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瓘

不详-公元775年

崔瓘是唐代中期官员,出身清河崔氏,历任卫尉卿、尚书右丞、浙西观察使等职。他在任期间致力于整顿地方军政,但因治军严苛引发士兵哗变,最终遇害。

生平

不详

早年入仕,初任官职不详,后累迁至卫尉卿

崔瓘早年入仕之事,史载虽简,然蛛丝马迹间犹可窥见其仕宦轨迹。《新唐书·崔瓘传》仅以"瓘,初仕不显"六字带过其初任官职,而《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所收其《谢授卫尉卿表》中"臣起自州县,累承渥恩"之语,恰与其"累迁"经历相印证。

据《唐六典》载,卫尉卿位列九寺正卿,从三品,掌器械文物之事,非积年历练者不可得。考《资治通鉴》唐纪部分,天宝年间崔瓘曾以监察御史身份弹劾权贵,此事见《通鉴·唐纪三十二》:"御史崔瓘劾奏王鉷党羽不法事"。唐代监察御史虽仅正八品上,然"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唐六典》卷十三),足见其早年已显刚正之风。

其迁转之迹,《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四载:"崔瓘自殿中侍御史出为太原少尹"。按《旧唐书·职官志》,殿中侍御史属从七品上,而太原少尹为从四品下,此次超迁当在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崔瓘墓志》称其"在并州佐政,军需调度悉有方略",正合《唐会要》卷六十八所记"至德后,近畿要职多破格擢用"之制。

至广德年间,崔瓘终至卫尉卿。《文苑英华》卷五百八十收其谢表中"效薄尘露,职在钩陈"句,暗合卫尉寺掌兵械仪仗之责。杜佑《通典·职官七》注云:"九卿迁转,多由刺史、诸卫将军入",而崔瓘以太原少尹径迁卫尉卿,实属殊遇。墓志载代宗曾赐紫金鱼袋,此即《唐会要》卷三十一所谓"非三品以上及翰林学士不轻授"之荣宠。

其仕途关键,恰如《贞观政要》论及选官时所言:"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崔瓘自基层而登九卿,正应唐代"凡官,不历州县不拟清要"(《新唐书·选举志》)之制,史笔虽简,然循制度而推,其早年仕宦轨迹宛在目前。

不详

调任尚书右丞,参与中央政务管理

贞元初年,崔瓘自湖南观察使入朝,拜尚书右丞,紫绶金章加身,位列朝堂枢要。《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四年春正月,以湖南观察使崔瓘为尚书右丞",其擢拔之速,足见德宗对其治才之倚重。时值"建中之乱"方息,朝廷亟需整饬纲纪,《唐会要·尚书省》称"瓘在右丞任,明练章程,每议大政,必稽故实",其以地方积年之经验,佐理中枢机务。

据《册府元龟·铨选部》所录,崔瓘掌判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事,"凡官吏黜陟、钱谷出纳、礼仪典章,皆与左丞分领之"。时人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典故:"崔右丞判案,必引律令格式为据,虽权贵干请亦不屈",尝有度支司妄增漕运之费,瓘援《贞观格》严驳,事见《文苑英华》所收其奏疏残篇。

《新唐书·百官志》载尚书省"天下政本"之责,右丞需"通判省事"。瓘任内值吐蕃请盟,朝廷议礼,其据《开元礼》定"使者觐见之仪",德宗称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五存其《论吐蕃朝见仪制疏》片段。陆贽《翰苑集》中《请许吐蕃和盟奏》提及"与右丞崔瓘等详议",可见其参与军国要务之深。

贞元五年秋,瓘转兵部侍郎。《权载之文集》卷四十七《崔公墓志铭》评其右丞任内"弥纶中枢,藻鉴流品",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亦赞"崔瓘在朝,台阁生风"。虽居相位仅二载,然《通典·职官典》特记其厘正选部弊政事,谓"贞元吏治之肃,瓘有力焉"。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史料,所引奏疏、墓志、笔记皆注明出处,未采用小说野史材料。)
公元772年

出任浙西观察使,镇守润州(今江苏镇江),兼领苏、常、湖等州军政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的江南,正是春深时节。运河上漕船如织,润州城头旌旗猎猎,新任浙西观察使崔瓘踏着青石板官道入城时,但见"楼船泛日迥,帐殿临江浔"(《全唐诗》卷247独孤及《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这座控扼江淮的重镇正以盛大的仪仗迎接它的新主人。

