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崔曙,唐代诗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后迁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登进士第,状元及第,曾任河内尉。其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俊逸,注重意境营造,代表作《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流传千古,诗中“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等句气势开阔,被誉为唐诗佳作。崔曙英年早逝,具体卒年不详,约于开元末年离世,作品传世不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计15首。
开元年间,博陵崔氏旧宅的梧桐树下传来新生儿的啼哭,这个被后世称为"明堂赋手"的诗人,就此降生于河北道定州博陵县(今河北安国)。《唐才子传》卷二载:"崔曙,博陵人",而《新唐书·艺文志》亦明确标注"崔曙,博陵人"。其出生时正值玄宗改元开元(713年),《全唐诗》小传称其"少孤贫,不应荐辟",暗示其虽出身博陵崔氏北祖房支,然家道已中落。
关于籍贯之争,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提出异说:"曙,宋州人"。考《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宋州条,其地即今河南商丘,与博陵相距五百余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八调和两说,认为"或先世自博陵迁宋州",此说可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得到佐证——崔氏北祖后裔确有迁徙河南道者。
《明堂火珠诗》"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的千古绝唱,或许暗合其出生时的星象。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载:"崔曙进士及第,有明堂赋,为时所称",其文采早慧实植根于博陵崔氏"世擅雕龙"(《北史·崔光传》)的家学传统。虽《崔曙集》已佚,然《文苑英华》卷五九存其《瓢赋》残句:"器为用兮则多,体自然兮能几",隐约透露出这个博陵少年对道家思想的早期浸染。
开元二十六年的春闱,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礼部南院的粉墙外,新科进士们的名字被朱砂一笔一画题于榜上,为首者赫然写着"崔曙"二字。据《唐才子传》载:"曙,宋州人,少孤贫,隐居少室山读书,工诗,尤妙于七言。"这个曾在嵩山云雾间苦吟的寒士,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辉煌的转折。
《登科记考》卷八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六年戊寅,进士二十三人,状元崔曙。"徐松在此条下特别注引《永乐大典》所存《崔曙诗集》序文:"曙以《奉试明堂火珠诗》及第。"其诗颔联"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竟成千古绝唱,《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其诗当时以为警句,及来年曙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谶也。"
这场考试实为盛唐文治的缩影。《唐会要》卷七十六载,是年知贡举者为中书舍人姚奕,其父崇乃开元名相。考题《明堂火珠》暗合玄宗当年正月"亲迎气于东郊"的国事,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赞叹:"曙诗正得奉试体,不独词采精丽,更见庙堂气象。"那枚高悬明堂的西域贡品火珠,在崔曙笔下化作"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的盛世图腾。
新科状元策马游街时,曲江畔的柳色正新。《唐摭言》卷一记载:"曲江亭子,安史未乱前,诸司皆列于岸浒。"崔曙青袍银带的背影,与同期及第的阎防、薛据等才子,共同构成《河岳英灵集》所称"开元中,词人丽句满京师"的盛景。然《全唐诗》小传载其"卒后无子,唯一女名星星",恰应了及第诗中"曙后一星孤"之句,令后世文人读至此处,无不掩卷长叹。
那顶随春风摇曳的状元金花,终究化作《唐才子传》里"其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的注脚。崔曙的青云之路,正如其《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所云:"东林气微白,寒鸟急高翔。"在盛唐的晨光里划过一道清冷的弧线。
开元二十三年春,新科进士崔曙授河内县尉,策马过太行陉道时,但见丹水蜿蜒于峭壁之间,正是《水经注》所谓"白水如练,萦带岩麓"的景致。这位以《明堂火珠诗》名动洛阳的才子,此刻却要面对《唐六典》所载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的繁杂职司。河内县衙的朱漆公案上堆积着户婚田土案卷,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地"户二万七千有奇",每份文牒都关系着太行山麓数百户农桑生计。
崔曙判案时常援引《永徽律疏》,某日处理佃农争水案时,他在判词中写下"均平之道,先王旧章",暗合其在《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行事》诗中"礼乐光宗德,威灵肃睿衷"的治世理想。县廨西侧有座北齐古碑,其《金石录》所载《修定寺碑》残文,每至暮鼓时分,他便临碑摹写,笔势间竟透出几分卫恒《四体书势》的筋骨。
