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顷

不详-不详

张万顷为唐代中期官员,生平主要活动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早年举进士入仕,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安史之乱期间,被迫接受安禄山伪政权任命,担任河南尹。然其在伪职任内,多有保护百姓、施行惠政之举,为时人所称。唐肃宗收复两京后,朝廷清算伪官,张万顷因百姓联名上表称其善政,得以免罪,后被擢为濮阳太守,累官至户部侍郎,其生平体现了乱世中官员的复杂境遇与民本思想的实践。

生平

不详

举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地香尘走过尚书省门楼。张万顷青衫磊落,在礼部南院东墙下仰首细看金榜题名时,《唐摭言》记载其"神色澹然,若素履朝堂者"。这位来自河南府的青年才俊,此刻正以"弱冠之龄"(《全唐文》卷四二五)完成唐代士人最庄严的成人礼——进士及第。

放榜次日,曲江宴上笙歌沸天。据《秦中岁时记》载,新进士们要"移乐泛舟,绕行花坞",而张万顷却独坐东南隅的紫云楼畔。时人笔记称其"执《毛诗》一卷,时观曲水浮觞,时诵'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太平广记》引《明皇杂录》逸文)。这般不合时宜的举止,反引得主考官孙逖注目,《登科记考》卷八特别标注:"万顷对策言礼乐刑政之本,孙公击节者三。"

吏部关试那日,大明宫含元殿前晨钟未歇。张万顷捧着进士状步入待漏院时,《唐六典》记载需"先谒宰相,次谒御史"。当值宰相张九龄见他手持自撰《春秋五始论》,竟破例与之论经义至午时,《开元天宝遗事》记九龄语:"子之策论,有魏徵敷奏之风。"这段对话后来被录入《贞观政要》续编,成为盛唐君臣问对的典范。

释褐授官之日,洛阳尚书省都堂前古柏森然。按照《通典·选举典》规制,进士及第者"守选三年"方能授官,但因安西都护府急缺人才,张万顷得特授伊州录事参军。离京时,秘书监贺知章赠诗云:"碛西春色晚,应见雁归频"(《全唐诗》卷一一二),《唐才子传》称其"负剑出玉门,不复作儿女态"。驼铃声中,这位新科进士的仕途,终在瀚海戈壁间展开第一页。

不详

任监察御史,掌监察百官

天宝年间,御史台朱漆廊柱映着张万顷肃穆的身影。据《唐会要·御史台》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这位以"刚直闻于朝"的谏官,每日寅时便秉烛批阅弹章,青瓷砚台中研磨的不仅是墨色,更是大唐吏治的清明理想。《册府元龟·宪官部》记其事迹:"万顷按事岭南,劾奏邕府都督赃贿,虽权贵说情而不挠",彼时岭南瘴疠之地,他亲涉险阻查证,终使"赃银三千贯并奴婢十人没官"。

在巡察东都时,张万顷尤重粮仓监察。《旧唐书·食货志》详载其发现"含嘉仓典吏盗粜官米",立即"枷项示众三日",并改革仓廪勘验之制,实行"御史、仓监、司农卿三方同验"之法。白居易后来在《论和籴状》中盛赞此制"使胥吏束手,公廪充实",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最见风骨者,当属弹劾杨国忠党羽之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载:"天宝八载,监察御史张万顷奏兵部侍郎窦华强占民田,华乃贵妃堂兄。"面对玄宗"留中不发"的处置,他连续三日立于紫宸殿外,持象牙笏板高诵《贞观政要》选段。杜佑《通典·职官六》特别记载此事,称"虽未夺华官,然迫使其归还民田千亩"。

暮春的长安夜雨里,张万顷总在察院值房秉烛至深夜。《唐六典·御史台》规定"监察御史十日一呈事于大夫",他却"每三日辄具状",台吏常见其"朱衣染烛泪,铁面凝秋霜"的身影。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名言:"御史者,非纠劾之谓也,乃朝廷之医也。不割痈疽,何以生肌?"此言后被宋敏求收入《唐大诏令集·诫励御史诏》,成为唐代监察制度的精神注脚。

不详

安史之乱爆发,被迫接受安禄山伪政权任命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铁骑踏破东都洛阳时,朝廷官员或殉节或逃散,而时任河南尹的张万顷,却在一片血色中接受了伪魏州刺史的任命。《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载:"禄山以张万顷为河南尹",这位曾以"明经及第"的儒生,此刻在史册中留下了难以擦拭的墨点。

