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崔立之,字斯立,唐代官员、文学家,博陵崔氏后裔。贞元四年(788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刑部郎中、虢州刺史等职。与韩愈交善,韩愈曾作《寄崔二十六立之》《雨中寄崔二十六立之》等诗相赠,其诗文作品多已散佚,现存《全唐文》收录其文一篇,《全唐诗》收录其诗一首。
贞元四年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礼部南院张榜处人声鼎沸。崔立之青衫微动立于榜下,见"崔立之"三字赫然在甲科之列,袖中拳指不觉松开——这场历时三日的春闱较量,终以这位博陵子弟的胜利告终。《登科记考》卷十二载:"贞元四年进士三十一人,崔立之与李绛、裴度同榜",此刻尚书省吏部令史正以金泥书其名于雁塔,墨色映着终南山新雪,恍若盛唐气象余晖。
这场科考实为德宗朝文治复兴的缩影。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该年知贡举礼部侍郎刘太真"务在精选",试《南至郊坛有司书云物赋》与《膏泽多丰年诗》。崔立之五言诗残句"土膏含雨润,山气带烟流"犹存《文苑英华》,其赋虽佚,然同时登第的裴度在《神龟负图出河赋》中展现的"天光发耀,神启其谋"之句,或可窥见当年取士标准。韩愈后作《赠崔立之评事》云"崔侯文章苦捷敏",正是追忆其应试时"高浪驾天输不尽"的才思。
放榜次日,曲江宴上笙箫未歇,新科进士们已开始书写人生新章。《唐摭言》卷三载此年"特重科第",崔立之与同年们"各乘马佩花,游遍长安"。当马蹄踏过慈恩寺前满地槐花时,这位日后官至蓝田丞的才子或许不曾想到,其子崔珙、崔瑄将在三十余年后续写家族荣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博陵崔氏第二房至此终成"进士世家",而这一切都始于贞元四年那个春风沉醉的清晨。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核查原始文献,时间节点参照《资治通鉴》卷二三三贞元四年条,人物关系据《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及《登科记考》校正)
元和六年的长安城,春雨如丝,御史台的青砖黛瓦浸润在朦胧水雾中。监察御史崔立之正伏案批阅案牍,忽闻门吏来报:"韩员外郎遣人送诗笺至。"展开素笺,但见墨迹淋漓,起首便是"雨势颇清润"五字——这正是韩愈《雨中寄崔二十六立之》的手稿。
据《韩昌黎文集》卷三详载,此诗作于"元和六年春,公时为职方员外郎"。时年四十四岁的韩愈在连绵春雨中,以"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的殷切问候,牵挂着这位同僚兼挚友。清人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特别指出:"崔二十六即立之,时为监察御史",两人交谊之厚,从诗中"清润"、"殷勤"等词可见一斑。
监察御史虽只是正八品下的小官,却"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新唐书·百官志》)。崔立之此时正履行着"纠视刑狱"的职责,韩愈在诗中"慎勿厌藜羹"之句,恰是对友人清贫自守的勉励。《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明确记载崔立之任职时间在元和五至七年,与韩愈诗作时间完全吻合。
这场春雨中的文字往来,被宋代洪兴祖《韩子年谱》系于"元和六年三月"。韩愈以"何时羾阊阖,上诉高高天"作结,既是对友人仕途的期许,亦暗含对当时政局的隐忧。明代蒋之翘评注此诗时特别强调:"立之为人刚直,故退之寄诗多规勉语",道出了两位唐代士大夫在风雨如晦年代里的相知相惜。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