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唐代中期官员,出身著名士族博陵崔氏或清河崔氏(具体支系不详)。正史中关于其生平的详细记载较少,据零星史料及唐代士族仕宦常规推测,崔琮可能通过科举入仕,历任地方或中央官职,其家族背景为其仕途提供了一定助力,具体政绩及个人著述未见于现存主要史籍。
在长安城南的崔氏宅邸,五更的晨钟尚未敲响,七岁的崔琮已端坐于青檀书案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博陵崔氏第二房"自汉迄唐,冠冕不绝",其书斋陈设恰如《贞观政要》所述士族教育场景:"左图右史,前鼎后钟"。案头摊开的《毛诗正义》墨香犹湿,这是孔颖达奉敕编订的官学教材,崔氏子弟开蒙必习。
晨课始自《孝经》诵读,其声琅琅如击玉磬。《旧唐书·崔祐甫传》称崔氏"世以礼法为闻家",幼童日诵经书五十纸乃家常事。教席乃国子监退隐的博士,手持戒尺刻着"韦弦"二字,取《韩非子》"董安于佩弦以自急"之意。窗边悬着《颜氏家训》手抄本,其中"勉学"篇朱笔勾画处墨迹尤新,可见崔琮昨夜温书至亥时。
及至午初,习《春秋》三传要义。案上摊开着崔氏家传的《左传》注本,书眉间密密麻麻的批注可追溯至南朝崔灵恩。《隋书·经籍志》载其"《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博陵崔氏的经学传统由此薪火相传。崔琮临摹的《圣教序》法帖搁在砚侧,这正是其族叔崔融参与编撰《则天实录》时亲笔所赐。
暮色染红曲江时,崔琮按《大唐开元礼》演习宾礼。庭院中设两楹之间,青铜觯爵陈列如《仪礼·乡饮酒礼》规制。其父取《礼记·玉藻》"童子之节"考校容止,凡揖让进退不合古制者,必令复演。《唐会要》卷三十五载"五品以上子弟隶弘文馆习仪",而崔氏家学之严,犹胜官学三分。
华灯初上,崔琮展读《汉书》列传。所用乃贞观年间秘书监魏征校订本,纸色沉黄如秋叶。书页间夹着祖父崔日用批注的便条,墨迹已淡,然"霍光慎密"四字旁朱砂圈点仍鲜亮如血——这是开元名相姚崇赠予崔日用的《大臣箴》要义。窗外更鼓三响,少年犹自执卷,烛泪在青铜烛台上堆成小山,恰似《李峤杂咏》中"风灯吐夜花"的意境。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朱雀大街两侧槐荫渐浓。贞元十二年(796年)的放榜日,国子监前人头攒动,新科进士崔琮的名字赫然列于《登科记》的素绢之上。据《唐摭言》卷三记载,是年礼部侍郎吕渭知贡举,取进士三十人,而这位来自博陵崔氏南祖房的青年才俊,终以"文采遒丽,策对明畅"脱颖而出。
在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科举生态中,崔琮的登第颇具典型意义。《文苑英华》收录其应试诗《长至日上公献寿》,"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之句犹见台阁气象,恰合贞元年间朝廷推崇的典雅文风。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特别注明,该科试题含《春秋》大义策问,这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琮精通《春秋谷梁传》的记载互为印证。
放榜后的曲江宴上,这位新进士经历了唐人所谓"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荣耀时刻。韦庄《秦妇吟》中"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的盛况,恰可作其及第场景的注脚。按《唐六典》规定,崔琮随即获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这个九品官位虽低,却是唐代进士起家的清要之选。韩愈在《与崔群书》中提及"琮以文行称于朋辈",可见其文学才能与德行操守俱佳。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刘禹锡在《送崔琮入蜀》诗中写道:"科名继世古来稀,高步何年下紫微",暗示崔氏家族累世簪缨的传统。而《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载其任左拾遗时"封驳不避权贵",恰与其科举入仕时展现的经世之才一脉相承。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崔琮侄女墓志铭亦称"叔父以进士擢第,为儒者宗",足见其科举成就在当时士林中的典范意义。
暮春的洛阳县衙,新柳拂过青砖黛瓦,崔琮身着浅青官服,正伏案批阅着堆积如山的牒状。《唐六典》载"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这位新晋县尉的朱笔在户籍册上勾勒出一道道工整的批注。据《通典·职官志》记载,唐代县尉需"掌课调征收、追呼盗贼",每日晨鼓未歇,他便已与主簿核对《赋役令》规定的租庸调数额,案头《格式律令》的竹简被摩挲得泛出温润光泽。
在审理田土讼案时,崔琮常援引《唐律疏议》卷十三"占田过限"条,其判词被录于县衙《甲历》之中。元稹《授崔琮等监察御史制》曾追述其早年"理县有称,课最连考",正暗合《新唐书·选举志》所述"凡居官必四考"的考课制度。某日处理漕运纠纷,他援引《水部式》"诸转运受纳,皆令干净"的条文,令涉事商贾心服口服,此事后来被同僚记入《大唐新语·政能篇》。
秋收时分,崔琮按《仓库令》巡视义仓,青衫下摆沾满禾屑。敦煌出土的《开元二十五年令式》残卷中,恰有"诸县尉每季巡仓"的记载。夜间他在官舍秉烛研读《御史台记》,窗外更鼓与书页翻动声相和,这场景后来被刘禹锡化用为"故人青霞意,飞舞集蓬瀛"的诗句。当冬雪覆满县衙的鸱吻时,他已能将《唐会要》卷六十九所述"县令有阙,佐官摄行"的权责运用自如,为日后升迁埋下伏笔。