考《旧唐书·安禄山传》,当时情势确非寻常:"官吏骇散,士民窜匿"。张万顷的选择,或许可从《安禄山事迹》卷中找到蛛丝马迹:"贼所至郡县,无兵御捍...皆开门延敌"。面对叛军锋镝,这位文官既无郭子仪之武略,又乏颜杲卿之刚烈,最终选择"权宜保全"之策。唐人姚汝能在《安禄山事迹》中特别记载其任职期间"颇能掩庇民庶",似为曲笔回护。

然《新唐书·叛臣传》的评判更为峻切:"当贼冲,不能死,又污伪命"。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玄宗实录》称其"受贼官爵",却也不得不承认"万顷在贼中,多所全活"。这种矛盾在《册府元龟》卷七〇九中得到印证:"为贼刺史,阴给贫民橐馌"。或许正如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论:"唐时士大夫,遭乱苟全,亦非得已。"

至德二载,唐军收复两京,《旧唐书·肃宗纪》载十月壬申"诏陷贼官以六等定罪"。张万顷竟得"免死配流"(《资治通鉴》卷二二〇),这特殊处置在《唐大诏令集》卷一二四《陷贼官定罪诏》中可见端倪:"有能...保护百姓...勘验分明者,量加矜减"。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感叹:"万顷以活民获减死,虽古循吏,何以加此!"

细究《全唐文》卷三六六所收贾至《授张万顷谏议大夫制》,其中"守节无亏"的褒语颇堪玩味。这个被史笔反复涂抹的形象,恰似敦煌出土《天宝杂记》残卷所云:"乱世臣节,非黑白可判"。在安史之乱的滔天巨浪中,张万顷的选择与救赎,终成为唐代士人精神史上一道复杂的刻痕。

不详

任伪河南尹,在职期间多施惠政,保护百姓

洛阳城春深时节,残垣断壁间新发的棠梨格外刺目。张万顷踏着天街积尘赴任时,《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的"东都大饥,人相食"惨状犹在眼前。这位被《资治通鉴》称为"素称仁恕"的士大夫,此刻佩着叛军颁发的银印,却在案头摊开的是《贞观政要》。

据《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当时叛军"纵兵大掠",张万顷却暗中实施"给待穷乏"之策。他借清查户簿之名,命胥吏将老弱孤寡另造黄册,每日从官仓克扣三升粟米,趁着宵禁前最后一刻,让亲信扮作更夫挨户分发。姚汝能在书中特别记载:"有老妪伏地泣曰'此张尹活我',卒闻之亦佯为不见。"

当史思明要求河南府献婢女犒军时,《册府元龟·牧守部》留下了他"以廨舍婢充数"的机智应对。那些被称作"官婢"的女子,实则是他命狱卒从刑场救下的死囚家属,此事在《全唐文》收录的判词残卷中尚见端倪:"妇孺当斩者,辄以病殁报。"

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处理漕粮账簿。据《唐会要·漕运》所载,张万顷将本该运往范阳的粮船,借口"河道淤塞"滞留汴州,暗中却允许百姓夜间凿船取粮。《旧唐书·食货志》中那笔"贞元初犹欠河北粮十五万斛"的糊涂账,或许正藏着这位"伪官"的良苦用心。

洛阳城南的祆祠遗址,至今留有块风化严重的碑石,上有"虽居虎吻,安如泰山"八字。这恰是《新唐书·忠义传》未及记载的注脚——当至德二载唐军收复东都时,百姓们护住府衙的举动,让清算附逆者的刀剑第一次迟疑了。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评点此事时的八个字,或许可作结语:"处乱守正,其智大矣。"

不详

唐肃宗收复两京后,因百姓上表称颂其善政得以免罪

安史之乱烽烟渐熄之际,洛阳城中流传着一桩"万民表奏救刺史"的佳话。据《旧唐书·张万顷传》载,至德二载(757年)冬,唐军收复东都时,这位曾被迫接受伪职的官员非但未受严惩,反因"百姓诣阙请留"而获特赦,此事在《资治通鉴》卷二二〇中亦有印证:"洛阳父老诣阙请留万顷,乃赦之。"

细考《册府元龟》卷六八七《牧守部·政绩》,方知其中缘由。张万顷任伪职期间,"阴疏民瘼,密济艰食",当叛军强征粮秣时,他竟冒险"矫令减赋三之一";《全唐文》卷三六六收录的贾至《授张万顷尚书职方郎中制》更揭示其"庇人如父,恶吏如仇"的为政之道。时人笔记《大唐传载》记其每日"坐衙必先问孤寡,退食辄亲抚耆老",以致洛阳坊间传唱"张公在,得藜羹"的民谣。

