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答陆澧

2025年07月05日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九龄

译文

松叶堪为酒
松针清香可酿酒
春来酿几多
春到人间酿几坛
不辞山路远
不嫌山路崎岖远
踏雪也相过
踏雪寻友也欣然

词语注释

堪(kān):可以,能够
酿(niàng):发酵制作酒
辞(cí):推辞,拒绝
相过(xiāng guò):互相往来,这里指拜访

创作背景

张九龄《答陆澧》创作背景浅析

岭南的早春尚带寒意,开元名相张九龄罢政归乡期间,在曲江私邸收到友人陆澧以松叶酒相邀的简帖。这位历经宦海浮沉的诗人,此刻正以"草木有本心"的澄明心境,在岭南山水间寻得精神慰藉。

诗中"松叶堪为酒"暗合魏晋风度,嵇康《养生论》早有"醪醴鬯其肠胃"之载,而唐人更将松叶、松花入酒视为雅事。陆澧所居或在罗浮山麓,张九龄以"不辞山路远"相答,既是对《诗经·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化用,更透露出其被贬荆州长史后"江南有丹橘"的孤贞心境。

"踏雪也相过"五字尤见风骨。考《曲江集》系年,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岁首,时岭南罕见降雪。诗人以想象之笔,将晋人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点化为生活实景,其间的冰雪襟怀,与后来苏轼"人生如逆旅"的达观遥相呼应。在盛唐气象与岭南风土的滋养中,这首小诗完成了对贬谪文学的精神超越。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以简淡笔墨勾勒出醇厚情谊,其意象经营与情感表达堪称唐人短章典范。松叶酿酒的意象被清代学者黄生《唐诗摘钞》评为"取眼前物,道心上事",松叶本为山野寻常之物,经诗人点化却成为高洁友情的象征——松之凌霜不凋暗喻情谊坚贞,酿酒的过程更将时间酝酿的情感物化为可品味的琼浆。

"春来酿几多"之问,被现代学者傅璇琮解为"以产量之不确定,写情意之不可计量"(《唐代诗人丛考》)。这种看似计算实为抒情的手法,与王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异曲同工,将抽象情思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物事。

后两句的转折尤见功力,《唐诗鉴赏辞典》指出:"'不辞''踏雪'四字力透纸背,将唐人特有的豪宕情致与魏晋风骨完美融合"。山路积雪本为行旅障碍,在此却转化为见证友情的仪式场域。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特别赞赏这种"逆向取象"手法:"愈是极言道路艰险,愈见赴约之诚,此乃盛唐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象"(《中国文学史》)。

全诗二十字中暗藏三重时空:松叶青翠的往昔、春酒初酿的当下、踏雪赴约的未来。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注意到这种"三时合一"的结构:"酿酒需时,踏雪待时,而友情超越时序,此间蕴含着中国诗歌特有的时间哲学"。当代诗人西川则将此诗视为"中国古代微型叙事的巅峰之作",认为其实现了"意象的物理性与情感的化学性的完美转化"。

诗中"踏雪也相过"的结句,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比作"孤峰积雪,莹澈天心"(《唐诗别裁》)。这种不畏严寒的奔赴,既承陶渊明"造夕思鸡鸣"的淳朴,又启苏轼"人生如逆旅"的旷达,在唐诗情感谱系中占据着独特位置——它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与边塞派精神特质的奇妙融合。

点评

此诗清雅绝尘,如饮山泉。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赞曰:"'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十字,写尽古人交谊之笃。冰雪林中著此温热情肠,愈见高致。"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其意境之妙:"以松叶酿春酒,本属山家闲事,偏说得如许郑重。后二句尤见风骨,雪中访友非为酒来,正为情往。"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云:"前二句设问,后二句作答,不曰'正欲'而曰'不辞',不曰'晴日'而偏择'踏雪',愈见诗人冲淡中自饶真趣。"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亦提及此诗:"张九龄此作最得陶潜神韵,'踏雪'二字尤妙,将魏晋风骨化入唐音,冰雪肝胆反衬出温热诗心。"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则从意象角度赏析:"松叶之清、春酒之醇、山路之幽、雪泥之洁,四种意象层递而下,终汇成唐人特有的那种既高洁又真挚的情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