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唐永昌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桴鼓今不鸣,朝野咸推重太平。
冬至冰霜俱怨别,春来花鸟若为情。

日用

译文

洛阳桴鼓今不鸣
洛阳的战鼓如今不再响起
朝野咸推重太平
朝廷与民间都推崇这太平盛世
冬至冰霜俱怨别
冬至时节的冰霜仿佛也在哀怨离别
春来花鸟若为情
春天来临,花鸟似乎也懂得人间情感

词语注释

桴鼓(fú gǔ):古代战鼓,用于传递军令或报警
朝野(cháo yě):朝廷与民间,泛指全国上下
咸(xián):都,全部
若为(ruò wéi):仿佛,好像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色正酝酿着新绿,张说执笔写下《饯唐永昌》时,笔尖凝结着整个盛唐的气象。那是个桴鼓息声的黄金年代——据《旧唐书》记载,713年至741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不过三四钱",洛阳作为东都,官道上再不见战马扬尘,唯有各国使节的驼铃摇碎晨光。

诗人以"冰霜怨别"暗喻永昌县尉赴任时的节令,冬至的严霜在《礼记·月令》中本是"杀气方盛"的象征,在此却化作缠绵的离情。而"花鸟若为情"五字,恰与《唐诗纪事》中记载的开元宫廷"每正月望夜,造花鸟使巡行"的盛景遥相呼应,将帝国春日般的繁华,凝练成一句欲说还休的设问。

张说笔下的矛盾张力令人玩味:前两句以史笔铺陈太平,后两句突然转入微观视角。这种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的碰撞,恰似西安出土的唐代银壶,一面錾刻着胡旋舞的奔放,一面却雕琢着缠枝纹的婉转。当永昌县尉的车辙碾过灞桥残雪,带走的不仅是诗人的祝福,更是一个时代对"永昌"二字的集体祈愿。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城的安宁景象开篇,"桴鼓不鸣"的意象被历代评家视为盛世太平的象征。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特别指出:"'桴鼓不鸣'四字,写尽承平气象,较之'夜不闭户'尤觉雅驯。"诗人通过战鼓沉寂的细节,巧妙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安定祥和。

颔联"冬至冰霜俱怨别"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深刻情感。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怨别'二字,将无情物写得有情,冰霜犹知惜别,况人乎?"这种移情手法,使离别之情更显深沉。而"春来花鸟若为情"则形成鲜明对比,明代文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此正得王摩诘遗法。"花鸟本应带来欢愉,却因离别在即而徒增伤感。

诗人巧妙运用季节更替的意象,构建起完整的情感脉络。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分析此诗时写道:"冬春交替间,暗含时光流逝之叹,而'怨别''为情'云云,实为饯别主题点睛之笔。"这种通过自然景物变化来映衬人事变迁的手法,展现出唐代送别诗特有的含蓄蕴藉之美。

全诗情感表达极有层次,从开篇的太平景象,到中段的景物含情,最终归结为深挚的离情别绪。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崇此诗:"在看似平和的叙述中暗藏波澜,在客观景物描写中渗透主观情感,体现了盛唐诗人'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该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质。

点评

昔闻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洛阳桴鼓今不鸣'七字,已写尽承平气象,后复以冰霜怨别、花鸟含情作转,真得温柔敦厚之旨。"此语诚为的评。

"冬至冰霜俱怨别"句,王夫之《姜斋诗话》尝言:"唐人善以物态写人情,永昌此联尤妙。冰霜本无情物,着一'怨'字便觉寒威皆作离声;花鸟本娱人景,用'若为'二字顿使春光俱成愁绪。"字字如缀玉联珠,不着悲喜而悲喜自现。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更独具慧眼:"'朝野咸推重太平'看似平直,实藏锋颖。以不鸣桴鼓喻太平,较之直颂明时,更多三分蕴藉。后联忽作景物跌宕,正如山水画中留白处,无声胜有声也。"

此诗结体空灵处,恰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四句间有金戈暗收之肃穆,有草木萌动之幽微,所谓"盛唐气象",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