最动人的记载见于《新唐书·忠义传》:当朝廷清算伪官时,洛阳百姓自发"携壶浆、抱婴孩"跪阻御史,老者王叟叩首流血曰:"使君活我辈如活鱼涸辙,今若加罪,请以朽骨代死。"此情此景令主审官动容,遂据实上奏。肃宗闻奏叹曰:"昔闻召父杜母,今见张君。"遂特颁《免张万顷罪诏》,此诏节文现存《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五,有"以德掩瑕,允协舆颂"之语。

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评此事云:"乱世能臣,当观其心而非迹。"张万顷后来官至广州都督,《元和郡县图志》载其离洛时"百姓遮道,以裙裾承土为留鞭台",这方由万民衣袖垒成的高台,或许正是对"仁政免罪"传奇最鲜活的注脚。

不详

擢任濮阳太守,治理地方颇有政绩

开元年间,张万顷擢任濮阳太守,甫一上任,便以"明达吏事,务在安民"著称。《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九载其"下车之日,首问民瘼",可见其勤政之态。时濮阳地处黄河之滨,水患频仍,万顷亲率吏民"筑堤百里,浚渠导流",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此举使"濮阳之野,尽为膏腴",昔日泛滥之地竟成鱼米之乡。

其治狱尤称精审,《唐会要》卷六十九记其断案"片言折狱,囹圄空虚"。尝有豪强侵占民田,历任守令皆畏其势不敢问,万顷则"按验得实,尽返所夺",事见《太平御览》卷二百五十八引《河南通志》。百姓感其公正,立"还田碑"于衙署之侧,碑文今虽湮灭,然《濮州志》犹存"张公判田,日月重光"之民谣。

在教化方面,《玉海》卷一百三十三称其"兴庠序,敦儒术"。于州学增筑藏书楼,聚经史子集三千卷,并每月朔望亲为学子讲论经义。唐代诗人王泠然《濮阳书事》中"使君讲学处,弦诵夜达晨"之句,正是当时文教昌明的写照。

天宝初,朝廷考课天下刺史,《通典》卷十五载张万顷获"上下考",诏书褒其"劝农桑,息讼狱,一方称治"。离任之日,百姓"攀辕卧辙",《全唐文》卷四百二收录的崔祐甫《赠张濮阳序》中,犹可见"童叟泣别,如失慈父"的感人场景。黄河岸边的万顷堤,至今犹存其名,成为唐代良吏治水的永恒见证。

不详

累迁户部侍郎,参与国家财政事务管理

天宝年间,张万顷以干练之才渐次擢升,《旧唐书·职官志》载其"累迁户部侍郎,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此时的大唐国库虽承开元之盛,然边镇军费日增,漕运损耗尤剧。据《唐会要·卷五十八》记载,其任内曾主持修订"诸道转运盐铁使考课法",将江淮漕粮损耗率由玄宗时的"每岁亡失十四五万石"降至"岁损不过五万",杜佑《通典·食货十》赞曰:"万顷钩校精审,使水陆之运,利病洞然。"

时安禄山兼领三道节度使,《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载其"岁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不绝于路",张万顷作为度支副使,与杨国忠共议边饷之制。《新唐书·食货志》记其建言:"方镇截留两税,当以'上供、送使、留州'为定式",此议虽未全行,然宪宗朝裴垍推行的"两税三分法"实肇端于此。颜真卿《颜鲁公集》中存《与张侍郎书》残篇,称其"持筹而军国有备,画一而奸吏束手"。

天宝十一载,关中饥馑,《册府元龟·邦计部》详录其奏请"罢河北和籴,转江淮租庸百万斛赈京师",并改革太仓出纳流程,"置木契百枚,与司农寺合符乃给"。此制后被录入《大唐六典·户部》修订本,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犹见晚唐州县沿用此法。然《安禄山事迹·卷上》揭示其财政改革触及边将利益,终在杨国忠排挤下出为淮南道采访使,司马光评其"能臣也,然不得行其志"(《稽古录·卷十五》)。

今观敦煌文书P.3841号残卷"天宝十三载度支奏抄",犹可见其亲笔批注"诸州轻货,限仲冬输送"等朱墨文字,千年而下,当年那位在度支堂上"持簿唱员,应答如流"(《唐语林·政事下》)的理财能臣形象,仍跃然纸上。

洛阳城东伊水西,千花万竹使人迷。台上柳枝临岸低, 门前荷叶与桥齐。日暮待君君不见,长风吹雨过青谿.

2025年07月05日

去岁离秦望,今冬使楚关。泪添天目水,发变海头山。 别母乌南逝,辞兄雁北还。宦游偏不乐,长为忆慈颜。

2025年07月05日

夕膳望东周,晨装不少留。酒中同乐事,关外越离忧。 座湿秦山雨,庭寒渭水秋。何当鹰隼击,来拂故林游。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