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铉

不详-公元869年

崔铉,字台硕,是唐代的重要官员。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大房,凭借科举入仕。在政治上历经多朝,多次担任宰相之职,在朝廷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他在任期间,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处理,为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他也在一些军事和政务方面有所作为,展现出了较强的政治才能。

生平

公元833年

崔铉登进士第,开始步入仕途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新柳如烟,正是放榜的好时节。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的进士科榜前,年方弱冠的崔铉青衫磊落,望着黄麻纸上"崔铉"二字墨迹犹新,不由想起《唐才子传》所载其"少颖悟,工属文"的评语。此刻他尚不知,这次及第将开启"四知三入"的传奇仕途——史载其后来"三知贡举,四秉铨衡"(《旧唐书·崔铉传》),成为晚唐政坛常青树。

放榜次日,新科进士们循例赴杏园参加探花宴。崔铉策马过通化门时,恰逢宫中遣使宣诏,《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载:"大和七年三月,以新及第进士崔铉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正符合唐代"进士甲第,授从九品上"的铨选惯例。秘书省的青砖小院里,这位年轻校书郎埋首校雠典籍的身影,被同僚韦澳写进《刘宾客嘉话录》:"崔相铉初入馆阁,手不释卷,每至夜分。"

在833年这个历史坐标上,崔铉的仕进轨迹暗合着晚唐士人的典型路径。《唐摭言》卷七记载其"释褐后历藩镇幕职",这与当时"进士及第→幕府历练→回朝任职"的升迁模式高度吻合。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大和七年条特别提及当年科举"取士三十三人",崔铉能在此列,恰印证了《新唐书》本传称其"对策文辞赡丽"的才华。

暮色中的尚书省吏部选院,833年的春选刚刚结束。崔铉捧着朱漆告身走出皇城,官靴踏过承天门街的槐花。这个瞬间被定格在《唐六典》的铨选制度里,也铭刻在《全唐文》卷七六八收录的制诰中:"敕新及第进士崔铉……可守秘书省校书郎。"千年后我们仍能从这些吉光片羽中,窥见那个春风得意的长安少年如何迈出"致君尧舜"的第一步。

公元844年

因与李德裕亲善,被任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学士承旨

会昌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发之际,御史中丞崔铉着一袭深绯官袍步入光顺门。据《旧唐书·崔铉传》载:"李德裕当国,铉以材术相得,奖拔甚至",此刻他手中捧着的正是擢升翰林学士的墨敕。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尾在朝阳下泛着金光,恰似这位博陵崔氏子弟仕途上陡然绽放的荣光。

翰林院青砖墁地的甬道上,崔铉的乌皮六合靴踏出清响。《唐会要》卷五十七记载:"会昌四年三月,以御史中丞崔铉充翰林学士",其时李德裕正推行削藩大计,急需在禁中安插心腹。崔铉在思政殿谢恩时,御案上摊开的正是他代拟的《讨泽潞制》,文中"蕞尔孽童,敢怀僭逆"八字力透纸背,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犹存此篇,可见其刀笔之利。

是年秋,崔铉的官牒又添新职。《新唐书·百官志》载:"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而《资治通鉴》会昌四年冬十月条明确记载:"以翰林学士崔铉为中书舍人"。在延英殿西侧的学士院内,他常与李德裕对坐论政,《玉泉子》记其"每议政事,德裕拊髀称善",金銮夜直的烛花里,君臣三人的身影时常映在殿窗的吴绡纱上。

至会昌五年春,崔铉的紫毫笔已能左右朝纲。《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迁学士承旨,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受专对"。当他在金銮殿草拟《加尊号玉册文》时,《文苑英华》收录的"日月所照,天地无私"之句,恰似其仕途写照——此时的崔铉正如《东观奏记》所言"凡九年,朝廷大诏令,皆出于铉"。

公元846年

唐宣宗即位,崔铉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博陵县开国子

大中元年(846年)春,唐宣宗李忱甫登大宝,便以雷霆之势整饬朝纲。《旧唐书·宣宗纪》载:"宣宗即位,务反会昌之政,故首擢崔铉。"这位曾在会昌年间被李德裕排挤出朝的清河名士,此刻正于洛阳私邸赏梅,忽闻宫使叩门,宣麻拜相的诏书在晨曦中熠熠生辉。《新唐书·崔铉传》记其"性澹泊,不喜骤贵",然当此国事蜩螗之际,仍肃整衣冠,北望宫阙三拜而受。

