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创作背景
大明宫的琉璃瓦上还覆着正月未消的薄雪,唐中宗景龙二年的初春(708年),长安城正浸润在"人胜节"的祥瑞氛围中。此日恰逢正月初七,女娲创世神话中"造人"的圣日,宫廷依照古制以金箔彩缕剪作人形(即"人胜"),皇帝亲赐群臣佩于鬓边,以祈岁稔人康。
中书侍郎李峤奉诏赴宴,见曲江池畔冰澌溶泄,梅萼破雪,紫宸殿前钟磬和鸣,群臣以五色丝缕缠就的春幡在风中翻飞如蝶。案头铺展的泥金花笺,盛着御赐椒酒的白玉杯,俱映着盛世光华。中宗皇帝即席赋诗,群臣须依韵奉和——这既是初唐宫廷"文章四友"的殊荣,更是"以诗立政"时代精神的缩影。
诗人笔下"金屋瑶筐开宝胜"暗合《荆楚岁时记》"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胜"的古俗;"宸极飞圣藻"则呼应着《大唐新语》所载中宗"每正月望夜御勤政楼观乐,贵臣戚里官设看楼"的盛况。当七言律诗的平仄遇上人日祭仪的古老节拍,便凝成了这首融合了天时、皇权与诗艺的应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