使命。大明宫含元殿前,群臣以诗赋相送,其中这首奉和之作,以典雅雍容的笔触,将帝国经略边疆的雄图娓娓道来。

"圣后经纶远"开篇即见深意,既暗指当年武则天促成唐蕃和亲的远见,又隐喻当下玄宗延续"金玉绮绣"问遗吐蕃的怀柔之策。诗人以"受降城"与"筑馆"的典故并置,将汉宣帝受匈奴降的典故,巧妙转化为对公主远嫁逻些(今拉萨)的祝福——那布达拉宫的红白宫墙,何尝不是新的"戎和之馆"?

颔联"乌孙垒"与"积石河"的地理意象相对,乌孙故地暗示着汉代细君公主的旧事,而积石山下的黄河春水,则预示着唐蕃边境即将消融的冰雪。诗人以春风化雪的细腻笔法,将政治联姻转化为文明教化的象征,恰如《礼记》所言"修其教不易其俗"的治边智慧。

末联的"六龙"仪仗与"双鹤"祥瑞,在敦煌壁画般的华彩中达到高潮。玄宗亲临渭桥送别的场景,与松赞干布迎亲队伍中的白鹤纹银器遥相呼应,使这首应制诗超越了寻常颂圣之作,成为丝绸之路上又一曲文明对话的见证。那些镶嵌在诗句中的汉唐气象,终将随着公主的鸾铃,化作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上永不磨灭的文字。

赏析

这首诗以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民族融合的宏大画卷。诗人用典雅的笔触,将政治联姻转化为一幅充满诗意的文化图景。

首联"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以宏大的政治视野开篇。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里的"经纶远"三字既点明朝廷的深谋远虑,又暗含对公主远嫁的怜惜。对仗工整的句式,体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

颔联"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运用汉代和亲典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这一联的历史纵深感:"诗人巧妙地将汉代和亲政策与当下事件相联系,既彰显历史延续性,又暗含对和平的期许。"筑馆的细节描写,更显朝廷对这次和亲的重视。

颈联"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转入景物描写,却蕴含深意。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俗化'与'春生'的意象组合,将文化交融比喻为春天的生机,乌孙垒与积石河的地理意象,则象征着疆界的消融。"这种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象征手法。

尾联"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将仪式推向高潮。学者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解读:"'六龙'显皇家威仪,'双鹤'寄美好祝愿,一动一静的意象对比,既庄重又飘逸,完美收束全诗。"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正如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所言:"诗人将对公主的祝福、对和平的期盼、对盛世的歌颂,都融入典雅的词章之中,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诗歌雍容大气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典雅庄重之笔,勾勒出一幅和亲修好的历史画卷。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曰:"气象宏阔,骨力沉雄,得盛唐应制之正体。'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一联,尤见化干戈为玉帛的雍容气度。"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则特别赞赏其用典之妙:"'受降''筑馆'二句,暗用汉典而浑化无痕,非熟读史书者不能道。"

诗中"六龙今出饯"之句,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阐发道:"以天子车驾喻和亲之礼,既显朝廷重视,又存大国体统,虚实相生处最见匠心。"当代学者傅璇琮更指出结句"双鹤愿为歌"的深意:"化用《列仙传》王子乔乘鹤典故,将政治联姻升华为祥瑞之兆,使全诗在庄严中透出仙逸之气。"

全诗五言八句,章法谨严。首联总领全局,中二联虚实相生,尾联寄意遥深。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人和亲诗多悲切语,此独以开阔之笔写祥和之景,在边塞题材中别开生面,正见盛唐诗人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