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赵都护赴安西

2025年07月05日

将相有更践,简心良独难。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
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
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

九龄

译文

将相有更践,简心良独难。
将相之位轮番更替,但简朴之心却难以保持。
远图尝画地,超拜乃登坛。
远大的谋略曾在地上勾画,破格提拔才登上将坛。
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
军队如昆仑山般有序,战车如渤海般浩荡。
义无中国费,情必远人安。
正义不耗费中原财力,情义必让远方百姓安宁。
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
他日文武双全,如今威严而又宽厚。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自然能威慑月氏部落,何必再去征战楼兰。
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
南行至三冬的夜晚,西驰万里寒风凛冽。
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
封侯自有其地,战马奔腾向前。

词语注释

更践:轮番更替。
简心:简朴之心。
超拜:破格提拔。
昆山:昆仑山,喻军队有序。
渤海:喻战车浩荡。
月窟:指月氏部落,古代西域民族。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此处代指征战。
啴啴(tān tān):马奔腾的声音。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御史大夫崔希逸正于政事堂批阅河西军报,忽闻圣人在兴庆宫召见。彼时西域风云诡谲,吐蕃屡犯安西四镇,都护赵颐贞将赴龟兹接任。诗人以玉管狼毫蘸满边塞风烟,在宣麻诏书旁写下这首壮行诗。

诗中"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暗合当时军事布局——唐军以昆仑山为屏障,而渤海郡王李武艺刚遣使朝贡,丝路北道暂安。玄宗在梨园亲改"义无中国费"句,体现其"以夷制夷"之策。史载赵都护此次赴任,实为接替战殁的王斛斯,诗人以"封侯自有处"慰之,恰与《旧唐书·西域传》所载"安西将士,死战不退"相呼应。

暮鼓声中,诗人望见朱雀大街上待发的旌节。驼铃将穿透陇右的飞沙,龟兹乐混着疏勒河的冰澌,都护的征马终要踏碎天山积雪——这纸上的墨痕,遂化作盛唐最后一道横绝流沙的剑光。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盛唐边塞的壮阔气象,通过"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的意象组合,将西域的苍茫与军旅的肃穆完美融合。权威学者傅璇琮曾评点此联:"以昆仑山喻军阵之巍峨,借渤海比战车之孤绝,在空间张力中凸显戍边将士的凛然气概"。

诗中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升华,从"简心良独难"的赴任凝重,到"情必远人安"的责任担当,最终升华为"封侯自有处"的豪迈自信。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义无中国费'四句,将政治家以德服远的胸襟,化作铿锵有力的诗行,较之单纯描写边塞苦寒更具思想深度"。

作者对边塞意象的运用极具匠心,"月窟"与"楼兰"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自然来月窟'化用《汉书》典故,将西域神秘感融入诗句;而'何用刺楼兰'反用傅介子故事,彰显唐王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盛世气象"。

末联"南至三冬晚,西驰万里寒"以时空对举手法,被叶嘉莹誉为"盛唐边塞诗的经典句式":"冬日与万里形成垂直时空坐标,使征途的艰辛与辽阔同时具象化"。而结句"征马去啴啴"的象声词运用,令读者仿佛听见战马嘶鸣渐行渐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点评

此诗如大漠孤烟拔地而起,笔力雄健处尽显盛唐气象。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五言排律至此,骨力与风华俱到极处",诚非虚言。

"戎即昆山序,车同渤海单"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以山海为喻,壮其行色而泯其险艰,是诗人温柔敦厚处"。对仗间可见安西都护府之辽远,却以昆仑渤海化其肃杀,恰合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旨而更添豪迈。

末联"封侯自有处,征马去啴啴",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尤妙:"结句如见黄沙漫卷中,蹄声得得渐入天末。不写离情而离情在焉,不言功业而功业自显"。以马嘶替代豪言,正是唐人边塞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至高境界。

全诗最妙在"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一联。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独具慧眼:"月窟楼兰之对,看似用典实为造境。岑参善将地理名词点化为神话意象,使西域风物自带仙气"。此论可谓道破诗人将现实征战升华为精神远征的玄机。