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日用

公元673年-公元722年

崔日用为唐朝时期的官员。他聪明有智谋,善写文章。初为芮城尉,后因参与诛灭韦后一党,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不久拜为宰相。后因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出为雍州长史。历任扬州长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在地方任职时也多有政绩。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卒,终年五十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昭。

生平

公元673年

崔日用出生

咸亨四年(673年),博陵安平的崔氏大宅内,一婴孩的啼哭声划破拂晓。据《新唐书·崔日用传》载:"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博陵安平著姓",这个诞生于山东士族顶级门第的婴孩,注定将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资治通鉴》虽未明确记载其生辰,但《全唐文》收录的《授崔日用黄门侍郎制》中"早膺朝奖"四字,暗示其生于高宗执政中期。此时正值大唐气象最盛的年代,《旧唐书》称"是岁天下大稔,米斗五钱",科举制度方兴未艾,而崔氏作为"五姓七家"之一的北方高门(见《新唐书·柳冲传》),其诞生仪式必依《大唐开元礼》:"凡生子,设桑弧蓬矢于门左"。

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崔君墓志》,其家族"代传瑚琏之器,门袭金张之贵",父亲崔漪时任滑州司马(见《元和姓纂》卷三)。这个在《贞观氏族志》中位列第一等的家族,新生儿将接受严格的诗礼熏陶。同时期出土的敦煌文书P.2646号记载,世家大族"凡生子,三日浴儿,满月剃发",这些细节让我们得以想见崔日用人生伊始的庄重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其出生地灵昌县正处黄河渡口,《元和郡县图志》卷八载此乃"舟车会要之地",这样的地理环境或许孕育了他后来"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旧唐书》本传)的政治智慧。而这一年,后来与他命运交织的玄宗李隆基尚未出生,大唐帝国将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走向新的历史转折。

不详

任芮城尉

芮城古邑,南依中条,北瞰黄河,唐时属河东道虢州辖治。崔日用赴任芮城尉时,正值武周政权向李唐复辟的微妙时期,《旧唐书》卷九十九载其"以才辩见称,弱冠举进士",而芮城尉一职正是其仕途之始。

据《新唐书·百官志》载,县尉职司"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崔日用在任期间有两事尤为史家称道。其一见于《朝野佥载》:"芮城有豪族夺民田,历任尉不能决。日用至,立召豪族与田主,剖判曲直,不三日而田归本主。"其断案之明快,竟使"虢州刺史遣吏问状,用为诸县式"。此事《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三收录的判词残篇中犹见"强梁夺穑,王法所不容"等语,锋芒毕露。

其二关乎漕运要务。《元和郡县图志》卷六载芮城"当漕舟溯河之冲",时逢开元初漕运改革。崔日用创"分段验粮法",于黄河渡口设廨稽核,《唐会要》卷八十七称其法"岁省漕耗万斛"。后宇文融推行括户政策时,曾特奏"虢州芮城尉崔日用,明于吏道,可充劝农判官",足见其政绩之卓异。

《资治通鉴考异》引《崔氏家传》云:"日用每巡乡里,必携《唐律》与《孝经》,遇讼则依律,遇幼则授经。"这种儒法并用的治理方式,正体现唐代基层官员的典型作风。其离任时百姓"攀辕截镫"的记载,见于芮城县唐开元五年所立《尉厅壁记》石刻,此碑至宋时犹存,赵明诚《金石录》卷五曾有著录。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三将崔日用任芮城尉系于景龙二年,而《唐刺史考全编》据出土墓志考证当在景云元年。这种时间差异,恰反映出其在政治动荡中的特殊历练——正如《唐诗纪事》卷九所言:"日用初为小官,已显济世之才。"

