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伤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兔走乌飞不相见,人事依稀速如电。王母夭桃一度开,
玉楼红粉千回变。车驰马走咸阳道,石家旧宅空荒草。
秋雨无情不惜花,芙蓉一一惊香倒。劝君莫谩栽荆棘,
秦皇虚费驱山力。英风一去更无言,白骨沉埋暮山碧。

南杰

译文

兔走乌飞不相见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难再相逢
人事依稀速如电
人间往事模糊,快得如同闪电
王母夭桃一度开
西王母的仙桃只盛开一次
玉楼红粉千回变
华丽的楼阁和佳人容颜千番变化
车驰马走咸阳道
车马疾驰在咸阳的古道上
石家旧宅空荒草
石崇的豪宅如今只剩荒草丛生
秋雨无情不惜花
秋雨冷酷无情,不惜摧残花朵
芙蓉一一惊香倒
芙蓉花一朵朵惊落,芬芳消散
劝君莫谩栽荆棘
劝你不要徒劳地种植荆棘
秦皇虚费驱山力
秦始皇白白耗费了移山之力
英风一去更无言
英雄气概一去不回,再无消息
白骨沉埋暮山碧
白骨深埋,暮色中的青山依旧苍翠

词语注释

兔走乌飞:比喻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兔指月中的玉兔,乌指太阳中的金乌。
王母夭桃:西王母的仙桃,传说三千年开花一次。夭桃,娇艳的桃花。
玉楼红粉:华丽的楼阁和美丽的女子。红粉,指代美女。
谩(mán):徒然,白白地。
驱山力:指秦始皇想用鞭子驱赶山岳的传说。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伤歌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歌

《伤歌行》作为唐代乐府杂曲歌辞的代表,诞生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动荡时期。诗中以"兔走乌飞"(日月更迭)起兴,暗合天宝后期社会剧变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恰如诗中"玉楼红粉千回变"的意象,昔日繁华已成梦幻泡影。

王侯将相的末世图景

"车驰马走咸阳道"直指京畿要冲的衰败,与杜甫《兵车行》形成互文。石崇金谷园的典故(石家旧宅)被赋予新解,昔日"珊瑚击碎"的奢靡,终化作"空荒草"的苍凉。这种贵族没落的主题,折射出中唐门阀制度瓦解的历史进程。

自然与权力的哲学观照

"秋雨无情不惜花"的拟人笔法,暗喻历史规律的无情。秦皇驱山的典故(典出《三齐略记》),与"白骨沉埋"形成强烈反讽,揭示统治者追求不朽的虚妄。这种批判意识,与柳宗元《封建论》等中唐反思文学思潮相呼应。

诗歌艺术的时空交响

全篇以蒙太奇手法拼接多个意象:从神话(王母夭桃)到现实(咸阳古道),从植物(芙蓉荆棘)到地理(暮山碧色),构建出多层时空的衰飒之美。这种破碎感的美学表达,正是中唐诗歌"以凄丽写沧桑"的典型特征。

赏析

这首诗以"伤歌"为名,实则是一曲穿透时空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密集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虚实相生的艺术世界,其中"兔走乌飞"的日月更迭与"人事如电"的短暂形成宇宙级对比,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句"得天地运行之妙,摄人生无常之魂"。

诗中精心设计了四重意象结构:首以神话意象(王母夭桃、玉楼红粉)展现永恒与瞬息的悖论,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仙家岁月与人世荣枯相映,愈显尘世之堪悲";次用历史意象(咸阳道、石崇旧宅),《而庵说唐诗》认为此乃"以铜驼荆棘之叹,写兴亡代谢之悲";再转自然意象(秋雨芙蓉),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无情秋雨与惊倒香花,物我交感之极致";终以典故意象(秦皇驱山),胡应麟《诗薮》谓之"使典如盐着水,见智见悲皆在其中"。

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升华:从"不相见"的怅惘到"速如电"的惊觉,经"空荒草"的寂寥至"惊香倒"的痛惜,终达"暮山碧"的苍茫。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中分析:"七情穿珠而过,末句'暮山碧'三字尤妙,以亘古不变的青山反照瞬息消亡的生命。"诗中"劝君"之语,实为自伤之辞,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解此:"荆棘之喻,非独诫人,正是诗人历经沧桑后的血泪悟语。"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时空处理的艺术。吴乔《围炉诗话》特别称道其"缩千年于尺幅"的手法:"自神话而历史而当下,时空层层折叠,终以'暮山碧'收束万古,此真得老杜'乾坤万里眼'之髓。"诗中"白骨"与"碧山"的色彩对照,被钱锺书《谈艺录》引为"死亡美学"的典范:"碧山无情埋骨,正是天地不仁的诗化呈现。"

点评

《伤歌行》以倏忽光阴与繁华幻灭为经纬,织就一幅苍凉的生命图卷。明代诗评家陆时雍于《唐诗镜》中击节叹赏:"'玉楼红粉千回变'七字道尽人间色相,如观海市蜃楼,转瞬成空。其笔力之遒劲,可比庾信《哀江南》之遗响。"

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标其意象经营:"'秋雨芙蓉惊香倒'句,化无情为有情。雨打芙蓉非止摧花,实乃惊破盛世残梦。此等炼字功夫,暗合李长吉'幽兰露,如啼眼'之凄艳。"

近代词学大师吴梅于《词学通论》中抉发其深层哲思:"秦皇驱山与王母蟠桃对举,仙凡两界俱成虚妄。末句'白骨沉埋暮山碧',以青山亘古反衬人生须臾,较之太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更见苍莽。"

此诗结穴处尤见功力,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暮山碧'三字收束全篇,将电光石火之人事与永恒青山并置。此种时空对照手法,实脱胎于《诗经·黍离》之悲,而更具唐人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