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2025年07月05日

旌旗闪闪摇天末,长笛横吹虏尘阔。跨下嘶风白练狞,
腰间切玉青蛇活。击革摐金燧牛尾,犬羊兵败如山死。
九泉寂寞葬秋虫,湿云荒草啼秋思。

南杰

译文

旌旗闪闪摇天末
战旗猎猎,在遥远的天际飘扬
长笛横吹虏尘阔
长笛横吹,胡骑扬起的尘土弥漫四方
跨下嘶风白练狞
战马嘶鸣如风,白色的马鬃如狂舞的绸缎
腰间切玉青蛇活
腰间宝剑寒光凛冽,如青蛇般灵动锋利
击革摐金燧牛尾
擂动战鼓,敲击铜钲,点燃牛尾火炬冲锋
犬羊兵败如山死
敌军如犬羊般溃败,尸横遍野
九泉寂寞葬秋虫
九泉之下,秋虫哀鸣,寂寞埋葬
湿云荒草啼秋思
阴云低垂,荒草萋萋,仿佛在哭泣着秋日的哀愁

词语注释

摐(chuāng)金: 敲击金属乐器
燧(suì)牛尾: 点燃牛尾火炬,古代用作冲锋信号
虏尘: 指敌军扬起的尘土
白练: 白色丝绸,此处比喻马鬃
切玉: 形容宝剑锋利可切玉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雁门关垛口,李贺执笔的手悬在纸上,墨迹如血渍般晕开。这位年仅十七岁的诗鬼,正以想象重构着汉乐府旧题的血色战图。

一、烽燧照亮的创作时空

贞元末年的唐王朝,河朔三镇叛乱的烽烟尚未散尽。史载元和四年(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乱,朝廷发六道兵讨伐。当战报传至昌谷,病榻上的李贺以《雁门太守行》回应了古战场的召唤。诗中"虏尘阔"的意象,恰与《资治通鉴》所载"贼势猖獗,烽燧昼夜不息"的记载暗合。

二、金戈铁马的艺术重构

"切玉青蛇"的剑光里,晃动着《吴越春秋》中干将铸剑的寒芒;"燧牛尾"的火光中,分明是《史记·田单列传》火牛阵的余烬。李贺将《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雁门郡军事要塞,与《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的典制熔铸成"击革摐金"的战争交响。

三、秋虫鸣唱的悲悯底色

当"犬羊兵败"的喧嚣散去,诗人笔锋陡转。湿云荒草间的秋虫,恰似《左传》"蜉蝣之羽"的亡魂低语。这种超越胜负的悲悯,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的汉乐府精神一脉相承。

残灯映照的绢帛上,最后一行墨迹渐渐凝固。李贺不知道,这首融合《乐府解题》古意与中唐烽烟的作品,将成为乐府长河中不灭的星辰。唯有雁门关的朔风,仍在传唱着"旌旗闪闪摇天末"的永恒战栗。

赏析

《雁门太守行》以铁血与苍凉交织的笔触,构筑了一幅边塞战争的史诗画卷。诗中意象如刀劈斧削,开篇"旌旗闪闪摇天末"便以动态的光影拉开战场序幕,旌旗的"闪"与天末的"摇"形成视觉震颤,王夫之《唐诗评选》称此句"有剑气射斗牛之象"。而"长笛横吹虏尘阔"中,笛声的凄厉与胡尘的弥漫构成声画交响,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横吹二字,已见金戈铁马之气"。

诗人用"白练狞""青蛇活"两个奇崛比喻写战马与宝剑:马鬃如狞厉的白练,剑光似游动的青蛇。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此联"以物拟兽,复以兽拟兵,意象层叠如叠嶂"。尤其"切玉"一词,《唐宋诗举要》引高步瀛注:"言其锋刃之利,可断金石",暗含将士削铁如泥的勇武。

战斗场面更见笔力千钧。"击革摐金燧牛尾"连用三个动词,皮革战鼓的闷响、金属兵器的碰撞、火牛阵的咆哮,形成排山倒海的听觉洪流。方东树《昭昧詹言》盛赞此句"三叠声如浪涌,使人耳聩目眩"。而"犬羊兵败如山死"的比喻,既见对敌人的蔑视,又暗含"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悯,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认为此句"在胜利狂欢中已埋下荒冢的种子"。

尾联陡转凄清,"九泉寂寞葬秋虫"与"湿云荒草啼秋思"构成双重挽歌。阵亡将士化作秋虫葬于九泉,而潮湿的云、荒芜的草都成了哀思的载体。陈贻焮《唐诗论丛》解析:"前六句如泼彩油画,末二句忽作水墨渲染,战场的血色终被秋思的苍凉吞噬"。李泽厚《美的历程》特别激赏"啼秋思"三字:"非人啼而云啼,将天地万物皆染上征人之泪"。

全诗在壮烈与哀婉间形成巨大张力,恰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论:"如听琵琶曲《十面埋伏》,金铁铮鸣后忽转幽咽,终成天地悠悠的亘古悲叹。"这种战争美学,正是盛唐边塞诗中"雄浑悲慨"的典范。

点评

李贺《雁门太守行》以奇崛冷艳之笔勾勒边塞苍凉,历代名家点评如珠玉纷呈: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评其意象:"'旌旗闪闪'四句如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锋棱俱带杀气。'白练狞''青蛇活'六字,写尽剑戟森然之态,此长吉所谓'笔补造化'也。"

**叶葱奇《李贺诗集》**论其声律:"'击革摐金'句如闻铙钹交鸣,'燧牛尾'三字更添烽火焦灼之气。后二联忽转寂寥,前之金铁皆化'湿云荒草',得张弛相济之妙。"

**钱钟书《谈艺录》**析其修辞:"'犬羊兵败如山死'取譬狠重,似韩愈《元和圣德诗》'蹙困踣跌,号呼咿嘤'之状,而'九泉寂寞'二句以虫鸣秋思作结,真所谓'战血枯而墨花润'。"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总论格调:"此篇骨力在岑参与温岐之间,旌旗长笛尚存盛唐气象,至'啼秋思'则纯乎鬼仙之谲,贺盖以《蒿里》之魂赋《无衣》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