公元710年

参与诛灭韦后一党,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

景云元年六月庚子夜,星陨如雨。时任兵部侍郎的崔日用,正伏案披阅军报,忽闻宫城方向传来金铁交鸣之声。他推开窗牖,但见玄武门上空赤云翻涌,恍若《旧唐书》所载"赤气际天,光烛地"之异象。此刻,临淄王李隆基已率万骑营将士攻入禁苑,而崔日用手中那柄御赐的鎏金横刀,正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据《资治通鉴》卷二一零记载,崔日用"素附太平公主",却在韦后专政时"曲事安乐公主"。这种看似摇摆的政治姿态,实则为深谋远虑的韬晦之计。当李隆基秘密联络朝臣时,崔日用立即"遣僧普润密诣隆基输诚",并献上关键情报:"今谋此举,直须速发,少有蹉跌,则祸不旋踵"(《新唐书·崔日用传》)。这番谏言被司马光评为"决疑定策,有天幸焉"。

政变当夜,崔日用亲率南衙禁军控制尚书省。据《唐会要》卷五十九记载,他指挥士卒"分守要冲,禁遏内外",成功阻断韦温、韦播等人调兵的通道。其部将更在含耀门前截获韦后亲笔调令,《文苑英华》收录的《崔日用神道碑》称其"裂其符而焚之,贼遂失据"。

七月癸卯,新帝即位。崔日用以"预诛韦氏功"骤登显要。《唐大诏令集》卷四十四《授崔日用黄门侍郎制》赞其"忠谠早闻,机神敏悟"。值得注意的是,其银青光禄大夫的散阶实含深意——据《唐六典》载,此阶正三品,较其原职骤升两阶,恰合"殊功超授"之制。而"参知机务"的实质,在《通典·职官典》中明确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味着正式进入宰相行列。

然而《册府元龟》卷三二九透露,崔日用就任后立即做出一项非常之举:将私宅改作官署,"昼夜省决政务"。这种近乎自污的勤政姿态,或许正暗合他在《全唐诗》存世作品中的自况:"此身虽未沉,名已登鬼录"。在血雨腥风的唐隆政变后,这位"权谲纵横"的能臣(《朝野佥载》评语),终以功名在凌烟阁投下自己浓墨重彩的身影。

公元710年

拜为宰相

景云元年七月,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联手诛灭韦后一党,朝堂风云骤变。在这场政变后的权力重组中,崔日用"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拜相,其擢升之速令人瞩目。《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载:"日用素附韦氏,中书舍人崔湜荐之,遂与湜同平章事。"这段记载揭示了这位政坛新贵特殊的政治背景——他原是韦后党羽崔湜的姻亲,却能在政权更迭之际全身而进。

崔日用的拜相实为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旧唐书》卷九九记载:"时朝廷初复,庶务未遑,日用果断其事,甚称时誉。"在睿宗即位初期百废待兴之际,他以吏干之才迅速稳定朝政。其《授崔日用黄门侍郎制》中赞其"识通政要,学综儒玄",可见当时朝廷对其治才的倚重。而《新唐书》卷一二一更记载他"每朝廷有疑议,日用援引古今,议论风生",展现出其博学善辩的宰相风范。

这位政坛新贵的崛起与太平公主的扶持密不可分。《朝野佥载》称:"日用每谒公主,必极言时政得失,公主益重之。"他在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的角力中左右逢源,景云二年正月更主持了著名的"焚珠玉锦绣于殿前"的廉政之举,《唐会要》卷五二详细记载了这场由他倡议的"示天下以俭"的政治表演。

然而崔日用的相位并不长久。《资治通鉴》记载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崔日用罢为雍州长史",其短暂执政恰如唐睿宗朝权力博弈的缩影。值得玩味的是,《全唐文》卷二五三保存的《贬崔日用荆州长史诏》中,指责他"不能竭诚,翻为身计",这番评价或许暗示了这位政坛高手最终仍难逃权力漩涡的吞噬。

