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

2025年07月05日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九龄

译文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
从前河边的老翁,谁知道他是隐士还是神仙。
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始终不知他的姓名,只有他的文章空自流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
他的事迹因坐忘而隐晦,言语却仍勉强被诠释。
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他的灵魂究竟去了哪里?唯有祠堂依然矗立。
道在纡宸眷,风行动睿篇。
他的道法得到天子的眷顾,风采感动了圣明的篇章。
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从此教化天下,清净无为又有谁能超越?

词语注释

叟(sǒu):老人,老翁。
隐与仙:隐士或神仙。
章句:文章、句子。
坐忘: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指忘却自我,与道合一。
精灵:灵魂,精神。
纡宸眷(yū chén juàn):得到天子的眷顾。纡,曲折,此处引申为获得。宸,指天子。眷,眷顾。
睿篇(ruì piān):圣明的文章。睿,圣明。篇,文章。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唐玄宗东巡河洛,驻跸河上公庙前。是日天朗气清,御道两侧古柏森然,黄河之水自庙前奔涌而过,犹闻老子"上善若水"之遗响。河上公者,西汉黄老隐士,传曾于河滨结草为庵注《道德经》,汉文帝亲临问道,遂有"河上丈人"之仙踪。然千年白云苍狗,其真名早已湮没,唯祠前残碑犹存"坐忘""强诠"之典。

玄宗素慕道家清静无为,见此庙宇巍然独存,而仙人形迹杳然,不禁怅惘。遂命张九龄奉和御制,以彰"道纡宸眷"之思。九龄执紫毫于御前,但见香炉青烟袅袅如篆,恍见河上公衣袂飘举于云水之间,乃以"精灵何所"之问起兴,终以"清净化天下"作结。此篇既成,玄宗击节称善,命刻石立于庙前。自此河上公庙香火愈盛,而盛唐气象中,亦多了一分"无为自化"的深意。

赏析

这首诗以河上公庙为切入点,展开对隐逸文化与帝王崇道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河边叟"的意象,巧妙构建了仙隐合一的超然形象。"姓名终不识"与"章句此空传"的对比,既体现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隐君子"的神秘性,又暗合葛洪《神仙传》所述河上公"形影不常"的特质。

"迹为坐忘晦"一句,化用《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理念,展现道家遁形忘我的境界。而"言犹强著诠"则暗指《道德经》传世的吊诡——本应"道可道非常道"的玄理,却不得不依托文字流传。这种矛盾在"精灵何所"的叩问中达到高潮,学者陈贻焮指出此问"将道教肉身成仙的执念,升华为对精神本体的哲学追寻"。

下阕笔锋转向帝王崇道现象,"纡宸眷"三字精妙。《唐诗鉴赏辞典》评此语"既见帝王屈尊访道的姿态,又暗含对政治利用宗教的微妙反讽"。"风行动睿篇"一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双关之妙:既言道德经义如风传播,又暗讽统治者为装点门面而推崇清净"。尾联"清净复何先"的诘问,恰如闻一多所言"在颂圣的表象下,藏着对政治清明的深切期许"。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多层意蕴的交织:表层是庙宇瞻仰的纪实,中层是道玄哲理的探讨,深层则是对政教关系的反思。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推许此诗"以二十字显微阐幽,将一座道观写成透视三教关系的棱镜",确为的评。诗人最终将"化天下"的理想寄托于"清净"二字,既回归老子"清静为天下正"的本源,又暗含对简政安民的政治期待,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格局。

点评

名家点评摘录:

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以空灵之笔写玄远之境,'姓名''章句'一联,道尽河上公之神秘。帝王访道题材,却无半分俗媚,结句'清净复何先'五字,直指黄老精髓。"

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称:"张九龄此作,骨气端翔。'迹为坐忘晦'一句,暗用《庄子》典故,将道家坐忘之理融入庙宇凭吊之中,可谓熔铸经籍,自出机杼。"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解析:"此诗以'不识'与'空传'构成张力,既保持对圣制的礼敬,又流露对隐逸精神的追慕。尾联'从兹化天下'转折尤妙,将个人玄思升华为治国理想,正见曲江宰相器度。"

艺术特色析要:
诗中"精灵竟何所"以问代答,留白处见苍茫;"祠宇独依然"则物是人非,时空交错间暗藏唏嘘。张九龄以清峻笔调调和"纡宸眷"的庙堂气象与"坐忘晦"的方外情怀,在应制诗中开辟出澄澹疏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