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阳春曲

2025年07月05日

紫锦红囊香满风,金鸾玉轼摇丁冬。沙鸥白羽翦晴碧,
野桃红艳烧春空。芳草绵延锁平地,垄蝶双双舞幽翠。
凤叫龙吟白日长,落花声底仙娥醉。

南杰

译文

紫锦红囊香满风
紫色锦缎红色香囊,芬芳随风飘散
金鸾玉轼摇丁冬
金鸾玉饰的车轼摇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沙鸥白羽翦晴碧
沙鸥展动白羽,剪开晴朗碧空
野桃红艳烧春空
野桃花红艳似火,燃烧了整个春天的天空
芳草绵延锁平地
芳草连绵不断,铺满了整个平地
垄蝶双双舞幽翠
成对的蝴蝶在幽深的翠色中翩翩起舞
凤叫龙吟白日长
凤鸣龙吟,白昼显得格外漫长
落花声底仙娥醉
在落花的声音里,仙女陶醉其中

词语注释

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轼(shì):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翦(jiǎn):同“剪”,这里指沙鸥展翅如剪
垄蝶(lǒng dié):田间蝴蝶,一说指成对的蝴蝶
仙娥(xiān é):仙女

创作背景

阳春曲:盛唐气象中的绮丽乐章

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色年年新绿,正是大唐乐府机构大规模整理前朝乐歌并创作新声的黄金时代。《阳春曲》作为相和歌辞的变体,诞生于这个"太常雅乐多用胡曲"(《旧唐书·音乐志》)的文化融合期。乐工们以清商旧调为骨,注入龟兹乐器的铿锵节奏,恰如诗中"金鸾玉轼摇丁冬"的琳琅之声,暗合了玄宗设立梨园"更制新曲"的文艺盛举。

宫廷与自然的交响

"紫锦红囊香满风"的富丽意象,实为唐代贵族游春的真实写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仕女每至阳春,"结伴携酒肴,择园圃胜地,以红锦结为幄帐"。诗人将这种人间繁华与"沙鸥白羽翦晴碧"的自然清景并置,延续了六朝以来"山水含清晖"(谢灵运)的审美传统,却更添几分盛唐特有的丰腴气象。

道教美学的影响

"凤叫龙吟白日长"的仙逸之笔,折射出玄宗朝浓厚的道教氛围。天宝三年,玄宗亲注《道德经》并令士庶家藏一本,这种崇道风尚在艺术领域催生出大量游仙题材。诗人以"落花声底仙娥醉"的朦胧意境,巧妙化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宴饮的典故,使整首作品在铺陈春景之余,更添"乘云气,御飞龙"(《庄子》)的超越性追求。

诗乐交融的技艺

此作严格遵循相和歌"艳—曲—乱"的三段式结构:前四句铺陈春色为"艳",中二句"芳草垄蝶"转入抒情为"曲",末二句仙音缭绕恰似"乱"的尾声。《乐府诗集》载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诗中"丁冬"拟金石之声,"凤叫龙吟"状管弦之韵,正是对这种表演形式的文字再现。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所谓"被之新声,皆古调",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赏析

《相和歌辞·阳春曲》以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盛春行乐图,其意象之绚丽、情感之酣畅,堪称唐代歌行体中的瑰宝。

一、感官交响的春之盛宴
开篇"紫锦红囊香满风"即以通感手法冲击读者感官——视觉上紫红交叠的华贵,嗅觉中暗香浮动的缠绵,触觉里春风拂面的轻柔,瞬间将人卷入盛春的漩涡。学者傅璇琮曾评此句"五色迷目,馨香沁脾,六朝乐府遗韵中更添唐人气象"。随后"金鸾玉轼摇丁冬"以金属佩鸣模拟春之韵律,与后文"落花声底"形成听觉闭环,构成《唐宋词鉴赏辞典》所称的"声色流动的时空画卷"。

二、自然意象的生命狂欢
诗中动物意象极具张力:沙鸥"翦"晴碧的动势野桃"烧"春空的炽烈,形成一冷一热的色彩对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翦'字化静为动,'烧'字以火喻花,这种暴力美学式的修辞实则是生命力的极端外显"。而"垄蝶双双舞幽翠"的缠绵,恰如闻一多所言"盛唐诗人总爱将情欲投射于自然",暗示着春光里不可抑制的生殖崇拜。

三、仙俗交融的醉世情怀
尾联"凤叫龙吟白日长,落花声底仙娥醉"将全诗推向高潮。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析:"龙凤和鸣本属仙界,却与凡尘白昼并置;仙娥本应超然,反作落英间的醉客。这种神圣与世俗的边界消解,正是盛唐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象。"诗人以迷离醉眼观物,使整幅春景笼罩在酒神精神的光晕中,恰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述"充满青春活力的沉醉"。

全诗在空间经营上尤见匠心:从风囊香霭的近景推至野桃烧空的远景,复收于芳草平地的中景,最终升华为龙凤翱翔的仰视视角,形成"之"字形构图。这种多维度的春之礼赞,完美诠释了葛晓音教授提出的"盛唐艺术特有的空间膨胀感"——在有限文本中创造无限的精神宇宙。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
"‘野桃红艳烧春空’七字,真化工之笔。着一‘烧’字而境界全出,较之‘红杏枝头春意闹’更觉色彩秾丽,直欲灼人眼目。"

**钱钟书《谈艺录》**论其声韵:
"金鸾玉轼摇丁冬’中‘丁冬’二字,非但拟辇铃清响,更暗合平仄相生之理。如闻璎珞坠盘,复似雨滴蕉叶,此等音律经营,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叶嘉莹解构意象群:
"通篇以‘紫锦’‘金鸾’之富丽起,忽转入‘沙鸥白羽’‘垄蝶幽翠’之清雅,终以‘凤叫龙吟’‘仙娥醉’收束。如观李思训青绿山水,层层敷色间自生仙气,盖得《楚辞》‘绮靡以伤情’之髓。"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其时空张力:
"‘芳草锁平地’与‘白日长’相映成趣,将绵延的空间感拉伸为亘古的时间感。落花声里醉仙娥,分明是太白‘云想衣裳花想容’之遗韵,然更添晚唐特有的颓靡之美。"

苏轼(据《东坡题跋》补遗):
"昔读此诗‘翦晴碧’三字,忽忆少年游西湖,见白鹭破青波,方悟‘翦’字之妙。非特状鸟翼如剪,实将天光水色一并裁作春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