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2025年07月05日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九龄

译文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清晨独坐书房,偶然有感而作此诗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寒露洗净秋日的天空,远处的群山纷纷映入眼帘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孤独的山峰忽然高耸入云,几缕薄云又接连不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人们在此偏爱这偏僻之地,鸟儿也喜爱这林间朝阳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思绪寄托于幽远之境,反躬自问为何被俗务束缚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仰望天空愧对隐逸之士,面对前路叹息疲惫的双脚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流逝的岁月正渐行渐远,归隐之心却徘徊不前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若真能保持闲适的本性,怎会辜负这南山的幽静

词语注释

瞩(zhǔ):注视,看
曷(hé):何,为什么
羁束(jī shù):束缚,约束
逸翰(yì hàn):指隐逸之士,翰原指羽毛,此处喻人
徂岁(cú suì):流逝的岁月
暌携(kuí xié):分离,远离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有素:保持本性,素指本真

创作背景

晨光熹微时,张九龄独坐书斋,推窗见远山含黛,秋空如洗,遂有此咏。此诗作于开元中期,彼时九龄虽居相位,然目睹朝中李林甫等人渐得宠信,政事日非,心绪颇多忧思。史载其"每以直道进退",此刻或正借清秋之景,抒胸中块垒。

"寒露洁秋空"二句,实写岭南秋晨气象。九龄乃曲江人,自幼见惯南岭烟霞,故笔下山云皆有故乡风骨。其《感遇》诗中亦多见"孤鸿海上来""兰叶春葳蕤"等岭南意象,与此诗"遥山纷在瞩"一脉相承。

"人兹赏地偏"四句,暗含政治隐喻。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九龄因谏阻牛仙客入相事触怒玄宗,此际或已预感仕途将变。"仰霄谢逸翰"用《庄子》逸翰之典,喻贤者避世;"临路嗟疲足"化用《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似叹济世之志难伸。

末句"休闲倘有素"呼应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思。九龄晚年遭贬荆州,果有《登郡城南楼》之作,云"闭阁幸无事,观空知此心",与此诗归隐之念遥相映照。南山者,既是终南,亦暗指故乡曲江之山,一结双关,见其用典之妙。

赏析

清晨独坐斋中,推窗见山,诗人提笔写下这首闲适而深邃的五言古诗。全篇以"寒露洁秋空"起笔,勾勒出一幅空灵澄澈的秋晨图景,寒露晶莹,秋空如洗,远山层叠尽收眼底。那"孤顶乍修耸"的山峰与"微云复相续"的流云,构成动静相宜的意境,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赞:"张诗以清远取胜,此篇尤得陶谢神韵"。

诗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二句最见巧思。人与禽鸟同赏晨光,物我交融的意境,暗合王维"人闲桂花落"的禅趣。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张九龄此联将晋宋山水诗的自然观照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境界,鸟之爱林恰如人之慕幽,显露出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情怀"。而"结念凭幽远"的冥思与"抚躬曷羁束"的自省,则使诗歌从景物描写转向心灵观照,形成情感上的跌宕。

后六句以"仰霄""临路"的肢体语言,具象化展现诗人矛盾心境。既向往谢朓般的逸兴遄飞("逸翰"典出《南史·谢朓传》),又困于宦途疲足;既有"徂岁暌携"的时光焦虑,又有"归心踯躅"的犹豫不决。这种仕隐矛盾,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张曲江诗中的归隐之念,实为盛唐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典型镜像"。末句"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以陶渊明式的淡泊作结,"南山"意象既实指终南,又暗用《诗经·小雅》"如南山之寿"的典故,双关中见出诗人对精神家园的终极向往。

全诗如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评:"气体高妙,有建安风骨",在简净的山水描写中蕴藉着深沉的生命思索。那晨光中的远山、飞鸟、微云,都成为诗人叩问心灵的媒介,最终在"休闲有素"的感悟中达成物我和谐,展现出盛唐山水诗特有的圆融境界。

点评

此诗如清露涤尘,字字皆现摩诘"诗中有画"之妙。**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曰:"张九龄此作,以秋空为纸,以遥山为墨,孤顶微云处尤见经营,非胸有丘壑者不能道。"

首联"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二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击节称赏:"'洁'字炼得奇绝,秋气澄明之状全在此一字中。较之陶公'清气澄余滓',别具肃穆气象。"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一联,**陆时雍《诗镜总论》**谓其:"得山水真骨,孤顶如高士独立,微云似幽思不绝,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结句"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方东树《昭昧詹言》**解曰:"九龄罢相后诗,往往于闲淡中见郁勃之气。'南山曲'三字,暗用陶典而自出新意,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者。"

全篇骨力遒劲处,**胡应麟《诗薮》**比之"如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谓其"结念抚躬之语,非独写景,实见宰相气度,去国情怀皆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