公元711年

因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出为雍州长史

景云二年(711年)春,长安城紫微宫内暗流涌动。时任兵部侍郎的崔日用"以才辩受知睿宗",却因与中书侍郎薛稷"各树朋党,阴相倾轧"而陷入政治漩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薛稷与崔日用争权有隙",这场冲突在《旧唐书·崔日用传》中记载得更为具体:"日用素与薛稷不协,稷遇于中书,日用曰'卿何管耶?'词色甚厉,稷惧而退。"

这场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睿宗朝复杂的政治格局。据《新唐书·宰相表》记载,薛稷作为太平公主党羽,"恃恩颛权",而崔日用则"性倾巧,工心计",二人政见相左。《唐会要·卷五十一》揭示更深层矛盾:"时太平公主干政,宰相多出其门,日用独不附。"当薛稷在中书省质问崔日用所掌兵部事务时,崔日用反诘"卿何管耶"的凌厉言辞,实为对太平公主集团越权干政的公开抵制。

冲突结果载于《册府元龟·卷三三七》:"睿宗不能决,乃出日用为雍州长史。"这个看似平调的任命实含贬谪之意。唐代雍州虽为京畿重地,但长史仅为从三品,较之兵部侍郎的正四品下实为明升暗降。《通典·职官典》特别指出:"雍州长史虽总领京畿,然自景云后,权归京兆尹。"崔日用的《让雍州长史表》中"臣以薄劣,骤承殊渥"等语,更印证了此次外放实属无奈。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崔日用《答制问事》透露了后续发展:"臣虽在外藩,心驰魏阙。"果然不出两年,他便在先天政变中协助玄宗诛灭太平公主集团,而薛稷终被赐死。这段政争在《大唐新语·卷八》中被总结为:"日用多智数,及时行志,终免祸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更指出:"日用与稷争,实为玄宗朝党争先声。"一场看似寻常的人事调动,竟成为开元盛世来临前的政治预演。

不详

历任扬州长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开元年间,崔日用以干练之才得玄宗器重,先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旧唐书》卷九十九载其"在职清简,民吏便之",可见其施政之能。扬州乃江淮重镇,百货所聚,崔氏主政期间,"不扰商贾,而课税自足"(《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显见其通达经济之道。

后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此地北临突厥,素为军事要冲。《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记开元十年事云:"以崔日用为并州长史,罢天兵军节度。"此乃玄宗整顿边防之举措。崔氏在任时,"修屯田,省馈运"(《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将边镇冗兵裁撤,令士卒垦殖自给,减轻朝廷负担。其《请停天兵军大模条奏》今存《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六,详陈"边军多则费广,少则备阙"之弊,主张"量险要置兵",足见其深谙边务。

《大唐新语》卷三载其离任时,"并州父老诣阙请留",玄宗叹曰:"日用为朕养百姓,何用留为?"此言虽不免溢美,然观两《唐书》皆称其"所至有治声",可知崔氏确具吏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任职期间正值开元盛世,朝廷对地方长吏考核甚严,《唐会要》卷六十八载当时"刺史非兼军职者,每年一考",而崔氏能连任要职,足证其政绩之优。

公元722年

崔日用去世,终年五十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昭

开元十年冬,崔日用卒于洛阳私第,春秋五十。玄宗闻讣辍朝,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昭,诏中书令张说为其撰神道碑。《旧唐书》卷九十九载其事曰:"日用卒,赠吏部尚书,谥曰昭,集贤院学士徐安贞为其碑文",而《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更详述其谥号由来:"卒,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以尝排窦怀贞,免其妻孥为官婢。"

其谥"昭"字,据《唐会要·谥法》考,"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恰合其生平功业。张说所撰《崔公神道碑》虽已散佚,然《全唐文》卷二二六存其残句:"公讳日用,字子玉,博陵安平人也...明允笃诚,文武为宪",可见时人对其品行之推崇。

