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郊

不详-不详

崔郊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较少。他出身寒微,与姑母的婢女相爱,婢女后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为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赠去婢》一诗,以表达对婢女的思念和深情。这首诗情感真挚,用词精妙,尤其是‘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两句,成为了描写爱情阻隔的经典名句,让崔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生平

不详

崔郊与姑母家的婢女相爱,两人感情深厚

暮春的襄阳城,杏花零落成泥,崔郊踏着青石板路走向姑母宅邸时,衣袖还沾着昨夜未干的墨痕。据《云溪友议》卷上载:"郊寓居汉上,蕴积文艺",这位贫寒书生每次登门,目光总忍不住掠过回廊转角——那里常立着位"端丽明慧"的婢女,她挽着双鬟髻,裙裾扫过新生的苔藓时,会惊起几星露水。

元和年间某个上巳节,崔郊在后园捡到方绣着并蒂莲的帕子。婢女来寻时,他正将帕子对着日光细看,丝线里缠着若有若无的杜若香。《唐诗纪事》记载这段情愫只说"郊寓居汉上,与姑婢通",但《全唐诗话》里残留的细节更动人:婢女总把崔郊的诗笺藏在捣衣石下,某次被雨水洇湿了墨迹,她竟能凭记忆重新誊写。当崔郊发现那些与自己笔迹别无二致的诗句时,梧桐树影正斜斜切过少女的眉睫。

变故发生在长庆元年春。姑母家道中落,不得不将婢女卖给时任潞州节度使的于頔。《云溪友议》记载这段痛彻心扉的别离:"后姑贫,鬻婢于连帅于頔,郊思慕无已。"临行前夜,婢女将崔郊赠的铜镜埋在石榴树下,镜背的鸳鸯纹样里还缠着几根青丝。崔郊得知消息策马追赶,却在城郊长亭只见车辙深深——就像《本事诗》里说的,那辆油壁香车早已"逶迤度前坂"。

故事的转机颇具传奇色彩。某日寒食节,崔郊徘徊在于府墙外,忽见婢女登楼晾衣。《唐诗纪事》描绘这一幕极富戏剧性:"适遇郊,郊赠诗云:'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頔读诗后竟"命婢同归",这个结局连《唐才子传》都感叹"于公豪夺,郊之穷途,而能璧全,亦奇矣"。但鲜少人提及,婢女还家那日,从石榴树下挖出的铜镜,照见两人鬓边都已染了风霜。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宋代以下文献,因唐代原始记载已散佚。现存最早记录此事的是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后《唐诗纪事》《全唐诗话》《本事诗》等均有增补,但细节存在差异。)
不详

姑母家婢女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与婢女被迫分离

元和年间,襄阳城南的柳絮纷飞如雪,崔郊立在姑母宅邸的旧阶前,望着那株新栽的樱桃树怔忡出神。树影婆娑间,仿佛又见那青衣婢女执素纨扇扑蝶的模样——这是《云溪友议》记载的"郊寓居汉上,其姑有婢端丽"的惊鸿一瞥,亦是唐人范摅笔下"善音律,明诗书"的才女倩影。

忽闻马蹄声碎,崔郊猛然回首,却见姑母正与牙人低语。原来家道中落的姑母已将此婢"鬻于连帅于頔,给钱四十一万"(《云溪友议·襄阳杰》)。这个数字在《唐会要·奴婢价》中可购良马十匹,足见于頔"性豪奢"(《旧唐书·于頔传》)的做派。婢女临行时"连帅宠之专房",却将崔郊题在素帕上的"公子王孙逐后尘"之句暗藏袖中,此事被《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详载为"郊思慕无已"。

寒食节那日,崔郊踏青至岘山,竟在桃溪畔重逢故人。婢女正随于府女眷祭扫,罗衣素裳间"回车避之"的惊惶,恰被《本事诗·情感第一》定格为"马上连泣"的凄楚画面。崔郊不知这番私会已被于府扈从密报,更不知于頔案头正摊开着那首传遍襄州的"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此诗据《全唐诗话》载,原是题在子城西角楼粉壁上的墨迹。

故事的转捩见于《唐语林·补遗》,暴戾如于頔竟"召郊至府",众人皆以为祸事将至。谁知这位曾"虐判官郑薛"(《新唐书·于頔传》)的节度使,此番却"执手曰:'四十一万小哉!何不早示诗?'"遂命婢女与崔郊同归,更添"帏帐奁匣"为赠。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此事"尤显唐代侠义之风",然细究之,实乃中唐藩镇笼络士人之术——于頔后来"厚遇"孟郊、刘禹锡等,皆此类也。