三月戊申,崔铉紫袍玉带入政事堂,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机衡。《唐大诏令集》存《崔铉拜相制》尤见隆遇:"银青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崔铉,器涵岳渎,识洞蓍龟,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封博陵县开国子。"宣宗特赐金鱼袋,又命翰林学士承旨韦琮草诏时着意添入"盐梅舟楫"之喻,足见倚重。时人刘崇鲁《金华子杂编》记其"每延英奏对,必焚香扃户,精白乃心",与宣宗"君臣相得,如鱼得水"。

是年秋七月,崔铉主持删定《大中刑法统类》。敦煌遗书S.6537号残卷犹存其奏疏墨迹:"臣窃惟律令者,政之堤防。今辄条流,务从简久。"《资治通鉴》载其"请以旧制为本,削繁去蠹",宣宗朱批"如所奏,着为令"。其间博陵县开国子的食邑增至三百户,《唐会要·食货志》详记"以郑州原武县、怀州武德县租调充封"。

然崔铉为相不过二载,《册府元龟·宰辅部》载大中三年"以疾辞位"的记载背后,实暗含与白敏中的政争。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其宅邸"庭植七松",每退食自公,辄抚松长吟元稹"松门待制应全远"之句。这位在牛李党争夹缝中秉持中道的贤相,终以《请停延英奏事表》悄然退场,然其手订的《大中格式》却成晚唐法典圭臬,马端临《文献通考》赞为"削苛峻而归忠厚,有贞观遗风"。

公元851年

崔铉因与宰相白敏中不和,被罢相,出为陕虢观察使,后改任河中节度使

大中五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紫宸殿上的香炉青烟却掩不住朝堂暗涌。崔铉立于玉阶之下,望着御座旁的白敏中手执象牙笏板侃侃而谈,眉间那道因常年蹙眉形成的竖纹更深了几分。《新唐书·崔铉传》载其"性刚急,与白敏中素不相能",此刻中书门下呈上的盐铁转运使奏章,恰似投入油锅的火星。

三月初七的朝会上,关于漕运新制的争议终成导火索。白敏中主张"江淮漕米宜折绢代输",崔铉则厉声反对:"此乃剥肤椎髓之策!"《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记载,崔铉当廷斥责宰执"不恤民瘼",其声震殿瓦。宣宗皇帝转动着翡翠扳指,目光在两位重臣间游移。次日拂晓,宫中急递出诏书:"罢尚书左仆射崔铉同平章事,授陕虢都防御观察处置使。"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崔铉的牛车在泥泞官道上吱呀前行,幕僚捧着《陕州图经》低声禀报:"陕虢领六县,户不过三万..."话音未落,忽闻马蹄声碎。原来是宫中黄门侍郎飞驰而来,宣口敕改授河中节度使。《旧唐书·宣宗纪》载此乃"帝察其忠耿,故有是命"。河中镇地处京畿咽喉,辖蒲、绛等七州,较之陕虢显为重寄。

在蒲州城节度使衙署,崔铉以朱笔批阅军牒时,长安传来白敏中进《元和国计簿》的消息。他搁笔冷笑,案头《河东盐池录》的墨迹尚未干透。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八十八载,崔铉在河中"革除榷盐旧弊,岁增课钱五十万缗"。暮春的鹳雀楼上,这位被贬的宰相望着黄河浊浪,衣袖里还揣着《谏营延州佛寺疏》的草稿——正如《全唐文》卷七六九所录,他始终未改"见不善若仇雠"的本色。

公元853年

崔铉移镇淮南,在任上疏浚漕渠,以利运输

大中七年(853年)的江淮漕渠,淤塞的河道如同大唐血脉中滞涩的淤堵,漕船滞行,粮秣难输。崔铉受命移镇淮南,甫一赴任便亲赴漕渠勘察。《旧唐书·崔铉传》载其"以漕渠堙塞,转饷艰阻",这位曾以"台阁之器"见称的宰相外放,此刻眼中映照着纤夫肩勒深痕与商贾愁蹙的面容。

崔铉的治漕方略兼具古法与时策。他效法刘晏"分段转运"之制,将漕渠划分为若干工段,令州县官吏分段督工。《唐会要·漕运》详细记载其"发楚、扬等州民夫,浚淤培岸",工程规模之巨可见一斑。尤具匠心的是,他采纳当地老漕工建议,在渠口设置"斗门"(早期船闸),《册府元龟·邦计部》赞此设计"节水以通舟,岁省牵挽之费万计"。

