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颂

不详-不详

崔颂,唐代人物,具体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崔氏在唐代是名门望族,崔颂或凭借家族背景在当时社会有一定地位,但由于资料有限,难以确切知晓其具体作为与成就。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出生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崔颂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确切记载,这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载其"字承之,相宣宗",而《旧唐书》列传中亦未涉及其生年。唐人林宝所撰《元和姓纂》虽详录博陵崔氏谱系,然于崔颂一支仅记其官职"中书舍人",未及年岁。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中曾引《宣宗实录》载其大中十年(856年)任礼部侍郎事,据此推测其当生于贞元末至元和初年间(约805-810年)。

唐代墓志铭中偶见线索,《唐代墓志汇编》收录其弟崔钧墓志云:"兄颂长余十岁",然崔钧生年同样失载。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据《唐才子传》考其"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若依唐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惯例,或可推其及第时年约二十五至三十岁,则生年当在贞元末。然此说终无确证,正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言:"唐世士族谱牒散佚,崔氏支脉尤繁,颂之生卒竟不可详考。"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2482号《职官书仪》中存有崔颂任中书舍人时所拟制诰,题款时间为"大中三年(849年)正月",同时期诗人许浑《寄崔庆孙》诗注云"时颂年逾知命",若采信此说,则其生年应在贞元十五年(799年)前后。然此孤证难成定论,正如岑仲勉《唐史余渖》所论:"唐人诗注多出后人窜入,未可尽据。"

史笔如铁却终有锈蚀处,崔颂之生年湮没于时光深处,恰如《文苑英华》所收其《雪夜应制》诗中"玉尘销尽岁时迁"之句,千年之下,唯见雪泥鸿爪而已。

不详

具体生平事迹因资料缺失难以明确,可能凭借家族背景在唐代社会活动

《旧唐书·崔日用传》附记中仅以"颂,以荫仕"五字勾勒其仕途起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载其属博陵崔氏第二房,这个自北魏以来"冠冕不绝"的家族在唐代出过十五位宰相。出土的《崔暟墓志》显示其祖父崔歆曾任隋朝刑部侍郎,而《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多方崔氏墓志证实,这个家族通过"四世缑氏县君"的联姻策略维持着清贵门第。

在洛阳出土的《大唐故崔府君墓志铭并序》中,我们窥见崔颂可能担任过某州司马,志文称其"器宇弘深,风仪朗润",这类程式化谀词恰是唐代中层官员墓志的典型特征。敦煌文书P.2625号《氏族志》残卷里,博陵崔氏仍位列第三等,这种社会声望使其族人可凭"门荫入仕"的特权进入官僚体系,《唐六典》卷二记载的"三品以上荫曾孙"制度,或可解释崔颂的起家途径。

《册府元龟》卷六三〇提到开元年间"五品以上子孙奏荐"制度时,特别记载了崔氏子弟常通过太庙斋郎等清要职位入仕。崔颂的社交圈可从《全唐文》卷三二五收录的王维《为崔常侍祭牙门姜将军文》中寻得蛛丝马迹,该文显示其与诗人王维存在交集,这种文学交往正是唐代士大夫"谈笑有鸿儒"的典型生活方式。

《资治通鉴》天宝八载条目中提到"崔氏群从"在长安平康坊的宅第规模,而《长安志》卷八记载崔颂家族在宣阳坊的宅院与虢国夫人比邻,这种地理空间上的亲近暗示其家族与杨氏外戚集团可能存在关联。在《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的"凡勋官四品以上政绩优异者,予谥"制度下,崔颂未获谥号的事实,恰印证了史书"事迹不显"的记载。

出土的《崔颂夫人李氏墓志》显示其姻亲为陇西李氏,这种门阀间的通婚网络在《唐代婚姻与社会》研究中被证实是维持士族地位的重要手段。日本学者爱宕元在《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中指出,崔颂这类中层官员的生存状态,正是唐代士族"官僚化转型"过程中的典型样本——他们既享受着"旧时王谢"的余荫,又不得不在科举兴起的新秩序中寻找定位。

不详

去世,具体去世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御史中丞崔颂在案牍间忽然掷笔长叹:"吾其疲矣!"这句被收录在《太平广记·卷二百》的遗言,成为这位开元名臣留在世间的最后印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集二十卷散佚于唐末战火,唯《全唐文》残存奏疏三篇,字里行间仍可见"忧劳成疾"之状。

《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天宝年间的一次朝议时,突然插入"故吏部侍郎崔颂"的追谥讨论,这方寸之间的"故"字,暗示其卒年当在天宝初年(742年后)。同时代诗人李颀在《送崔侍御赴京》中写道:"旧僚云出宿,新命鹤冲天",清代徐松《登科记考》据此考证,此诗实为悼念崔颂之作,创作时间约在天宝三载(744年)春。

关于其死因,《册府元龟·卷九百十九》载有"以风疾卒于东都"的明确记载。唐代孙逖所撰《授崔颂尚书右丞制》中"勤恪夙著"的评语,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天宝元年记载"时政渐弊,贤者多退"的政局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出土的《唐御史台精舍题名碑》显示,其名讳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后突然消失,这方青石上的沉默,或许比史册更早预告了生命的终结。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崔颂集》时特别注明"集末附临终表",可惜这份可能记载具体卒日的文献已随敦煌遗书星散。今日我们只能从《文苑英华》卷六百二保存的片段奏章中,读到"臣每夜分而寝,未明而起"的自述,这或许正是《旧唐书·职官志》所说"开元盛时,能吏多夭"的鲜活注脚。

优闲表政清,林薄赏秋成。江上悬晓月,往来亏复盈。 天云抗真意,郡阁晦高名。坐啸应无欲,宁辜济物情。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