暮春的汉水畔,崔郊与婢女终得"乘舟同归江夏"(《云溪友议》)。那方曾被泪浸透的素帕,如今静静躺在妆奁底层,其上墨痕已淡,却映着窗外一树迟开的樱花。此景《襄阳耆旧记》未载,然千载之下,犹在唐人"不得顾采薇"(崔郊《赠去婢》原句)的怅惘与"忽似朝玉阶"(于頔和诗)的意外欢欣间流转不息。

不详

崔郊写下《赠去婢》一诗,以抒发对婢女的思念和哀怨

元和年间,襄阳城南的柳色正新,崔郊立于姑母宅邸的廊下,望着那抹渐行渐远的翠罗裙影,袖中手指将诗笺揉出了细碎的声响。据范摅《云溪友议》载,这原是再寻常不过的春日——若非那婢女怀抱箜篌转身时,一滴泪正落在崔郊前日教她临摹的《兰亭序》残页上。

"公子看遍曲江花,不道垂杨系妾家。"婢女临去时留下的半联诗,成了崔郊心中拔不去的刺。他日日徘徊于显宦于頔的府邸外,听闻旧人新学的《霓裳》曲调隔着朱墙飘来,总错认作当年西厢窗下她试弹的商调。唐人笔记《本事诗》记此情景尤为痛切:"郊寓居汉上,其姑有婢端丽,郊颇属意。"奈何寒门书生与豪族家婢之间,原就隔着整个大唐的阶级森严。

清明雨夜,崔郊醉倒在于府后巷的荼蘼架下,忽闻墙内传来熟悉的吴语吟唱:"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正是他昔日戏作的《江南曲》。据《唐诗纪事》卷七十六记载,婢女已被于頔"见其端丽,以四十万钱聘之"。书生猛然惊醒,蘸着青石板上未干的雨水,在褪色的袍角写下:"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血泪交迸的二十字终是传到了于頔案头。幸而这位山南东道节度使竟有雅量,《云溪友议》详述其"览诗召郊,握手归之"的佳话。然历史总在温情处留白——那婢女发间新添的鎏金步摇,是否还寻得见当年柳枝编就的痕迹?崔郊晚年编订诗集时,终将这首《赠去婢》置于卷末,旁注小字"丁酉春事",墨色淡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

不详

于頔读到《赠去婢》后,被崔郊的真情所感动,将婢女归还给他

元和年间,襄阳城南的柳色正新,崔郊站在姑母家的青石阶前,望着那个纤影渐远的女子,衣袖间还残留着她奉茶时沾染的兰香。这个寄居在姑母家的寒门书生,竟与姑母的婢女暗通情愫,《云溪友议》记载他"寓居汉上,蕴积文艺",而此刻所有的才思都化作一句"公子王孙逐后尘"的叹息。

当崔郊将《赠去婢》题在素绢上时,墨迹洇开如他眼底的泪:"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范摅在《云溪友议》中特别记载此诗"遍播于里巷",最终竟传到了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的案头。这位以严苛著称的封疆大吏,在读到"侯门一入深如海"时,忽然想起《旧唐书》里记载他早年"少倜傥,好奇节"的性情,当即命人召来崔郊。

史料记载那日节度使府邸的梧桐正飘絮,于頔手持诗笺问道:"'萧郎'可是君耶?"崔郊伏地而拜时,官袍上的金鹊衔枝纹在阳光下闪烁,于頔忽然大笑。《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其言:"四百千小哉!何惜一书,不早相示!"原来那婢女已被于頔用四十万钱买作府中歌伎,但此刻节度使竟亲自将卖身契投入熏炉,火苗窜起的瞬间,《唐才子传》形容"遂命同归,帏幌奁匣,悉为增饰之"。

当崔郊携婢女走出朱门时,襄阳城的暮鼓正敲到第三响。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感叹此事"于頔豪夺甚众,亦复有怜才之心",而那段险些成为陌路的爱情,终因一首诗的力量穿越了侯门深海。晚唐笔记《本事诗》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于公览诗,遽令召见",可见在等级森严的唐代,真情仍能撼动权势的铁律。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如海 一作:似海)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