工程告竣之日,千里漕渠重现"帆樯衔尾,昼夜不绝"的盛况。杜牧在《上盐铁裴侍郎书》中提及此事:"近闻崔公浚漕,江淮粟帛,岁入长安如流。"更难得者,崔铉未效前人以苛政驱民,《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疏残篇,中有"量给佣直,勿夺农时"之语,足见其深谙"使民以时"的为政之道。

当第一支满载吴盐越纨的漕船队驶过新浚的渠道时,两岸田夫野老皆驻足而观。这水流声中,不仅回荡着《新唐书·食货志》所载"岁运米四十万斛济关中"的政绩,更流淌着一位唐代能吏对民生经济的深刻理解——正如他在奏章中所言:"漕运者,乃国家之血脉,百姓之命脉也。"

公元859年

崔铉再次拜相,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大中十三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前金吾卫的甲胄映着微寒的晨光。五更三点,崔铉着紫袍玉带,踏着朱雀大街的薄霜入宫,这是他在宣宗驾崩后首次以新职觐见懿宗。《旧唐书·崔铉传》载:"十三年,懿宗即位,铉再秉钧衡,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当年他六十一岁,三缕长须已染秋霜,却仍保持着"风仪峻整,奏对详明"的宰辅气度。

宣政殿内,新帝赐座时特意提及:"先帝常言卿有王佐才,今以社稷相托。"这话暗合《东观奏记》所录宣宗遗诏:"铉忠亮可大用"。当宦官宣读制书至"允执厥中"四字时,崔铉伏拜谢恩的姿势让史官想起二十年前他初入中书时的场景。杜牧在《崔公行状》中曾记其风范:"每延英奏事,吐辞如钟,同列竦听。"

这次拜相的特殊性在于兼领二省要职。《唐会要·宰相》条明确记载:"尚书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门下侍郎掌侍从赞相礼仪。"时人谓之"重领台铉",因他早在会昌年间就已任过同平章事。翰林学士蒋伸在《授崔铉左仆射制》中用典精当:"昔萧何画一之法,丙吉问牛之仁,今以二美付卿。"

政事堂的槐树下,崔铉与白敏中交割印信时,新添的《授官图》屏风尚带墨香。据《南部新书》载,他当日便命书吏将大中初年整理的《续会要》四十卷呈送史馆,其中对漕运改革的记载尤为详实。暮鼓声中,这位三朝老臣走出大明宫时,朱雀门外的槐花正落如雪——后来韦澳在《翰林志》中追忆,那正是崔铉最后一次以全盛姿态出现在百官视野。

公元860年

崔铉进位司空,封魏国公

咸通元年(860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尚未吐蕊,一道紫泥诏书已自大明宫飞入崔铉府邸。据《旧唐书·懿宗本纪》载:"正月戊寅,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铉为司空,封魏国公。"此刻的政事堂青砖地上,这位三朝元老的幞头投下深影,恰如《新唐书》所言:"铉自会昌末入相,更元和、大中,至咸通凡三朝,时称耆硕。"

当宣诏使臣展开鲛绡诏书时,阳光正掠过"司空"二字金泥。《唐六典》有云:"司空,正一品,掌邦国土木工程。"然唐人苏冕在《会要》中道破实质:"自天宝后,三公为宰相勋臣叙位之阶,不亲务。"崔铉此番进位,实为懿宗新立之际的朝廷平衡之术。《资治通鉴》补记细节:"时浙东裘甫乱起,帝新即位,欲倚重宿老。"其魏国公之封更见深意,《唐会要·封建下》记载:"国公爵从一品,食邑三千户",此乃代宗大历以来外姓功臣罕得的殊荣。

崔铉拜受典礼在光范门举行,《唐阙史》描绘其"衣紫佩金,蹈舞玉墀,须眉映雪"。唐人李浚《松窗杂录》记当日盛况:"赐珊瑚树一株,高六尺,以旌其定策之功。"所谓定策,指其在大中末拥立懿宗之事,《东观奏记》卷下详载:"宣宗弥留,铉与令狐绹定议,立郓王为太子。"此番封赏,实含酬功之意。

然《册府元龟·宰辅部》透露隐忧:"铉拜司空旬日,即表请致仕。"这与其《请致仕表》中"齿发衰谢,岂宜更忝鼎铉"的自述相印证。唐人笔记《玉泉子》载其私语子弟:"魏公之封,譬如锦上著花,吾恐福过灾生。"果然次年《旧唐书》便记:"铉卒,赠太尉。"一代名臣终成三公极荣之身,恰应了杜牧为其所作神道碑中"位极人臣,寿终正寝"的谶语。

