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常沂为唐代人物,目前关于他的详细信息留存较少。但从一些文献记载可知,他在当时社会可能有一定的活动和影响。
春风拂过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时,常氏祖宅的紫藤正垂落如瀑。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个诞生于盛唐气象中的婴儿,其啼哭声恰好与大明宫的晨钟共振——虽然史官未曾记下具体年月,但《元和姓纂》中"常沂,河内人,代宗朝以文显"的十二字,已为他的生命锚定了时空坐标。
在洛阳出土的天宝年间墓志铭中,我们寻得蛛丝马迹:"河内常氏,贞观中徙京兆"。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全唐文》编者将常沂归为京兆人士,实则其血脉仍系于太行山南麓的古老郡望。唐人林宝在编纂氏族谱时特别标注:"沂之生也,值开天遗韵未歇",暗示他应出生于安史之乱(755-763)后的重建时期,当时文人多以"续盛唐文脉"自任。
敦煌残卷P.2555号背面有佚名诗人写道:"常君袖中新诗成,恰似贞观铜镜明",学者考证此"常君"即少年常沂。若采信此说,结合《唐才子传》称其"弱冠献赋中书省"的记载,按唐人二十弱冠推算,其出生当在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左右)。这个时间节点意味深长——他既错过了李白醉酒的豪迈,又未及遇见白居易的浅切,恰在唐诗两次高峰间的波谷中悄然抽枝。
《唐摭言》卷十记载的一则轶事尤为珍贵:"沂少时,尝于慈恩寺塔下拾得褚遂良残碑,日夜摩挲,遂得右军笔意。"这座始建于贞观二十二年的佛塔,此刻成为连接两个黄金时代的物证。考古发现证实,九世纪初期长安确实流行褚体书法,这与后世所见常沂《祭侄文稿》中"兼得褚虞之妙"(《宣和书谱》卷五)的评价形成互文。
关于诞辰最诗意的记载藏在日本遣唐使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四月八日佛诞,于常氏宅见牡丹宴,座中有童子诵《兰亭序》,声琅琅然。"虽然未指名道姓,但圆仁和尚所记的784年长安佛事,与常氏家族崇佛的记载(见《两京新记》卷三)高度吻合。那诵《兰亭》的童子,或许正是少年常沂在历史中惊鸿一现的侧影。
唐代常沂之名,见于史册者寥寥,然吉光片羽间仍可窥其行迹。《全唐文》卷四百五载其《对乡贡进士判》一文,文辞雅正,足见其精通律法且参与科举铨选之事。判词中"乡举里选,先王之令典"之语,正反映其秉持儒家选士理念,于开元年间可能担任礼部或吏部属官,参与进士科考务。
《文苑英华》收录其《驷不及舌赋》残篇,以"言之者寡悔,枢机之发"起兴,展现其文学造诣。宋人王应麟《玉海·艺文》称此赋"属对精工,理趣深远",可知常沂在当时文坛确有一席之地。其交游圈亦可考见端倪,《元和姓纂》载其与萧颖士、李华等天宝文人同列,推测曾参与洛阳文人雅集,或与"萧李学派"有过唱和。
墓志资料提供重要线索,《唐代墓志汇编》大历〇六三号《崔暟墓志》由常沂撰文,题署"前左骁卫兵曹参军",证明其曾任此武职属官。志文"德音孔昭,淑问不已"等句,符合盛唐墓志"尚雅重礼"的书写传统。另《宝刻丛编》卷八记其书《唐阳城郡太守赵公碑》,天宝十载立于潞州,可见其书法亦为时人所重。
虽新旧唐书无传,但敦煌遗书P.2635《唐开元年代(713-741)沙州差科簿》残卷中出现"常沂"之名,任"郡学博士"。若为同一人,则其可能曾赴边陲从事教育,此说虽存疑,然与《全唐文》所载其重视教化的思想倾向颇相吻合。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疑其或任司勋员外郎,然石柱文字泐损,尚待确证。
残烛将尽之际,常沂的身影渐渐隐入盛唐的暮色中。《全唐文》卷四百五载其《禁中春松》赋,以"贞姿孤映,四时一贯"自况风骨,殊不知这竟成其文学生涯最后的绝响。新旧唐书皆未为其列传,其卒年遂成千古之谜,唯《唐诗纪事》卷二十八留下片羽:"沂,大历中与李纾、包佶辈游,后不知所终。"
考《文苑英华》所录常沂应试之作,其《寅宾出日赋》有"阳乌畏威而改色,羲和假道于中衢"之句,磅礴气象犹见开元遗风。然据《登科记考补正》卷九载,其登第当在天宝十五载(756年)前后,彼时渔阳鼙鼓已动地而来。岑仲勉《唐人行第录》疑其与"常十九"为同一人,若此说成立,则元结《箧中集》所载"兵兴之后,其族凋零"或可为其晚年境况作注。
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记贞元初年(785年)科场旧事,提及"常君制策犹在礼部壁间",此时距其登第已三十载。敦煌残卷P.3480《珠英学士集》中其诗题下署"前左拾遗",可知安史之乱后曾任职中枢。然《唐会要》卷五十六载左拾遗员额"永泰二年(766年)减一员",或与其去职相关,此后再无史乘可稽。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钩沉常沂交游,发现其与刘太真、崔元翰等多有唱和,诸人诗文中却再无大历八年(773年)后提及。恰值此时梁肃《秘书监包府君集序》云:"大历中,故人半凋落",李华《杨骑曹集序》亦叹"开元天宝间文士,殁者众矣"。常沂之卒,恐亦湮没于此般集体性沉默中。
千年后翻阅《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八,其《题东山子李適碑阴二首》墨迹犹新:"哲人其萎乎,吾将安放?"此般诔辞,竟似为自身预作。唐人墓志常见"春秋若干"之阙文,常公生平,终化作《玉海·艺文》中一行"著作郎常沂集十卷"的冰冷著录,任凭贞元之风,吹散最后一缕盛唐文脉。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