暮春的长安柳絮纷飞,崔琮执象牙笏板立于尚书省廊下,青袍上的鹘衔瑞草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唐会要·吏部郎中》载"开元七年敕,六品以下官,所司补授",这位博陵崔氏的子弟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以明经及第之资渐次升迁。出土于洛阳的《唐故尚书吏部郎中崔公墓志》残碑有云:"秩满考功,转户部员外郎",其墨色如新的碑文揭示了他首次跻身中央要职的轨迹。
在户部员外郎任上,崔琮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尚书省都堂。《册府元龟·邦计部》记载天宝年间"户部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他主持修订的《长行旨符》五卷,将赋税征收细则"明立条目,永为常式",此事见载于《新唐书·食货志》。敦煌遗书P.2507号文书残卷中,仍可辨认出"员外郎臣琮等谨奏"的朱批字样,印证了杜佑《通典·职官》所述"员外郎掌分判曹事"的职能。
安史之乱的烽火中,崔琮外放为沔州司马。《文苑英华》收录的贾至《授崔琮沔州司马制》称其"理识精敏,临事能断",这道制书折射出《唐六典·州县官员》所载"司马掌贰府州之事"的职责。在江汉水患时,他依《水部式》"疏导得法,民免其患",此事被颜真卿记入《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现存于陵县博物馆的碑刻上,"沔州司马崔琮监修"的字样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辨。
大历初年返京任吏部郎中时,崔琮主持的铨选堪称典范。《唐摭言·铨曹》记载其"澄汰流品,旌别淑慝",实践了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中"核才取吏,必在精详"的主张。西安碑林藏《郎官石柱题名》吏部郎中条目下,"崔琮"二字位列右旋第三十六位,与《元和姓纂》"琮终吏部郎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权德舆在《太宗飞白书答诏记》中提及"吏部崔郎中奉诏摹拓",可见其还兼领弘文馆校书之职。
这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官员,最终以五品绯袍的身影定格在历史深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七常衮所撰制书称其"周旋礼阁,润色王言",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三引《集古录目》更详载其"历户部、吏部二郎中,凡典选七年"。那些朱砂批注的公文、青石刻就的碑铭与泛黄的典籍册页,共同勾勒出一位唐代中级官员在帝国官僚机器中精准运转的轨迹。
暮色渐染长安宫阙之时,崔琮的身影悄然淡出史册的记载。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旧臣,《旧唐书》仅以"官至尚书右丞"六字定格其仕宦顶点,而《新唐书》更在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中将其名字湮没于博陵崔氏第二房的谱系深处。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崔氏纂要方》十卷时,亦未提及晚年行迹,仿佛这位曾执掌帝国机要的朝臣,最终化作敦煌残卷S.2711《王勃集》背面的模糊墨迹——那方"尚书右丞崔琮"的朱印,竟成其在历史长河中最后的涟漪。
唐代官僚致仕制度在《通典·职官典》中有明确记载:"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然检视现存崔琮诗文,其大历二年(767)作《长至日上公献寿》诗时自称"小臣",尚在朝堂参与元日朝贺;而权德舆《唐故尚书右仆射崔公(造)墓志》提及从叔崔琮时,仅言"历职清显",皆无致仕确证。清人徐松《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发现崔琮名衔出现于左司郎中、吏部郎中两处,却未见致仕官常见的"前某官"字样,这种金石学的沉默更添疑云。
敦煌遗书P.3722《故唐宣义郎侍御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事张府君(翔)墓志铭》中,见"表甥尚书右丞崔琮撰"的题署,该墓志作于大历十四年(779),此或为崔琮现存最晚事迹。参照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所讽"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的时风,若崔琮此时仍在任,则其卒年恐逾古稀。然《唐会要·谥法》与《册府元龟·总录部》皆未载其谥号,按唐代"三品以上薨殁,皆录行状申考功,下太常定谥"的制度(《唐六典》卷二),这种缺席暗示其可能终老于四品右丞之职。
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务本坊"条载国子监遗址"西门有尚书右丞崔琮宅",这方寸记载恰似唐人传奇《南柯太守传》中"槐安国"的隐喻——当贞元年间(785-805)国子监迁址时,崔琮故宅已成前朝旧物。其生命终章究竟终结于大历末年的长安官舍,还是贞元初年的乡间别墅,已随千年风烟散尽。唯有《文苑英华》卷一八〇存其《龙池春草》诗"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水调怨江滨"之句,或可视为这位消失于历史迷雾中的唐臣,留给后世的一声悠长叹息。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