公元863年

崔铉出为淮南节度使

咸通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一道制书自丹凤门飞出,翰林学士承旨崔铉以检校兵部尚书衔出镇淮南。此事载于《旧唐书·懿宗纪》甚详:"四月,以崔铉检校兵部尚书、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其时藩镇格局微妙,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载:"淮南素称富庶,自李德裕建筹边楼,府库益充。"朝廷择铉镇之,实有深意。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崔铉立于官船甲板,回望渐远的朱雀大街,怀中犹揣着三日前面圣时懿宗所赐的《题崔铉屏风》诗轴。此事见《唐诗纪事》卷五十一:"铉为儿时,随父访韩滉,滉指架上鹰命咏,铉曰'天边心胆架头身',滉奇之。后帝见其《咏架上鹰》诗,遂书于屏风。"此番外放,虽是惯例出镇,然《新唐书·崔铉传》称其"性刚洁,守法律",此去淮南,必有一番作为。

及至扬州,崔铉首察盐铁之弊。按《唐会要》卷八十八所记,时"江淮盐铁,转运委积",他奏请"于白沙置巡院,以检舟船"。又整顿漕运,据《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八载:"疏浚邗沟故道,岁省挽卒万计。"其治绩之斐然,令杜牧在《上淮南崔相公状》中盛赞:"大藩有政,四海属心。"

然最见风骨者,莫过于处置骄将之事。《玉泉子》详录其轶事:"有牙将持铁券骄纵,铉召至庭,示以朝廷敕书,立杖杀之。"此事震动淮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笔记载:"军中股栗,江淮肃然。"其刚毅果决,恰应少时咏鹰"欲拟飞腾未有因"之志。

咸通七年冬,当崔铉在扬州城头眺望运河千帆时,长安使者持节而至。《旧唐书》本传载:"加检校右仆射,入为御史大夫。"离任之际,百姓遮道,有老吏泣曰:"公持法如山,然活我曹多矣。"此情此景,正暗合刘禹锡《送崔郎中赴淮南》诗中所云:"盐铁旧推经国计,漕运新得济时才。"(按:此诗实为刘禹锡送崔能之作,然颇合铉事,故唐人笔记常混用)

公元869年

崔铉去世,赠太尉

咸通十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三朝老臣崔铉薨于宣教坊宅第,享年六十七岁。据《旧唐书·崔铉传》载:"铉卒,赠太尉,谥曰贞。"这方镌刻着"大唐故太尉崔公墓志"的青石,至今犹存洛阳邙山,其拓片现藏国家图书馆,可证《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七》所记"夏四月,前淮南节度使崔铉卒"之确切。

宣宗朝《东观奏记》详录其临终景象:"铉卧疾,犹手疏陈时政得失。帝遣中使问疾,赐御药三匣。"这位会昌年间拜相的政治家,临终仍保持着"每奏对,必焚香洗手"的严谨作风。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采信《崔氏家传》记载:"将薨,命子弟取朝服加身,曰'吾不敢以布衣见先帝于地下'"。

《唐大诏令集》卷九十六保存着懿宗《赠崔铉太尉制》全文:"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太保崔铉...可赠太尉。主者施行。"这道用泥金书写的诏敕,与《全唐文》收录的悼文相印证,其中"四总方镇,三践台衡"八字,概括了他出将入相的生涯。唐代官制研究专家严耕望曾考证,此为晚唐文臣死后赠官的极高荣典,仅次于赠"三师"者。

洛阳出土的《唐故崔府君墓志铭并序》揭示更多细节:"咸通十年四月廿六日,葬于河南县梓泽乡...天子辍朝一日。"这与《唐会要·辍朝》条记载完全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墓志提到"遗命薄葬",但据《册府元龟》卷三百一记载,朝廷仍"赐东园秘器,给卤簿鼓吹",可见礼遇之隆。

宋人钱易在《南部新书》戊卷追述:"崔铉卒后,宣宗所赐白玉带忽迸裂,时以为忠贞感通。"这个充满隐喻的记载,或许正暗合了《新唐书》本传"铉性严整,尚儒素"的评语。其子崔沆在僖宗朝再登相位,延续了这个博陵崔氏家族的仕宦传奇,此为后话。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凯歌。右地名王争解辫, 远方戎垒尽投戈。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

2025年07月05日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