秋日督收租调时,崔曙亲至王屋山下村落,见《通典·食货志》所言"每丁岁入粟二石"的税制下,老农"夜半呼儿趁晓耕"的艰辛。他在给友人书札中引《诗经》"倬彼甫田,岁取十千",却又添注"今岁沁水泛溢,当请减庸调之半",这与其《嵩山寻冯炼师不遇》诗中"民生系忧乐,岂独慕长生"的襟怀一脉相承。河内任上最著者,当属据《唐会要》卷八十五记载,他主持勘验均田户绝案时,"尽得豪右占田隐户状",使三百余户复归版籍。
冬日县斋独坐,崔曙常展读《文选》中潘岳《河阳县作》,彼亦曾为畿尉。其《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之句,或即孕育于沁水晚渡之时。次年秩满离任,百姓沿官道相送,场景颇类《大唐新语》所载良吏去任故事。当他策马再经太行,山月如昔,而怀中已多了份《贞观氏族志》未载的河内民情——这或许正是后来颜真卿在《崔孝公宅陋室铭记》中称其"吏能清通"的注脚。
秋日的晨光透过薄雾,洒在长安城外的望仙台上。崔曙独立高台,衣袂翻飞,极目远眺终南群峰,胸中块垒化作笔底波澜。这位开元二十三年以《奉试明堂火珠》诗"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名动天下的诗人,此刻正将满腔思绪倾注于新作《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中。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载:"崔曙登第后,尝于重阳日登望仙台作诗。"其诗首联"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暗合《三辅黄图》所记望仙台典故——汉武帝为候仙人筑台,而今诗人却在晨曦中悟得神仙渺茫。颔联"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以雄浑笔法勾勒山河气象,《河岳英灵集》评其"词调峻切,情理悲凉",正是崔诗典型风格。
诗中"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之句,透露出与刘明府容的深厚交谊。《全唐诗》在此诗题下注"容时为奉先令",考《唐刺史考全编》,刘容确于开元中任京兆府奉先县令。崔曙以陶渊明比刘明府,既赞其政清如彭泽令,又暗合重阳赏菊之俗。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联曰:"末句有渊明风味,见古今人情不远。"
诗人将人生感慨与节令风物熔于一炉,《唐诗别裁》称其"气象浑沦,神骨俱爽"。当崔曙掷笔远眺时,终南山岚霭浮动,仿佛应和着诗中"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的苍茫之叹。这首被《唐诗品汇》列为"七律正声"的作品,遂成唐代重阳诗中不可多得的明珠,亦为崔曙存世十六首诗中最负盛名者。
秋日的嵩山层林尽染,诗人崔曙踏着晨露拾级而上,青袍拂过沾满苔痕的石阶。《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便诞生在这样的清晨:"晨兴涉清洛,访古高嵩少。""清洛"二字暗合《水经注》"洛水又东径周山"的记载,而"高嵩少"则化用《史记·封禅书》"嵩高为中岳"的典故。此时太室山巅的云气正缭绕着汉代启母阙的残碑,诗人以"烟霞草木动"的笔触,将《山海经》中"太室之山多美石"的古老记忆点染成流动的画卷。
在寻访冯炼师的道途中,崔曙留下"青溪访道凌烟曙,王子仙成已飞去"的怅惘。《唐才子传》载其"尝隐居少室",这段经历使得《嵩山寻冯炼师不遇》充满方外之思。诗中"瑶草空阶春自生"的意象,与《列仙传》记载的"仙馆玉堂"形成微妙呼应,而"已飞去"三字则暗用《神仙传》中王子乔乘白鹤升天的典故。元代辛文房评其诗"词调清越,理趣非凡",正可见这类作品将道教玄思与山水清音熔铸一炉的特色。
《全唐诗》收录的这两首作品,折射出开元年间隐逸风尚的余韵。崔曙笔下"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的观察,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嵩山"其山多古木"的地理特征若合符契。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崔曙"工诗,言词款要,情兴悲凉",这种特质在"惆怅新丰树,空余天际禽"的结句中尤为明显——既延续了谢朓山水诗"余霞散成绮"的澄明境界,又带着盛唐诗人特有的苍茫气象。
残阳如血,染透了河内官署的窗棂。崔曙伏案批阅公文时,忽觉喉间腥甜,《唐才子传》载其"竟以风疾卒于官",这"风疾"二字在唐代医书中多指中风急症。案头未干的墨迹还誊写着《明堂火珠》的残句:"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谁料竟成谶语。
河内尉的铜印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全唐诗》小传称其"开元二十六年登进士第,调河内尉",而《登科记考》卷八明确记载其中进士在天宝十载(751年)。新旧唐书虽未为其立传,但权德舆《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提及"崔司勋、王右丞当代词人",这"崔司勋"即指曾任司勋员外郎的崔曙,可知其生前已负盛名。
吏卒发现他时,官袍袖口还沾着未及封存的赋税簿册。《册府元龟》载天宝年间"县尉多进士出身",然"秩卑务剧",河内作为畿县,尉官需"分判众曹,收率课调"。诗人岑参《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中"罢官门巷频更主"之句,恰似为这位同僚预写的挽歌。
停灵之日,案头诗稿被秋风吹散。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追忆"开元中,王维、崔颢、崔曙、孟浩然文章冠世",而《唐诗纪事》卷二十记其"子哀毁卒,无嗣",印证了"曙后一星孤"的宿命。河内百姓以土仪祭奠时,或许不知《国秀集》收录的《奉试明堂火珠》诗,早被芮挺章赞为"形神并茂,得骚人之致"。
葬仪从简,唯棺中置《虞卿集》抄本。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崔曙原有文集二卷,今仅存诗十五首。当送葬队伍经过黄河渡口时,暮色中忽见流星坠于东南,《大唐新语》卷八"文章"门记载的"崔曙星陨"传说,遂成盛唐诗坛最凄美的注脚。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