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2025年07月05日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崔颢

译文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请问你家住在哪里?我家就在横塘边。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停下船儿暂且相问,或许我们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
我家临近九江水,来来去去九江畔。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同是长干里乡亲,从小却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下游沙洲风浪多,采莲船儿渐稀少。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怎能忍心不相候,独自逆潮把家还。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三江潮水多湍急,五湖风浪正汹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莲花天生性轻盈,莫嫌莲舟载重沉。

词语注释

横塘: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南。
九江:泛指长江下游支流众多的地区。
长干:古建康(今南京)里巷名,居民多以舟为业。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莲舟:采莲的小船。
三江:泛指多条江河。
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

创作背景

江南水乡的晨雾里,一叶扁舟荡开菱花浮萍,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四首》便从这温润的桨声中诞生。这组乐府旧题的新作,承载着六朝乐府的清丽遗韵,更浸润着盛唐市井的鲜活气息。

长干里——这座金陵城南的古老里巷,自六朝起便是商船云集的繁华之地。李白笔下"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的明艳,在崔颢诗中化作更为细腻的水墨。横塘与九江的地名对答间,隐约可见长江中下游商旅往来的历史图景:九江作为漕运枢纽,每日千帆竞发;横塘作为金陵水驿,夜夜灯火如星。

诗人以"莲舟"为眼,窥见唐代水乡生活的本真。商船女子的大胆率真("停舟暂借问"),船家儿女的质朴遗憾("生小不相识"),皆是中唐市井文化的生动切片。那"三江潮水急"的咏叹,既是对《尚书·禹贡》"三江既入"的遥远呼应,更是对运河商旅风浪险阻的真实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这组诗在形式上保留了南朝乐府双关隐语的妙趣。"莲舟"既指采莲小艇,又暗喻"怜子"之情;"花性轻"既状物态,又抒心志。这种文人诗与民歌的融合,恰是盛唐乐府"文质半取,风骚两挟"的绝佳例证。当建安风骨遇见吴侬软语,便凝成了这四首穿越千年的水上情歌。

赏析

这组乐府诗以水乡女子的口吻,构筑了一个流动的江南世界。四首小诗如四帧水墨小品,通过舟楫往来的日常场景,折射出微妙的情感光谱。

第一首的"横塘问答"最具经典性。学者傅璇琮指出:"'停舟暂借问'五字,将江南水乡的流动性与人际的偶然性完美融合"。女子主动相询的举止打破了传统闺秀的含蓄,而"或恐是同乡"的补白,则泄露了漂泊者寻找情感依托的潜意识。清水芙蓉般的语言里,藏着唐人特有的开放胸襟。

第二首的九江意象延续了水乡主题。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生小不相识'的感慨,实是对生命际遇的哲学思考"。相同的长干水土养育了不同的生命轨迹,偶然的相遇便有了命运般的诗意。九江水既是地理坐标,也成了时间流逝的隐喻。

第三首突然转入风浪意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赏析"那能不相待"的转折:"从客观景物陡转为心理活动,展现了民歌特有的质朴深情"。莲舟在风浪中渐稀的画面,恰似人生途中同伴的离散,而"逆潮归"的抉择,凸显出水乡女子的坚韧。

末首的"花性轻"与"莲舟重"形成精妙对仗。葛晓音教授解道:"以花的轻盈喻指生命的脆弱,以舟的沉重象征生活的艰辛,这种意象组合在乐府诗中极为罕见"。三江五湖的风浪,最终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在动荡中保持轻盈,正是这组诗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四首诗如同四声船桨入水的清响,从具体的乡愁、相遇,渐次推向广阔的人生感悟。水波荡漾的意象群中,始终浮动着唐人特有的生命热情与哲学智慧,这正是《长干曲》历经千年仍能拨动心弦的奥秘。

点评

《长干曲四首》以水乡莲舟为镜,照见江南儿女的温婉与豪情。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其:"素口蛮音,忽接天籁,此等绝妙好辞,竟是寻常说话。"四首小诗恰似四幅水墨,墨色淡而情味浓。

"君家何处住"一阕,王夫之《姜斋诗话》评点:"二十字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少女借问乡音时,那欲掩还露的羞怯,被清人黄生《唐诗摘钞》道破:"只此一问,绝妙情事,绝妙情语。"

崔颢笔下"家临九江水"的疏朗气象,令沈德潜《唐诗别裁》击节:"论画分疏密二体,此诗疏中有密,密中有疏,非妙手不能。"而"生小不相识"之叹,李攀龙《唐诗选》谓之:"偶然问答,词若贯珠。"

后两首风浪中的莲舟意象,被陆时雍《诗镜总论》称为:"气格自高,风华自媚,如莲花出水,明月开天。"末句"由来花性轻"更被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解读为:"以莲喻人,不染不妖,风骨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