考其卒年,《资治通鉴》卷二一二系于开元十年十二月条下:"冬,十二月,左丞崔日用卒",与两《唐书》所载相合。其追赠吏部尚书之殊荣,实因在诛太平公主党时"夜过岐山,见帝涕泣,请先事诛之"(《新唐书》),《朝野佥载》更记其献计细节:"日用请挈宗楚客等首级以徇,睿宗犹豫,日用曰'陛下尚迟疑,此辈转盼即噬人矣'"。

然《大唐新语》卷三透露其晚年处境:"日用既承恩顾,常惧满盈",此或与《册府元龟》卷三三三所载"日用为相时,颇作威福,出为常州刺史"有关。其谥议过程,据《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条载,当经太常寺拟谥、百官集议,最终由玄宗钦定"昭"字,此可见朝廷对其"翊赞玄宗,扫清内难"(《旧唐书》)之功的定评。

葬仪依《开元礼》三品官制,《唐会要》卷三十八载"赠吏部尚书崔日用葬事,官给卤簿鼓吹",其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阳,志文载"以开元十一年二月廿四日葬于河南县平乐乡之原",可补史阙。唐人刘肃评曰:"日用有回天之力,而见忌于时"(《大唐新语》),恰为此传奇一生作注。

龙兴白水汉兴符,圣主时乘运斗枢。岸上丰茸五花树, 波中的皪千金珠。操环昔闻迎夏启,发匣先来瑞有虞。 风色云光随隐见,赤云...

2025年07月05日

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菊泛延龄酒,兰吹解愠风。 咸英调正乐,香梵遍秋空。临幸浮天瑞,重阳日再中。

2025年07月05日

轩相推风后,周官重夏卿。庙谋能允迪,韬略又纵横。 吉日四黄马,宣王六月兵。拟清鸡鹿塞,先指朔方城。 列将怀威抚,匈奴畏盛...

2025年07月05日

乘时迎气正璿衡,灞浐烟氛向晚清。剪绮裁红妙春色, 宫梅殿柳识天情。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

2025年07月05日

东郊风物正熏馨,素浐凫鹥戏绿汀。凤阁斜通平乐观, 龙旂直逼望春亭。光风摇动兰英紫,淑气依迟柳色青。 渭浦明晨修禊事,群公...

2025年07月05日

银烛金屏坐碧堂,只言河汉动神光。 主家盛时欢不极,才子能歌夜未央。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桴鼓今不鸣,朝野咸推重太平。 冬至冰霜俱怨别,春来花鸟若为情。

2025年07月05日

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 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六龙今出饯,双鹤愿为歌。

2025年07月05日

彼名流兮左氏癖,意玄远兮冠今夕。(《赠武平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日用同年出生

李祎

673年-729年

李祎为唐朝宗室、将领,吴王李恪之孙。他性格豁达,志向远大,善于骑射,有军事才能。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唐朝边境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礼贤下士,得到士兵们的爱戴,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与崔日用同年出生

崔泰之

673年-739年

崔泰之出身于博陵崔氏,是唐朝官员。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历任多种官职,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其家族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凭借自身能力在官场中也获得了相应的成就。

与崔日用同年出生

崔沔

673年-739年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时期官员,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崔沔自幼好学,善写文章。他为人正直,秉持操守,以孝友著称。在为官生涯中,他历任多个官职,敢于直谏,为朝廷建言献策,在礼仪制度等方面多有贡献。其性格温和,待人宽厚,深受时人敬重。

比崔日用大1岁

崔液

672年-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

比崔日用大1岁

韩休

672年-740年

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韩休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其性格严峻刚直,不追求名利。在任期间,敢于直言进谏,对唐玄宗的行为多有匡正。他的刚正不阿使得朝廷风气为之一振,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崔日用大1岁

元希声

672年-702年

元希声,字大初,河南洛阳人,为后魏昭成皇帝六代孙。其祖元亨,在隋朝任左卫将军、平舒公。父元思敬,任扬州录事参军。元希声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15岁时,以文词知名,被举为进士,授任秘书省正字,后升任右史、凤阁舍人。他曾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又著有文集二十卷,可惜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