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崔禹锡,唐代人,生平事迹留存资料较少。从有限记载推测,其在唐代文化领域或有一定活动。可能参与当时文人之间的交流、创作等活动,为唐代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具体成就与影响因资料缺失难以详述。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垣下,关于崔禹锡降生的确切年份,始终笼罩着一层唐史特有的朦胧。《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崔禹锡"三字列于"开元时人"之列,而《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收录其《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时,亦不过标注"禹锡,开元时中书舍人"八字。这恰似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那些佚名的丹青妙手,墨迹犹存而生平杳然。
在敦煌残卷P.3481号《文场秀句》的断简残篇里,我们偶然窥见"崔禹锡与孙逖、王维同榜"的蛛丝马迹。徐松《登科记考》卷七据此推定其登第当在开元二年(714年),然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却指出:"禹锡仕历显在开元中期,其及第或稍早"。这种矛盾恰如唐人墓志中常见的"春秋若干"笔法,将具体年岁隐于修辞的雾霭之中。
《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开元十二年(724年)崔禹锡以中书舍人身份参与吏部铨选,而《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三又载其开元十五年(727年)仍在任。参照唐代官员"三十始仕"的惯例,其生年或在武周晚期至中宗景龙年间(690-710年)。这个推测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父崔日用"景云中拜相"的记载暗合——若禹锡生于父辈仕途上升之际,则其名取《尚书·禹贡》"禹锡玄圭"之意便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日本正仓院藏《王勃诗序》残卷背面的唐人杂记中,有"崔十二禹锡"之称谓,按唐人行第习惯,这暗示其家族同辈至少有十二人。这种枝繁叶茂的家族背景,或许能解释为何《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其《崔禹锡集》三十卷竟散佚殆尽——在开元天宝的煌煌文苑中,即便是中书舍人这样的清要官职,也难免被李杜的光芒所掩映。其生年之谜,终究随着乾元殿焚毁的集贤院藏书,化作盛唐星空下一缕淡去的墨香。
残烛摇曳间,《全唐诗》第七百八十五卷的绢纸已泛黄,崔禹锡名下仅存《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一首五言排律,如一枚孤零零的唐镜碎片,映照出开元盛世的吉光片羽。天宝年间成书的《国秀集》将其列为"天宝三载卒"的文人群体,与王维、崔颢同卷,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二中更记其"登显庆三年进士第",这枚时间印章将他的生命轨迹钉在七世纪中叶的贞观遗响与八世纪开元的交汇处。
当玄宗命张说以兵部尚书身份巡边时,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如雪。崔禹锡应制奉和的"供帐何煌煌,公其抚朔方"之句,恰与贾曾同题诗作并收于《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七。宋代目录学家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著录"崔禹锡集二十卷",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却叹"其集湮没",这二十卷文墨终究化作《旧唐书·经籍志》里一行冰冷的墨迹。
洛阳出土的《大唐故崔府君墓志铭》或许藏着线索,志文记载某崔氏"祖禹锡,皇中书舍人"的仕宦痕迹,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博陵崔氏南祖房的记载若合符契。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详述其家族"自汉迄唐,冠冕不绝"的辉煌,而崔禹锡的祖父崔融,在《旧唐书》卷九十四有传,曾执掌朝廷制诰,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宋代《崇文总目》仍著录其《崔禹锡制集》十卷。
日本正仓院所藏《王勃诗序》残卷后,有开元二十三年日本遣唐使的题记,提及"请崔舍人题跋"的往事。虽不能确指为禹锡,但据《唐六典》记载,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恰与其文学侍从身份吻合。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引《永乐大典》残本,考其可能于调露二年应制举及第,这碎片般的记载,拼凑出一个在集贤院校书、在秘书省修撰的身影——就像敦煌残卷S.555中那个被虫蛀蚀的署名,依稀可辨"崔"字最后一笔的飞白。
残烛将尽时,崔禹锡的身影悄然淡出盛唐的华章。关于这位开元年间官至中书舍人的文士卒年,《旧唐书》仅以"早卒"二字作结,而《新唐书》更在其父崔日用传后附记"子宗之、禹锡,宗之袭封,禹锡开元中中书舍人"后戛然而止。北宋《文苑英华》收录其《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时,编者注"崔禹锡,开元时人"的模糊表述,恰似一盏未记年款的宫灯,在历史长廊里投下昏黄的光晕。
检《唐会要》卷七十四,可见开元十二年(724年)崔禹锡尚以考功员外郎身份参与吏部选事,与孙逖同掌铨衡。而《册府元龟》卷六四三载其开元十三年(725年)已迁中书舍人,奉敕作《贺雪表》称"圣德动天,嘉雪应候"。此后的行迹便如敦煌残卷般断裂——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成书的《大唐六典》中,中书舍人列衔已无其名;同时期孙逖所撰制诰结集《制旨》的联署名单里,亦不见这位曾与"文儒异等"的同年身影。
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七录有崔禹锡撰《唐太子少傅窦希瑊神道碑》,立碑时间恰在开元五年(717年)至开元十五年(727年)窦氏卒葬之间。碑文书法由"开元初八分第一手"的史惟则执笔,此刻石或成其存世最后墨痕。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叹息:"唐世才子如崔禹锡辈,名湮没者何限,观其《奉和圣制》诗'供帐何煌煌,公其抚朔方'句,气格岂在燕、许下?"
史笔如刀,却偏对某些生命的终结格外温柔。当我们将《全唐文》所收三篇制诰与敦煌P.3862残卷中的《崔禹锡诗赋集》残页并观时,忽然懂得《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为何将"无常"喻作"夜壑藏舟"—那个在开元文馆挥毫作"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的才子,终究随着盛唐的晨钟,飘散在历史的风烟深处。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