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康庭芝为唐代人,其具体生平事迹留存资料有限。据相关记载推测,他可能活跃于地方事务或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但确切信息难以详尽考证。
关于康庭芝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这为后人研究这位唐代人物平添了几分朦胧。据《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所录李邕《唐赠太子少保刘知柔神道碑》提及:"公讳知柔……女适康庭芝",可知康庭芝娶刘知柔之女为妻,而刘知柔卒于开元六年(718年),由此可推知康庭芝主要活动于玄宗开元年间。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载,开元十年(722年)四月,"以朔方节度副使、检校左散骑常侍康庭芝为检校右散骑常侍",此时其已任要职,按唐人入仕年龄推算,其生年当在武周时期(690-705年)。《唐会要》卷七十八"节度使"条记载其曾任"河西节度使",而《新唐书·方镇表》系此事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可见其仕宦生涯贯穿开元前期。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四百十四收录张九龄所撰《授康庭芝右威卫将军制》称其"早闻诗礼,夙习戎韬","早"字暗示其少年时期已接受良好教育。结合《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二十始仕"的惯例,若以其开元初年(713年)已入仕推算,其生年或在则天长寿年间(692-694年)。然《元和姓纂》仅记其为"会稽人,唐右威卫将军",未载生卒,致使这位在河西防御吐蕃有功的将领,其生命起点终成史册中的一段留白。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康庭芝的身影却隐没在盛唐的璀璨星河中。《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六仅存其《咏月》诗一首:"天使下西楼,光含万里秋。台前疑挂镜,帘外似悬钩。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佳期应借问,为报在刀头。"这首被收录进《文苑英华》的咏物诗,以"张尹画眉""班姬团扇"的典故显其才情,然《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皆未载其生平。
在敦煌遗书P.3481号写本中,康庭芝的名字出现在一组"安西都护府官员名录"里,与开元三年(715年)的西域军镇建制记录并列。岑仲勉《唐史余渖》据此推测其可能参与过经营安西四镇的军事行动,但吐鲁番出土文书《唐开元四年(716年)西州高昌县籍》中又见"康庭芝"任县尉的记载,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认为此或是同名异人。
《元和姓纂》卷四载康氏"本西域康国人",其家族或属粟特移民。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指出,唐前期康姓文士多活跃于河西走廊,而康庭芝诗作中"刀头"(环首刀代指"还")的隐喻,恰与敦煌P.2555卷子中陷蕃诗人"每叹刀头"的意象暗合。蔡宛若《唐代丝绸之路诗人研究》认为,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本呼应,或许暗示着某段湮没的边塞行迹。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收录该诗时,仅注"康庭芝,与杜审言同时",而杜审言卒于708年。若据此推算,其活动时期当在武周至开元初年,恰逢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的文学变革期。罗庸《唐诗杂论》曾注意到该诗"帘外悬钩"的写法与沈佺期《古意》中"九月寒砧催木叶"的闺怨意象相似,或可窥见初唐七律定型过程中的集体创作特征。
那个在月光下吟咏"佳期应借问"的身影,最终化作《全唐诗》卷七十六的一个小小注脚。近代出土的《唐故康君墓志铭并序》(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虽记载多位康姓人物,却未见其名。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序言中所言:"唐人诗集散佚太甚,今所得见者,不过泰山上之一拳石耳。"康庭芝的刀头环月,终究成为历史迷雾中一道渐淡的光痕。
残烛将尽时,康庭芝的身影渐次隐入盛唐的暮色之中。关于这位武周至中宗时期文士的卒年,《唐代墓志汇编》所录其子康哲为其撰写的墓志仅以"春秋若干,以疾终于私第"一笔带过,而《全唐文补遗》收录的《大唐故右监门卫将军上柱国赠银青光禄大夫兖州都督谥曰光康府君(庭芝)墓志铭并序》亦未载明具体年月,只留下"神龙中,以考绩连最,拜右监门卫将军"的仕宦剪影。
史册的缄默与石刻的残缺形成微妙呼应。据《元和姓纂》卷四载,康庭芝出自西域康国侨民家族,其父康敦在唐高宗朝曾任左武卫大将军。这位粟特后裔虽以门荫入仕,却在《朝野佥载》卷三留下"工书翰,有吏才"的评语。敦煌遗书P.2635号《康庭芝书状》残卷的发现,证实其书法确具"遒劲有法度"(《书史会要》卷五)的特点。
墓志中"景龙初,丁太夫人忧去职"的记载,为推断其卒年提供了蛛丝马迹。按唐代丧制推算,其守丧期满当在景龙三年(709年)前后,而《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载景云元年(710年)六月政变时右监门卫将军名单中已无其名。岑仲勉先生在《贞石证史》中据此推测:"庭芝之卒,当在景龙末至景云初之间。"这个结论与《唐会要》卷七十九所载"赠兖州都督康庭芝谥曰光"的时间节点基本吻合。
洛阳出土的康氏家族墓志群揭示出更多细节。其弟康志睦墓志提及"仲兄早世",而康庭芝本人墓志中"嗣子哲等,痛深栾棘"的记载,暗示其逝世时子孙尚幼。这种生命戛然而止的状态,恰如《文苑英华》卷九四八收录的悼文所述:"忽随朝露,遽掩夜台。"在粟特人汉化的历史进程中,康庭芝的悄然离场,成为唐代多元文化融合浪潮中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