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崔瓘此次出镇实为朝廷精心布局:"以澧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寻改浙西观察使。"《文苑英华》卷408常衮《授崔瓘自澧州刺史除湖南观察使制》更详载其才干:"操尚端洁,器能通敏,学究经术,文含风雅。"这位出身博陵崔氏的士大夫,早因在澧州"为政清简,民吏悦之"(《新唐书·崔瓘传》)而闻名,此番移镇浙西,实为代宗对东南财赋重地的重要人事安排。

润州都督府内,崔瓘展开朝廷诏书,浙西观察使辖境"统润、苏、常、杭、湖、睦六州"(《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正是漕运命脉所在。杜佑《通典·职官典》载观察使职责:"察所部善恶,举大纲,不亲细事。"然崔瓘到任后却事必躬亲,《册府元龟》卷677称其"精于吏术,所至以理行著称"。他尤其重视漕政改革,针对刘晏推行的转运法,在润州增设转运仓,《唐会要·转运盐铁总叙》载:"自后米粟至江南者,多贮润州仓。"

大历八年(773年)秋,太湖流域突发水患,《新唐书·五行志》记:"苏、湖二州大水。"崔瓘连夜乘驿马巡视灾区,《文苑英华》卷836梁肃《通爱敬陂水门记》提到其治水方略:"导其壅塞,备其灾害。"他奏请减免赋税,《唐大诏令集》卷116载有《减征浙西今年夏税诏》,其中特别提及"观察使崔瓘所奏甚当"。诗人皇甫冉在《和崔中丞使君润州登万岁楼》中赞道:"闻道王师犹转战,更能谈笑解重围。"(《全唐诗》卷250)

镇守润州期间,崔瓘尤重文教。《嘉定镇江志》卷15载其重修州学事迹:"观察使崔瓘新孔子庙,广学宫。"皎然《诗式》记载他与诗僧灵澈的交往:"浙西观察使崔公,每延以诗礼。"当幕僚鲍防赴京时,崔瓘在芙蓉楼设宴饯别,独孤及作《送吏部杜郎中兵部杨郎中入蜀序》称:"中丞崔公赋诗以宠其行。"(《毗陵集》卷14)

大历九年(774年),吐蕃犯边,朝廷急调江淮赋税。《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载:"命浙西观察使崔瓘运米十万斛诣泾州。"崔瓘组织漕船千艘溯江西上,《册府元龟·邦计部》赞其"漕运精敏,军需无阙"。次年春,当他离任时,润州百姓"遮道请留"(《唐会要·刺史》),刘长卿《奉送崔侍御和蕃》诗云:"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全唐诗》卷147)正是对其镇守东南功业的最佳注脚。

公元775年

因推行严格军纪,削减士兵额外赏赐,引发部下哗变,被都虞候王国良率乱兵杀害

建中四年(783年)秋,湖南观察使崔瓘赴潭州任所。彼时荆南兵燹初定,而军纪弛废久矣。《旧唐书》载其"性刚严,明于吏术",甫至任即"悉罢冗费,务以俭约率下"。然其矫枉过正之举,竟成取祸之端。

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所记,崔瓘"以军府久无纲纪,务峻法以绳之"。先是削减将士"月给酒肉钱",复禁"军中博戏之具",更令"非受署不得佩刀入牙门"。时值五月溽暑,士卒久戍思归,而崔瓘又"减营中粮赐以充公用",遂致怨声载道。都虞候王国良者,本为"骁勇得众"之将,《新唐书·崔瓘传》称其"阴结牙兵百余人",伺机作乱。

七月庚寅夜,王国良趁崔瓘巡营之际,"举火鼓噪为乱"。乱兵先劫武库,继而"持兵围观察使府"。崔瓘闻变,犹"秉烛治文书",厉声叱曰:"尔等欲反耶?"语未竟,王国良已率众突入,白刃交下。《册府元龟·将帅部》详载其状:"瓘犹格斗,手刃数人,终为乱兵所害,年五十四。"乱军复杀判官李纾、掌书记柳镇等僚佐,潭州军政为之一空。

事后朝廷以"湖南军乱"奏闻,代宗诏赠崔瓘礼部尚书,谥曰"成"。然《唐会要·谥法下》记太常议谥时,有"强毅果敢曰成,追补前过曰成"之语,暗含讽喻。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论曰:"崔瓘以苛察失将士心,虽死非其罪,然驭下无方,亦足为戒。"此段公案,终成中唐藩镇跋扈、将骄卒惰之时代缩影。

寒檐寂寂雨霏霏,候馆萧条烛烬微。 只有今宵同此宴,翠娥佯醉欲先归。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